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4475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8.7,洪涝灾害重点传染病暴发控制,灾害前期、灾害冲击期、灾害后期、后效应期洪水未退期、洪水退后期、措施巩固期,洪涝灾害传染病分期控制,一、风险评估二、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三、传染病监测四、暴发控制五、饮水卫生六、环境卫生七、消毒、媒介生物控制八、食品与营养九、预防接种十、健康教育、风险沟通,洪涝灾害传染病防控主要措施,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传染病按照传播方分以下几种:一、肠道传染病:往往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二、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有持续的发热、皮疹或出血 情况。三、接触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如发现可疑传染病暴发,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紧急疫苗接种

2、、环境及病媒生物消杀灭等控制措施。,传染病暴发控制,霍乱 按照霍乱防治手册,加强饮水、食物等检测, 强化肠道门诊和腹泻病人监测与处置,严防发生霍乱暴发流行。,霍乱,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己、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一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蔬菜、瓜果、水产品、奶制品等)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 潜伏期:伤寒为13周,一般1014天;副伤寒较短为215天,一般810天。 临床特点: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常有畏寒、心肌炎等,肠出血

3、、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抢救。伤寒、副伤寒治疗常用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等。病人应注意卧床休息和补充足量水分与电解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控制:隔离治疗传染源,餐饮、食品、饮水、托幼工作带菌者调离。三管一灭一宣传,消毒。伤寒用Vi菌苗,尚无针对副伤寒的疫苗。,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普遍易感幼儿发病率高。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平均13天; 临床特点: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

4、粘液便,左下腹压痛,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治疗原则: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疫苗应用:口服多价减毒活疫苗,尚未大量推广。,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是由侵袭性大肠杆菌、肠产毒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 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 潜伏期:114天,平均14天; 临床特点: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确诊需要实验室证

5、据。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改善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1)流行因素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人和无症状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手或任何用具造成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易感者是抗HAV阴性者。甲肝和戊肝无慢性患者。潜伏期2-6周,平均4周。(2)症状和诊断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腻、恶心、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

6、振、不爱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近期有甲肝流行,就可作出诊断。此时做化验检查会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甲型肝炎的特异诊断,需要检查病人血清甲型肝炎IgM抗体。 急性黄疸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少数病人可有大便变灰。 急性重症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烧、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疽加重。出现肝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当发展成肝昏迷者,因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甲型肝炎,防控: 传染源管理a. 严格隔离治疗病人: 根据情况采用家庭隔离或集体隔离,隔离

7、期为自发病之日起3周。b. 密切接触者: 可应急注射丙种球蛋白,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45天。c. 病人隔离后,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家庭、宿舍及托幼机构等)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对疫区公共场所开展经常性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30min,生活用品用0.5%过氧乙酸或 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被单、衣物等应煮沸消毒或日光下爆晒,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甲型肝炎, 切断传播途径a. 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对甲型肝炎流行区的井水、缸水、涝坝水,须用漂白粉消毒,余氯应保持在0.3mg/L以上。中小学校应供应开水,学生

8、自带水杯。b. 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医疗单位中的粪便及污水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废弃物应及时焚毁。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避免污染环境与水源。c. 注意饮食卫生,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d. 加强健康宣传,搞好个人卫生,特别要强调食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在接触肝炎病人后,应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或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或用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消毒,作用3min,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min。 保护易感人群 可进行甲肝疫苗应急接种。对疫区未发病的易感者可采用甲肝灭活疫苗进行应急接种,对疫区

9、周围地区的易感者可用甲肝灭活苗或减毒苗进行应急接种以控制疫情的扩散。,甲型肝炎,轮状病毒:秋季腹泻诺如病毒: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副霍乱戊肝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其他肠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1.传播途径:由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而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2. 临床特点和诊断: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

10、,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等出血热特有的症状。典型患者出现五期病程。,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措施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发动群众进行,如鼠密度很高,其他方法短期难以奏效时,可在专业人员指导及严格控制下,使用0.3%0.5%磷化锌小麦毒饵,晚放晨收。投放3晚后收集,深埋残饵。投饵期间注意收集死鼠,深埋。环境治理。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灭螨。疫苗有效地预防出血热。开展灭鼠的同时,对1060岁易感人群疫苗接种,尽快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率达80%以上。加强鼠间疫情和人间

11、疫情监测。加强出血热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出血热诊断治疗的培训,切实做到“三早一就”。使群众知道出血热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三痛”、“三红”,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病死率。,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10岁以下儿童多见。1. 传播途径:病人和受感染的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喙库蚊等)叮咬传播给人畜。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为主。2.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左右。3. 临床特点和诊断:急性起病,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嗜睡,伴有脑膜刺激症状。重

12、者可出现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诊断。4. 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处理:发现病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城市要求12小时内,农村要求24小时内报告。接到疫情报告后2448小时内到医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核实诊断,了解发病经过和预防接种史,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标本,检测IgM、IgG抗体进行实验室诊断。发病一个月后复访,了解病人的转归情况,采集恢复期血标本,每份 3毫升,分离血清后-20保

13、存,填写乙脑流行病学调查表。隔离治疗病人:病人和疑似病人均应隔离治疗,隔离应着重防蚊、灭蚊。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对接触者不检疫。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要认真把好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流行性乙型脑炎,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对高危地区采取超低容量大面积喷洒马拉硫磷的方法,短期内控制成虫,降低密度。在农村重点工作是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应急免疫接种:应急接种乙脑疫苗是控制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但应注意偶合病例

14、的发生。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应在4保存。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有关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特别是对防蚊、灭蚊和疫苗接种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以便早发现和治疗病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介: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病菌为革兰阴性短小球杆菌,按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分为马尔他布鲁菌(羊型)、流产布鲁菌(牛型)、猪布鲁菌(猪型),另外还有森林鼠型、绵羊附睾型和犬型。感染人者主要为羊、牛和猪型(犬种)。其致病力

15、以羊型最强,次为猪型,牛型最弱。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猪,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羊盖体内。接触受染,也可通过消化、呼吸道传染,蜱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或慢性化。潜伏期1-3周,长者数月至1年以上。,布鲁氏菌病,1、加强监测 监测对象是人间主要从事牧业、家畜饲养、屠宰,皮毛乳肉等畜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以及畜牧兽医和与动物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为对象,年龄在7岁以上60岁以下者。2、健康教育 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

16、和治愈的,增强信心。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布鲁氏菌病,3、免疫接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人次。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4、

17、加强检疫:畜间主要以成年羊、牛、猪为检疫对象,尤其是种畜;其次为犬、鹿、骆驼和马属动物,包括放牧、圈养、市场交易和屠宰动物,条件允许时也包括野生动物。5、牲畜管理: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布鲁氏菌病,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传染源是患者和带疟原虫者。蚊媒中华按蚊为主,母婴,血液传播。普遍易感,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无交叉免疫。诊断:病人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

18、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在血中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疟疾,预防与控制: 对灾区的疟疾防治应采用综合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 、做好预防服药、灭蚊防蚊、大搞卫生运动减少和消除蚊媒孳生场所、广泛开展疟疾防治卫生常识宣传,提高灾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与防护能力。,疟疾,鼠疫炭疽血吸虫病钩体病,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虫媒),学名是传染性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伴有脓性、水样

19、或粘性分泌物。1 、及早发现病人;2、 病人的隔离 重点是眼部分泌物以及被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如病人的毛巾、手帕要严格消毒,脸盆、洗脸水、手的污染亦应消毒,病人的眼药、食具等均不应与健康者共用。病人不用手去扶摸公用物品,不与健康人握手,不去公共场所,如理发店、澡堂、食堂、游泳池等;,红眼病,3 加强卫生宣教,对群众讲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及消毒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个人卫生,常洗手,不揉眼,不去病家串门,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4 流行严重时,停止开放可能被污染的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等,并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5 加强疫情报告和疫情监测工作。6 要特别注意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和医疗器材因消毒不严而传染病毒。7 要严格选用有效的消毒措施。,红眼病,主要是指人体四肢由昆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性感染。洪涝期间发生的皮炎,除因抗洪抢险、打捞抢收庄稼引起的浸渍糜烂型皮炎、蚊蜢叮咬后搔抓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外,大部分为动物尾蚴皮炎。1. 抓紧灾后重建工作 做好人畜粪便的管理,及时打捞周围水体的漂浮物,并把死水变成流水,可降低周围水中动物尾蚴的密度;2. 使用防护剂 对经常涉水的人群可使用个人防护剂。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液涂擦一次,保持8小时,2氯硝硫胺的脂肪剂涂抹肢体,也有良好的防护作用。,皮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