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711196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6.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2012最新园林规划PPT展示版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园林 绿地 规划,主讲人: *,参考书目,1*.园林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刘俊、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M.天津大学出版社.,课程体系,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外园林绿地流派第三章 城市园林规绿地划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园林布局第五章 园林组成要素及设计第六章 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第七章 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第一章 绪论,第一部分 概念、起源、发展,一、园林定义,(一)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

2、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就称为园林。,(二)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变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就称之为园林。,(三)绿化: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和道路绿化等。绿化改善环境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和一定程度的美化环境。,二、绿化和园林的区别,在国土范围内,一般将普遍的植树造林称之为绿化,将具有更高审美质量的风景名胜区等优美环境称为园林; 在城市范围内,一般将郊区的荒山植树和农田

3、林网建设称为绿化,将市区的绿色空间称为园林; 在市区范围内,将普通的植物种植和美学质量一般的绿色空间建设称为绿化,将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公园、花园称为园林.,园 林,绿 化,三、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和郊区的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专用绿地、风景区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以及园林建筑、小品等组成的城市下垫面,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绿色网络。,四、起源与历史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 四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及成熟后期,(一)生成期,历史时期:相当于殷、周、秦、汉4个朝

4、代。从园、囿、圃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秦朝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 ,阿房宫是其中的代表。汉代,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赢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园林创作中,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三)全盛期,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有:(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3)唐代自然园林式

5、别业山居;(4)唐宋写意山水园;(5)北宋山水宫苑。,(四)成熟期及成熟后期,北方皇家园林代表作: 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江南私家园林代表作: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 。造园著作:明末计成的园冶,书中提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地合宜,造园得体”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空间的流通与对比诗情画意,(一)北方园林(皇家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二)江南园林(庭院)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

6、,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是宅园,建筑比重较大。(四)巴蜀(川西)园林 以“文、秀、清、幽”为风貌,更为接近民间。,五、 中国近现代园林,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辛亥革命后,皇家园林陆续开放。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1949年建国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了的一些城市公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绿化事业恢复到了应有的地位,城市公园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六、国外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的进展 (一)国外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理论探索 1. 城市公园运动 19世纪中叶,

7、城市公园在美国蓬勃开展。一些 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 问题。 G.P. March从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中看到了人 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 人与自然要正确地合作。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中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1851年,在美国第一个造园家唐宁(A.J. Downing)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规 划第一个公园,即后来的中央公园。,30,1858年,政府通过了由风景园林建筑师奥姆斯特(F.L Olmsted)主持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纽约市中心划定了一块大约3.4km2的土地用于开辟公园

8、。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赞扬。人们普遍认为,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提高了 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十分成功;继而纷纷仿 效,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31,2.带形城市理论 带形城市理论是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他主张城市沿一条40m宽的交通干道发展,干道上设 置有轨电车线、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地方道路, 城市建筑用地总宽约500m,每隔300m设一条20m 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与主干道 平行的次干道宽10m。用地两侧为100m宽、布局 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这种用

9、绿地夹着城市建筑 用地并随之不断延伸的规划方法,体现了索里亚 学说的一个主要思想,即:使城市居民“回到自然中去”。,33,1884-1904年间,索里亚创立的“马德里城市化”股份公司在马德里规划建设了第一段带状城市,长约5km,1912年有居民2000人。直至今天,它的绿化比周围地区都要强得多。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坚持认为马塔的“带状城市”应当称为第一代花园城市(或田园城市)。,34,“只有一条500m宽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它的两端可以位于卡迪斯和彼得堡,北京和布鲁基尔”。马塔写道;“带形城市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将在西班牙的地图上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城市网”。,4

10、2,3.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Howard)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 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 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 起”。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 万人左右。他认为,城乡结合首 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围,农田的面积要比城市大5倍。,霍华德确定田园城市的大小直径不超过2km。在这种条件下,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进行日常散步。他在城市平面示意图上规划了很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用作中心公园的土地面积多达60km2。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

11、外,城市里也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市区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宅庭园、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霍华德规划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m2 ,平均每栋房屋要有20m 2绿地。,43,44,在霍华德的倡导下,1904年在离伦敦35英里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面积1514hm2;1919年在离伦敦很近的韦林(Welwyn)又建了第二个田园城市。霍华德有关“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给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崭新一页。,4.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市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镇 的建设一书

12、(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1927年他在作大伦敦区域规划工作时,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不让其再往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 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45,46,47,5. 有机疏散理论 (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针对因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他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

13、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城市中心的地域上去。因此,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 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要疏散出去,腾出的大面积工业用地应用来开辟绿地。对于城市生活中“ 日常活动”的区域可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场所则作分 散的布置。,48,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原则作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这一理论,在二战之后对欧美 各国建设新城市、改造旧城,以至大城市要向城 效疏散扩展的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9,6.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 这是在美国社区运动影响下,由建筑师斯泰因(Clarence Stein)

14、和规划师莱特(Henry Wright)按 照“邻里单位”理论模式,于192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 的雷德伯恩(Radburn)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其特 点是: 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 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构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这种规划布 局模式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斯泰因又把它运用在30年代美国的其他新城建设,如森纳赛田园城(Sunnyside Garden City)以及位于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和 新泽西的四个绿带城。,50,7. 广亩城市理论 这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

15、(F.L. Wrigh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 1932年发表的著作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田地(Broad acres) 中阐述。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万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大约4047m2),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本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 “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51,8.绿色城市理论(Green City) 绿色城市理论最早由现代建筑运动大

16、师勒柯布西埃在 1930年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里作出的。他设计了一个有高层建筑的“绿色城市”,房屋底层透空,屋顶 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网。居住建筑相对于“阳光热轴线”的位置处理相当得当,形成宽敞、开阔的空间。他对自然美很有感情,竭力反对城市居民同自然环境割裂开的现象。但他激烈地批评赖特的“水落石出平面的花园城”,主张 “城市应该修建成垂直的花园城市”,每公顷土地的居住 密度高达3000人,并希望在房屋之间能看到树木、天空和太阳。,52,(二)现代绿色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探索 1.前苏联莫斯科 莫斯科市区约900km ,人口约900万。1918年

17、,前苏联政府从彼得堡迁都莫斯科后,列宁立即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森林法和一系列自然保护法,其中规定:“对莫斯科周围30km以内的森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1928年,莫斯科开始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 1930年,围绕莫斯科的城市规划问题,知识界进行了一场大讨论。有些被称为“田园主义者”的建筑师和经济学家反对城镇集团的形式,提出了所谓的“人口分布轴线模式,要求随着新工业企业的建立而配备有各种文化生 活服务设施的居住综合体,消灭城乡差别。,每条轴线长约25km,能住几千人。8条这样的分布轴线汇集于一个工业联合企业。持同样主张的巴尔希和金兹布尔格于1930年发表了名为“绿色城市”的莫斯科改建规划方案,要求逐渐

18、把工业企业以及某些行政和科研机构从莫斯科市迁出,建议将市中心变成为一座宽广的大公园,其中既有珍贵的历史古迹,又有主要为首都功能需要服务的行政和公共建筑。,53,54,1935年,政府批准了莫斯科市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km宽的森林公园带,并把城市公园面积增 至142km 。 莫斯科于1960年调整市域边界时,把郊区森林公园的面积从230km2 扩大到1727km ,平均宽度为 10-15km,北部最宽处达28km。至70年代,全市 的绿地系统已颇具规模,包括11个森林公园,84 个文化休息公园,700个街心公园,100多条林荫路,约占市域面积40%,人均

19、绿地面积(含森林公园)达45m 。,55,市区内有8条绿化地带伸向市中心,把市内各公园与市区周围的森林公园带联成一体。20m宽的绿化带沿街道延伸,可使来往车辆的噪声少10-12dB。由于森林涵养水源,使莫斯科虽为内陆城市,却一年四季降水均衡,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按照1971年的莫斯科总体规划,整个城市按“多中心规划结构”分八片布局发展,每片100万居民,片区之间以绿地系统呈带状或楔状相分隔,并以快速交通干道花园环路联系。据报道,现在政府每年都要拨出一亿多卢布,专门用于保护莫斯科的自然和绿化,城市园绿地面积正以每年300-400km2的速度递增。,56,1991年初,新的莫斯 科总体规划方案经政

20、府审 1935年和1971 年的总体规划相比较,199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内容,包括工业、交通、工程基础设施、住宅建筑的发展,都强调了生态环境的观念,把建设“生态环境优越的莫斯科地 区”,作为城市规划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57,该规划专门制定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三项主要措施,即: (1) 建立包括大面积森林绿地、河谷绿地、城市化园、广场、林荫路在内的城市绿地和水域系统; (2) 继续发展特别保护区系统; (3) 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疗养基地和体育运动基地体系,建立一系列多功能的城市休闲中心、公园、浴场及旅游设施等。 按照规划,2000年莫斯科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 1991年增加约30%,成

21、为“世界上最绿的都市”之一。,2.波兰华沙 二战结束后,华沙于1945年开始制订“华沙重建规划”。在构思城市空间面貌时,决定建设一个开放、先进和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决定限制城市工业发展,扩大广场与绿地面积,其中包括新辟一条自北向南穿城而过的绿化走廊地带以及扩展维斯杜拉河沿岸的绿色走廊,重建华沙古城的重要历史性建筑。,58,华沙的城市游憩绿地系统结构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小区绿地,平均每500-10000人有一处。 第二级为小区群落级绿地,为2-5万人服务。 第三级为行政绿地,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平均有25万人口的城市行政区服务。包括多功能的休息和娱乐区、各种体育综合设施、设有青年俱乐部

22、的运动场地、公园等绿地。 第四级为区域性绿地,由贯联一些行政区级的大片绿地组成,是全市的旅游者和居民聚集的地方。森林、河岸及城市中心区宽阔的“游憩基地”,都属于这一级。每个城市居民平均能享有12-15m2 的公共绿地。,59,60,3.英国 从1930年代起,就开始用景观环境保护的眼光来综合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区域规划。阿尔伯克比爵士(P.Abercrombie)于1933年出版的城乡规划(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对此有积极的影响。在他的倡导下,英国建设了大批的国家公园和风景区;到1937年,总面积已达到60多万hm2 ,分布遍及全国。1942-1947年间,他吸收

23、了霍华德“田园城市”与盖迪斯“组合城市”(Conurbation)等规划思想,又主持编制了英国大伦敦规划。,61,其中最著名的内容之一,就是在城市建成区外围,设置了一条宽约16km的环城绿带圈。它既可以作为伦敦的农业和游憩地区,保持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特色;又可以阻止城市的过分扩张。环城绿带中不准建筑房屋,不设新的居民点,并对原有的居民点控制发展。,62,63,4.美国 近几十年来,美国十分重视城市森林的规划与建设,它是在美国林业部、美国农业部指导下开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城市森林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以下几方面: (1)城市森林的结构 (2)适合城市气候的绿地模式 (3)城市植被对

24、城市空气净化和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效益 (4)建立模型、定量化研究城市森林结构和生态效应 (5)城市发展对城市森林的影响 (6)绿地的经济价值 (7)城市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其他 在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中,二战后“绿色城市”的建设也有相当的成就。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 例如德国波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等。不少城市被誉为“花园城市”,如巴黎、堪培拉、新加坡及巴西利亚等。,64,65,例如: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市内有连片的草地、森林和人工湖,人均绿地面积达72m2 ;人工湖周长约

25、80km,面积达44km2 ;大半个城市傍水而立,湖畔建了不少俱乐部和旅游点。市内无污染工业,环境质量可列世界名城之先。就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大城市的人均公园面积而言,波恩37.4m2 ,伦敦30.4m2 ,芝加哥23.9m2,纽约19.2m2,汉城18.4m2,巴黎12.2m2,罗马11.4m2。,66,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 是巴西南部主要城市,人均 绿地面积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 荐数的4倍,和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同时被联合国首批命名 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有“世界 生态之都”的美誉。,67,绿化的多样化配置:既考虑到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也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取食。全市大小公园有200

26、多个,全部免费开放。此外,库里蒂巴还有9个森林区。 快捷的城市公交系统:减少汽车污染,方便市民出行。公交系统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库里蒂巴是巴西的经济发达城市,平均每26人拥有一辆小汽车,但是75的市民上下班选择乘坐公交车。 生态扫盲教育计划:库里蒂巴在所有学校内开展该计划,被联合国评为世界60个最佳环保和公民教育项目之一。库里蒂巴的成功经验表明,创建绿色家园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从小抓好教育,提高人的素质。,68,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衡量城市先进与否的标准,由 “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出了“回归自然界”的口号。城

27、市绿地系的规划与建设,受到了普遍的重视。,69,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里,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全,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其中,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 A. Doxiadis)所著生态学与人类聚居学(Ecology and Ekistics)影响深远,进一步唤起了国际建筑与规划学术界的生态保护意识。,70,绿色城市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了许

28、多成果。 例如:在日本Ogaki的工农产业一体化;在马来西 亚吉隆坡的利用人粪便养鱼;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 废纸张、旧瓶罐的回收、分离与再生利用等。日本 横滨市,市内公园面积有600hm2 ,市郊还有4500hm2林地。多年来,市政府一直在郊区购买用于造林的土地,将其作为“绿化保护区”或“市民林” 加以保护。1980年制定了绿化总体规划,要求进一 步保护和扩大城郊绿地,并列入了横滨“21世纪计 划”。,71,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正按照计划,从关内绿州的莳田公园到横滨公园、日本大街、山 下公园总长约2.5km的地区,修建“绿色中轴 线”,并使之成为新横滨都市空间的象征。日本 建设省颁发“

29、绿色大纲”,要求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绿化建设,使其在国土上均衡地发展,形成自然 与人类共生的绿色国土。可以预言,在人类通向 21世纪生态文明的城市化进程中,“绿色城市运动”将带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它是现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72,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城镇密集地区Megalopolis),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环形城市”(Circle city)。其特点是:若干组群的大小城市环绕成一大片“绿心”发展,市域间的边界相互重叠,使得作为“绿心”的农业地区,成为环形城市的 “中央公园”。这样的环形城市,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至明利波里之间出现。预计将来类似的城市会更多综上所述,近代

30、城市规划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或。转变,都与对城市内部及其周围绿色空间的布局方式关。绿色空间,是所有城市维持“天人关系”的物质载体和市民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也是医治大多数“城市病”的良药。,第二部分:园林绿化功能意义,一.生态功能 (一)调节温度,(二)调节湿度,据测定,公园的湿度比其他绿化少的区域高 27%,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城市绿地相对湿度比城市建筑区高13-22%。适宜的空气湿度(30-60%)有益于身体健康。,一亩阔叶林在夏季能蒸腾出16.6万公斤水,(三)影响气流,城市绿地与建筑区存在温差和气压差,空气流动,形成微风(速度可达1米/秒)、凉风环流,从而调节了气温(

31、见下图)。城市小气候,使人们感到凉爽、湿润、舒适。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的“绿色空调器”。,绿地内的气温大大低于裸地 ,远处吹来的高温空气会在绿地以外抬高 ,从高空下来的冷空气会形成对流。,(四)光和作用:吸收CO2放出O2,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森林。1hm2园林绿地日吸收近9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600kg氧气。25m2草地或10m2树林,可保持空气新鲜。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绿色呼吸器”。,(五)吸收有毒气体,1PPm=1/106,HF: 毒性更大,是SO2 的20倍。,(六)滞尘作用,树木枝冠茂密,能较大程度地减低风速,控制尘埃飞扬扩散。园林植物被称为城市的“绿色过滤器”。1hm2阔叶林一

32、年能吸附灰尘68吨,针叶林可吸附32吨。城市绿地的空气含尘量是街道的1/31/2。,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附尘埃,进而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许多植物能分泌一种杀菌素,可杀死细菌、真菌和病毒。如松和柏的挥发性物质可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等多种病菌。,(七)杀菌作用,1公顷圆柏林,1昼夜能分泌30mg杀菌素,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据统计40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1015dB,10m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音20%30%。分枝低、枝叶茂盛的乔木减噪效果较好,而叶茂的疏林其减噪效能尤为显著。因此,园林绿地又称为城市的“绿色消声器”。,(八)降低噪音,当污水流经绿地时,植物能过滤和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体

33、和土壤。植物根系也能吸收土壤中有害的物质和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成千百倍增加好气性细菌数量,促使土壤中有机物的迅速分解、转化,不仅净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也提高了土壤肥力。,(九)净化水体和土壤,香蒲在净化工业废水、改善水体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十)保持水土,二.空间功能(一)安全防护作用 1.避震防火 2.备战防空、防止放射性污染,(二)提供游憩度假条件 1.日常游憩娱乐 城市人口增加和密集,使人有“自然匮乏”的感觉。 希望可以在户外进行散步、作息等安静的活动,使人们精神得到调节。,2.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是人们接触自然的窗口,使得获得自然科普知识;也是人文历史艺术的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3.旅游度假 对城市本身来说,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对旅游者来说,是恢复疲劳、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4.疗养基地 自然风景区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可为人们提供度假疗养的良好环境。,三.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一)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