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要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导入: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
2、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 “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3、解题: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
3、活?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 岁到 17 岁)在这里读书。 )“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1(二) 初读课文(25 )1、 全文共 24 个自然段,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课前预习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说出趣在何处。 )(生答略)2、 花 5 分钟整理自己的思绪。请同学上讲台交流,注意:要说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段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
4、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引导()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明确:不矛盾。 “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再齐读
5、第一自然段。(四) 分析课文第第二自然段段仔细默读第 2 自然段,用横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自由大声诵读第 2 自然段 3 遍,争取不看书,能按顺序背出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并加上修饰语。学生读时,板书: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美好的 单是就有景物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这一段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请同学们
6、判断一下,哪些是春季景色?哪些是夏季景色?哪些是秋季景色?明确:“碧绿的菜畦” 、 “紫红的桑椹”是春季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油蛉低唱” 、 “蟋蟀弹琴” 、 “带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准确齐读第 2 自然段。思考: 段中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明确:状貌(包括动态):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拥肿的何首乌根、声音: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色彩:碧绿的菜畦、紫
7、红的桑葚、味道: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整段文字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引出了 14 种景物。试用这个句式写句话。其实,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写到了四件趣事,哪四件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明确:1、翻砖找蜈蚣;2、用手指按斑蝥;3、拔何首乌;4、摘覆盆子。齐读第 2 自然段。在这段的记叙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字里行间。不信,请同学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描写。你能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吗?(可以抓句式谈;也可以抓词语谈)明确:1、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情;2、 “低唱” 、
8、 “弹琴” 、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3、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好奇逗乐的心理;4、写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5、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根据黑板板书提示,自由背诵第 2 自然段。、小结第 2 自然段:结合黑板板书小结。本段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色。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由植物到动物,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五) 布置作业课堂作业:1、 抄写生词 2 遍;
9、(已做好)2、 抄写第 2 自然段,并写一篇不得少于 300 字的赏析。 (做在作文本上)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 2 自然段,它主要描绘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好景色。齐读第 2 自然段。百草园的美好景物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二)分析课文第七、八自然段1、 过渡: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百草园“可乐” ,先写景物“可乐” ,后写趣事“可乐” 。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冬季的百草园?冬天在百草园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齐读第 7、8 两个
10、自然段。2、 明确: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乏味。如果下了雪,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乐趣?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板书:雪地捕鸟3、 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不相宜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写雪地捕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 7 自然段,用笔圈出捕鸟的动作。明确:“扫” 、 “露” 、 “支” 、 “撒” 、 “系” 、 “牵” 、 “看” 、 “拉” 、 “罩” 。板书: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4、 齐读捕鸟语句,体会句中包含的感情。明确: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
11、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5、试着表演一下雪地捕鸟的趣事。 (或:写一个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四个动词。 )6、小结:这写的还是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作者在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三)分析第三六自然段1、速读 36 段(1 分 30 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四)课文第一部分总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
12、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五)分析第九自然段(过渡段)1、齐读第 9 段,这一段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真切表达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略)(六) 分析第二部分(第 1024 自然段)1、 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再现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几件事。板书: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明确:提问“怪哉”一虫的事;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师生读书的场面;学生做游戏,画画儿。2、 通过这部分的阅读
13、,你觉得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为什么?明确:寿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 “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略)3、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明确:三味书屋用的是当时通行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主要是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叫到自己身边听讲,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上生书”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但有一些陈腐、艰深的东西,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叫学生朗读、背诵。那么,鲁迅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明确:鲁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书本外,比如还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给儿童讲故事等等。(七)总结全文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比照(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八)布置作业1、 背诵第二自然段2、 解决书 p 50 课后“探究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