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与观灯教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14801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节与观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过节与观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过节与观灯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过节与观灯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初三语文教案 日期:2011年12月6日六 过节和观灯 主 备 人:张桃娟教学目标1、 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文意。2、 揣摩、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3、 培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文意。2、揣摩、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教学方法 朗读法 研讨

2、法 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在这方面你都知道哪些?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 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 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

3、报 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 雨后及其他 、 神巫之爱 、 旅店及其他 、 石子船 、 虎雏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如蕤集 、 八骏图 ,中篇小说一个母亲 、 边城 ,长篇小说旧梦 、 长河 ,散文集记胡也频 、 记丁玲 、 从文自传 、 湘行散记、 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 、 废邮存底 、 云南看云集 ,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 ,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1949年沈从文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 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

4、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 、 龙凤艺术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从文在国外声名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沈从文在文学上,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

5、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教学理解与补充教学过程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独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形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三、正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选择两个节日端午节与元宵节,探源溯流,纵横开阖,再现两种节日风俗闹龙舟(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能够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来重新审视自

6、己所喜爱的民风、民俗与民情。原文共三个部分,选入教材两个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 。这两部分,虽然各自独立,却又以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体验为纽带,相互照应,紧扣文章题目“过节和观灯” 。第一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 ,主要是写端午节江南的“闹龙舟” (赛船) ,特别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龙舟” ,通过描写“闹龙舟”的壮观场景和热烈气氛,再现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1、2段) ,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识,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视角,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来历、悠久的历史、地域的差异以及所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意义,目

7、的在于引出端午节和江南所特有的“龙舟竞渡”的风俗。 第二层即文章的第3段,重点写江南尤其是沅水流域的“闹龙舟” ,是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内容。它具体介绍了端午赛船是江南普遍性的民间活动,龙船的样貌及节日场景,沅水流域赛船风俗等等。末一句是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指出沅水流域的赛船给自己留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印象。第三层是文章第4、5段,主要写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部分“灯节的灯” ,主要记述中华民族“观灯”这一民俗文化。作者采用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点面照应、历史和现实结合,记述了“观灯”的起源、沿革、文化意义及

8、其具体的生活情境。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时间为线,从遥远的历史一直写到解放以后的新中国,描绘“观灯” (“灯市” )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再现历史上“观灯” (“灯市” )繁荣而热闹的场景,并且指出新中国的节日灯庆,不仅是从古代的“观灯”传统中传承而来,而且赋予了“观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新的深刻的文化意义。这一层文字,由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的笔记小说等资料,所以能让新时代的人们对中国“观灯”这一民俗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完整而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把人们的想象带回到遥远的历史,身临“灯市”丰富多彩之境,重新体验它热闹的场面,感受它活泼的生

9、命。第二层是最后三段,第三段以家乡为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第四段讲述了自己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诗词的感受,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的印象之深。第五段感慨随着生活的变化,观灯的习俗将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四、小结。中心:本文是一篇极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教学理解与补充教学过程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节庆风俗,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的是喜悦和怀念,引人体味生活中涵蓄的浓郁的情趣。五、问题探究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变淡了,有些消失了对此,你有哪些思考? 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

10、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节味 淡了,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品月饼、春节庆团圆等风俗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古就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在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有关民俗专家提出,要叫响我们的传统佳节,让它们的文化内涵得以更大的发扬,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龙舟竞渡、元宵闹花灯等传统群体活动中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使节日的活动获得更大的认同感和更多的参与者,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此外,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在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设立民俗文化的科研项目,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之花不仅根柢发达,而且在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与培育下,生命力会历久弥新.六、作业。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民族的节日风俗?请向长辈们了解,或到书籍中查找,把掌握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教学理解与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