1、中国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文化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文化摘要: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而城内的三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 ,向东七条称 “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 38.35 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 159 座,其中
2、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9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关键词:三坊七巷、坊巷特色、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一、坊巷介绍 (一)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二)文儒坊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
3、,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 自居,于是改名为 “儒林巷“,进一步将“ 白丁 “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 。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三)光禄坊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
4、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 ,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 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四)杨桥巷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五) 郎官巷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
5、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六)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 、“兴文巷“,后又改为“ 文兴里“ ,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 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 世纪 50 年代,小塔移至巷口。(七)黄巷据今 1600 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
6、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 灭烛而过“ ,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八)安民巷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 。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 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
7、最终仍以“安民巷“ 传名人间。(九)宫巷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 6 幢,清代的建筑 13 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 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十)吉庇巷吉 庇 巷 , 福 州 三 坊 七 巷 之 一 , 俗 称 “吉 避 巷 ”。 宋 郑 性 之 中 状 元 衣 锦 还 乡时 , 巷 中 居 民 因 凌 辱 过 他 而 赶 紧 回 避 , 遂 称 “急 避 巷 ”。 明 代 以 谐 音 改 名 为“吉 庇 巷 ”, 取 吉 祥 如 意
8、。 改 革 开 放 后 , 吉 庇 巷 成 为 一 条 沟 通 东 西 方 向 的 主 干道 , 一 度 更 名 为 “吉 庇 路 ”。 2009 年 福 州 市 将 其 复 名 为 “吉 庇 巷 ”, 并 开 始 对北 侧 的 破 损 古 建 筑 进 行 改 造 。二 、 建 筑 特 色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
9、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
10、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历史名人从 三 坊 七 巷 中 走 出 了 很 多 历 史 名 人 , 他 们 都 在 历 史 事 件 中 扮 演 了 时 代 推手 的 角 色 。( 一 ) 严 复郎官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七巷之一。小巷由郎官而得名,却因了另外一个人而知名:郎官巷 20 号是严复故居。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
11、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 1920 年回乡后就住在这里,直到逝世。( 二 ) 林 旭郎官巷还生活过一个年轻而辉煌的生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梁启超说他:“自童龀颖绝秀出,负意气,天才特达”。出生贫苦家庭的林旭,得到沈瑜庆的赏识。沈瑜庆是沈葆桢儿子,官至贵州巡抚,他把林旭招为女婿。(三)沈葆桢沈 葆 桢 ( 18201879) 字 翰 宇 , 又 字 幼 丹 。 福 建 省 侯 官 县 人 , 洋 务 运动 的 重 臣 之 一 , 先 后 曾 任 总 理 船 政 大 臣 及 南 洋 大 臣 , 在 以 “富 国 强 兵 ”为 目标 的 洋 务 运 动 中 , 被 推 向 前 台 。
12、他 担 任 福 建 船 政 大 臣 , 负 责 造 船 、 练 兵 和 人才 培 养 成 为 早 期 洋 务 运 动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他 是 引 进 西 方 科 技 的 先 驱 , 我 国近 代 教 育 和 近 代 海 军 的 创 始 人 之 一 。 他 脚 踏 实 地 、 不 遗 余 力 地 将 林 则 徐 、 魏源 提 出 的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主 张 付 诸 实 践 。( 四 ) 冰 心现 代 著 名 诗 人 , 翻 译 家 , 作 家 , 崇 尚 “爱 的 哲 学 ”, 母 爱 , 童 真 , 自 然是 其 作 品 的 主 旋 律 。 她 非 常 爱
13、小 孩 , 把 小 孩 看 做 “最 神 圣 的 人 ”, 深 受 人 民的 敬 仰 。 她 的 作 品 中 充 满 了 对 大 自 然 的 热 爱 , 以 及 对 母 爱 与 童 真 的 歌 颂 。在 南 后 街 与 杨 桥 巷 交 界 处 有 她 的 故 居 , 在 她 的 散 文 名 篇 我 的 故 乡 中 ,留 下 了 对 故 居 情 真 意 切 的 描 述 : “我 记 得 在 我 11 岁 那 年 (1911 年 ), 从 山 东烟 台 回 到 福 州 的 时 候 , 那 时 我 们 的 家 是 住 在 福 州 城 内 南 后 街 杨 桥 巷 口 万 兴桶 石 店 后 。 这 个
14、住 址 , 现 在 我 写 起 来 还 是 非 常 地 熟 悉 、 亲 切 , 因 为 自 从 我 学会 写 字 起 , 我 的 父 母 亲 就 时 常 督 促 我 给 祖 父 写 信 , 信 封 也 要 我 自 己 写 。 这 所房 子 很 大 , 住 着 我 们 大 家 庭 的 四 房 人 。 祖 父 和 我 们 这 一 房 , 就 住 在 大 厅 堂 的两 边 , 我 们 这 边 前 后 房 , 住 着 我 们 一 家 6 口 , 祖 父 的 前 、 后 房 只 有 他 一 个人 , 和 满 屋 满 架 的 书 。 那 里 就 成 了 我 的 乐 园 ”四 、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情
15、 况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三坊七巷早已是福州的文化中心。近年来,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相继投入资金 38 亿元,完成了 105 处历史建筑以及 37 处更新建筑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先后修复并开放了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王麒故居、林聪彝故居、水榭戏台、林则徐纪念馆、谢家祠、蓝建枢故居、叶氏民居、刘家大院、郭柏荫故居等建筑,为这个古老的坊巷带来了巨大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去年,坊巷游客量约 800 万人次,而仅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 44 万人次旅游效益逐年递增,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发展。目前已有 166 个商家进驻三坊七巷,商业业态涉及工艺品、福
16、州特色小吃、福州特产、传统手工艺等。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还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 。这些新面孔的出现,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元素。今年初以来,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收入、旅游商业收入、景点门票收入总额已超过 1 亿元。五、结语如果说, 红楼梦是没落的中国晚清社会的浓缩文学版,那么, “三坊七巷”可算是觉醒的中国近代史的精华真实版。岁月在走,三坊七巷在改造,这里的居民早已搬迁,巷里走的是天南地北的游客,走的是欣欣向荣的未来。是的,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老一辈仍然会回来看看、走走,因为它是永远的故土呀!这里的一砖一瓦是那么的自然亲切。三坊七巷是地杰人灵、出将入相的所在。也许不远的将来,这里还会有名人。因为坊巷深处,仍延续着从唐朝中原以来的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这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地向前迈进。参考文献【1】萧春雷. 三坊七巷的灵与肉. 华夏地理. 2009 (2): 48.【2】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3】 中国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