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3541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年新版新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二 人民性1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

2、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三、发展性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

3、实和发展自己。4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5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6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

4、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1 )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 (2)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

5、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 (3)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1 )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 (2)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

6、,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人主动。 (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 (3)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 (4)在当代

7、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展的旗帜。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失去信仰。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1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2 )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 “看家本领” ,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2)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1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 (1)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中

9、呈现出某种激化的趋势。 (2)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2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

10、单从真理的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又是多样的,同一真理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但它们在内容上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二、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1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2 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而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3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

11、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包含着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归结起来讲,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创新活动。(一)实践创新为理

12、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1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2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1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理论创新与实践

13、创新的良性互动,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二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2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不仅有良性的互动状态,还有恶性的互动状态,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理论

14、创新与实践创新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而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

15、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髙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 、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

16、发展要求出发。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3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作为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必然发挥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并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先进文化为社

17、会发展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就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3)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社会力量的凝聚有赖于文化认同,文化通过它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整合和统一其他思想道德观念,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持社会认同,

18、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它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 (4)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主要是脑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成果,并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智力支撑作用。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都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

19、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突出标志。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二、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领域中,除了社会基本矛盾,还有社会主要矛盾。(1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层次的矛盾。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0、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2)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表现出来,而各种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考察具体的社会时,我们通常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去分析社会矛盾,而这些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矛盾往往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各个领域或方面的表现或折射。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具体矛盾,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说的要认识和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问题,其实说的就是要认

21、识和抓住主要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1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会朝着两个方面转化: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而原

22、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它所影响的社会发展过程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点。 (3)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和指导意义。毛泽东说:“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抓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我们党善于抓主要矛盾

23、,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4)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容易导致挫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我们党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分不开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全面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4、,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党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这一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就找到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钥匙,就牵住了解决其他矛盾的“牛鼻子” 。因此,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一主要矛盾不放,在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更好

25、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三、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1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但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谓现实的人,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

26、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2人的本质只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

27、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2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经济全球化推动

28、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4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 双刃剑” ,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导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任重道途。 (2)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3)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4

29、 “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必须看到,当今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如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5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

30、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推动了全球治

31、理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它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都出现了各种问题。1经济发展“失调”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虽暂时避免了金融秩序崩溃,但对推动经济复苏效果有限,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32、发展失衡。 (2 )福利风险增加。 (3)债务负担沉重。巨额政府债务又埋下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隐患。2政治体制“失灵”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标榜民主并不遗余力地向外输出民主,但近年来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国家本身也出现了某些治理危机,暴露出西式民主的弊端和局限。 (1)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2 )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3)“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4)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对立日趋严重,民粹主义思潮的泛起使西方精英政治陷入困境。3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近年来,西方社会不断出现不同群体、阶层的矛盾与冲突,甚至社会动荡。 (1)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33、。 (2 )社会流动性退化。主要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层萎缩,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健康流动“凝固化” 。 (3)社会矛盾激化。以上种种情况显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乱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质疑。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根本依据。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

34、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6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3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科学态度。他们一方面强调这些原则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反对将这些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3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1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刻启示。(1

36、 )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投身其中的历史运动。离开了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就不能把握社会主义的真谛。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属性,不能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一种思想理论和精神价值,同时还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群众性,不把这种实践归之于个人或少数人。(2 )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无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它只是指明一般的规律和主要的原则,并不能为具体问题提供现成

37、答案。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不能简单套用书本上的结论,也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的经验,而必须从自身国情和需要出发去进行探索。探索不是盲目摸索,不是无目的寻找,而是探索规律,力求掌握规律,不断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通过不断的探索,就能一步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又不是直线式的,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曲折甚至倒退,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现象。历史进程是这样,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是这样。从社会主义的历史看,有时凯歌行进、势如破竹,走的是平坦而顺利的道路;但有时出现曲折,走一

38、些弯路,甚至遇到大的挫折。20 世纪末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认识到一定曲折的不可避免性,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某些曲折,使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既要能够直面曲折、承认曲折,又要不因曲折而改变初衷和失去信念,还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战胜和走出挫折,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而奋勇前进的过程。要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就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必须有共产党人的高度组织性

39、和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在革命时期,就要有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斗争意志和英勇精神,以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时期,就要有高度的建设热情和创业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忘我的劳动和奉献精神,把社会主义大厦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在改革时期,就要有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改变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而所有这些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1 )正确认识 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进

40、入低潮时期。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归根结底是真理的力量,也是道义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两极分化和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为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坚实根据。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不仅在低潮中坚持了下来,而且不断积聚力量,实现新的发展。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复苏,并出现区域性强劲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

41、推动力量。 (2)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境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只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方面军,但这是社会主义在一个拥有 5000 多年文明史和 13 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所取得的成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

42、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勇于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世界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走向复兴。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已经雄辩地证明,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在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明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3、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自信担当的精神状态,以开拓奋进的奋斗姿态,去开辟社会主义的未来。我们深信,只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有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实践,就一定能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一、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1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未来共

44、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2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探索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预见未来社会的实践经验。他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新认识。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已有百年历史,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就蕴含着对我们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启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 60 多年的历史,党领导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社会主

45、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社会生活中共产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由于一度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而吃了大亏。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有了新认识,并在建党 80 周年的时候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作出了新概括。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

46、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2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总体上说是向往和追求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这种愿望来自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自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阶级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受着少数人的剥削和压迫,甚至人身安全都时常受到威胁,因而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渴望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友爱的理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必然汇成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3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

47、,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1) “工人阶级”是从职业特征上讲的,主要指随着大工业兴起而产生的产业工人;(2) “无产阶级”则是从其社会地位上讲的,因为现代产业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生,并通常处于某种贫困状态。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3)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

48、党的产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走上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更加自觉的道路。4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恩格斯指出,现代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即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因此,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

49、一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只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