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摘要 当前,解读中国实践、中国制度,既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也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活力、有效率,其生长的基本逻辑就在于:从基本理念上看,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资源上看,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主体上看,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资源配置机制上看,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关键词 中国制度
2、;基本理念;制度资源;制度主体;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 孙来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3&ZD006)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 ”1 中国制度是形成有据的,也是创新有道的,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2科学的思想指引、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世界潮流的碰撞激荡、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构成了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变量。 “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实现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以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高度自觉,辩证把握制度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多种关系,则是中国制度永葆充沛活力之道。 ”3 一 从基本理念上看,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既不因循守旧,也不折腾,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坚定中国制度自信 “?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 ”4习近平的这段论述,表明了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中国制度发展的独特性。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
4、:苏联模式因苏东剧变而遭到失败,拉美模式、东南亚模式因发展停滞而引起反思,传统现代化理论因欧美诸国的再发展危机而受到质疑。相比之下,中国现代化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这条新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反映了人民意愿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使中国在短短 30 多年时间内摆脱贫困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现代化后发追赶的“中国奇迹” ,奠定了中国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5。改革开以来,中国制度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效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5、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使其能够比西方制度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有助于中国提高全球影响力。6 2.推进制度创新的自觉 在中国制度的前进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制度自觉,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依然突出的生态问题、依然粗放的发展方式、依然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等表明,中国制度并非完美无瑕,还有很大的改进必要和成长空间。就生态问题而言,当下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
6、不能下不为例。 ”7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央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族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 ,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 3.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创新制度的辩证统一 如何将思想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8。这段话表明,改革有其原则坚守,制度创新有自己的内在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保持坚定制度的
7、自信与创新制度的自觉,同时保持原则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制度创新的底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例如,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面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方面的问题,我们无疑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但是,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9。 准确把握中国制度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8、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10这表明, “两个三十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国际著名学者、埃及思想家萨米尔? 阿明用自己的话语方式曾经论及过这个问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的各项成就“通常被描述为奇迹,事实上并非如此。换言之,如果没有革命为此打下一些必要的基础,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11。阿明在是否用“奇迹”一词来描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问题上有斟酌,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的判断则是明确的。可以说,正是在制度坚守与制度创新的统一中,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中国制度保持了延续性和生命力。 二 从制度资源
9、上看,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既不搞夜郎自大,也不搞邯郸学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间的矛盾,经历解构与重构两难选择,往往会伴随社会群体的分化,稍不注意就会招致社会发展的断裂。为了缓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修补自身制度的弊端, “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12。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探索,
10、欧美先发现代化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化解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制度设计。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许多转型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决不搞夜郎自大,深谙制度成长要善于从外部获取积极资源的道理,深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3。例如,城镇化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德国并没有像许多西方国家那样追求城市发展规模,而是奉行“小即是美”的城镇化思路,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造就了一大批分布均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
11、经济发达的小城镇。这种做法既有效避免了“现代城市病” ,又利于实现传统村庄的现代转型。作为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实现城镇化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但可以从德国“小即是美”的城镇化思路中获取有益的借鉴。中国农村人口的转移不宜走向大城市聚集的道路,而应该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以此有效避免“城市病”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14 2.深深扎根中国社会土壤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习俗等方面,中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经验时,必须充分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国情实际。解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12、、先富与共富等独特性难题,既不能幻想直接请来外面的和尚“念真经” ,也不能奢望从别国突然搬来一座制度上的“飞来峰” ,只有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好本土的资源,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个中道理,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所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默觚下?治篇五 )对于中国制度的特殊性,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前不久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在指出了西方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荒谬”对华心态之后,特别强调:“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行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样;其次,西方必须理解,中西文明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中国不会成为西方,中国将朝着其特有的方向发展”15。从根本上说,中国
13、制度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并从中努力汲取宝贵的营养。 3.正确处理利用本土资源与借鉴外来资源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16这段话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制度创新发展经验的总结。创新中国制度,必须处理好利用本土资源与借鉴外来资源的关系,扎根中国社会土壤,但决不搞夜郎自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但决不搞邯郸学步。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促进“新四
14、化”同步发展的历史任务,遭遇传统、现代、后现代等不同时期叠加的矛盾。例如,城乡关系因为多期叠加的矛盾表现得尤其复杂。那么,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之路?习近平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 ”17换言之,就是要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积极发扬自身的优点,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高度评价过中国制度的这一特点,称“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18。三 从制度主体上看,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既避免了西式民
15、主的陷阱,也避免了发展上的“李嘉图陷阱” ,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R 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19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在其领导下争取和维护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20对于这一点,意大利经济学家洛蕾塔?拿波里奥尼看得很清楚:“中国如果没有建立具有国家凝聚力的政权,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开放的民主政治体制不是更适合中国吗?答案是,中国从 1860年至 1945 年殖民统治期间历经磨难的事实证明,这种体制在中国并不可行”21。就现实而言,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难免会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努力将化为乌有。近几十年来,一些转型国家盲目照搬西方,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倒退,甚至引发内战、国家分裂,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2.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