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目的、组织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多元研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以课题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二、阶段目标高一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文理科综合课程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学习。建议教
2、师以讲座,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高二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课程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设计和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高三级:以培养学生思辨学习和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对中学各科的真理、方法、价值观和相互关系的整体了解,探究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方法,并尝试加以检验。立足于使学生在反思已有的知
3、识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态度,实践创新精神对待知识,为更高层面上研究问题,以及为个人初步发展方向打好基础。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范围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其内容包括: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2社会生活类:主要
4、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
5、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1、教学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研究性课程的过程管理、监测、评价,定期组织各学科进行交流、公开展示。2、课程的设置和学分认定:研究性学习此课程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和小组方式,要求每个学
6、生每学年参与一个课题(学科内或学科外)每课题占 5 分,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开题报告 20%学分;研究过程(阶段性成果)-40%学分;研究成果 40%学分;三年合计 15 学分。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课时及其性质,由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报学校审核批准交班主任汇总,由段统一汇总后交教务处登记、存档。一学期共 54 课时,具体安排见表格。3、课题研究的组织:考虑到我校的实际状况,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 46 人左右,设组长一人。指导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作适当
7、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4、课题研究的实施:(1)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各年级成立选题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
8、、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3)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见研究性学习册)(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如发现还缺少材料,
9、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练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6)交流评价。课题展示: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作品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老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老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原则上每班“优”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良”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 1/3;“合格
10、”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优” 级课题组 1/2 学生研究性课题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良” 级课题组 1/3 学生研究性课题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合格”级课题组 1/4 学生研究性课题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学生研究性课题成绩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教研处审核,教务处备案。5、课程的管理:(1)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研处和教务处负责实施,选题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教研处、教务处、指导教师、班主任具体职责,学生注意事项见附件)(2)、学科组和备课
11、组:由备课组负责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备课组的主要组织工作应包括:学生发动 诱发学生动机;本学科研究性课程的特色和要求,指导学生学会确立课题;审定学生提交的课题,合并相似课题,公布初选课题;组织课题组;(建议让学生自由报名并民主管理)备课组的主要指导工作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成果报告;班级展示、同学评议;论文答辩; 评定成绩;写出总结。学科组根据学校目标,确立研究性学习方向、步骤,监督进程,组织公开研讨,开展对学生研究学习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审定备课组的方案,组织答辩会,评价成果。(3)、年级组:年级组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以及学科协调和
12、综合科组织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学生动员;学生协调;学科协调;组织相关学科构成综合课题组;研究性学习课时调度。五、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进程:(附 2)2006 学年我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计划安排第一学期阶段 时间 内容第一周 思想动员第二周 讲座: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第三周 讲座: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动员阶段第四周 培训课题小组长第五周 学科导引:语文、数学、化学第六周 学科导引:英语、地理、物理准备阶段第七周 学科导引:历史、政治、生物第八周 我是怎样想问题的?(学生自行交流)第九周 组成课题小组,申报课题初期交流及 组织第十周 各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第十一周 讲座:研究方法与开题报告的撰写
13、第十二周 期中考试第十三周 以班级为单位,课题组交流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第十四周 选择优秀的研究方案,在全级介绍、展示第十五周 讲座:沟通协调第十六周 各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分科分组进行)第十七周 各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分科分组进行)研究阶段第十八周 各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分科分组进行)进程汇报 第十九周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初期交流第二十周 讲座:资源利用中期报告第二十一周 检查各课题组进程,作初步评分第二学期拟写研究报告寒假 学生拟写研究报告中期交流 3 月 中期总结交流修改补充 4 月 学生完成初稿,教师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后期研究 5 月 评价、总结、汇报验收总结 6 月 评价、总
14、结、汇报教研室职责:(1)教科室接受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具体负责每学期各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的制定,领导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工作,并与教导处共同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和检查督促。(2)组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期教育和教学。(3)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寻求家长委员会及社会力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支持。(4)组织开展课题展示活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进行签字、认定,一设二份,一份存档、一份交教导处备案并记录学生学习报告单。(5)汇总学生研究成果,定期编辑优秀研究成果集。(6)向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提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指导老师建议名单。教务处职责:(1)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5、每学期安排规定的课时。领导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组工作,与总务处一起统一安排学校公益劳动,与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共同组织各年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2)组织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前期教育。(3)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寻求家长委员会及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支持。(4)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交流,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学分进行签字、认定,存档备案并记录学生学习报告单。(5)协同校长办公室对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工作量的核定及工作质量的评价。(6)汇总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成果,向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提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指导老师建议名单。年级组职责:(1)协助教研室
16、、教务处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协调学生跨班级组建小组中出现的问题,配合学生选题委员会对学生雷同选题的建议调整,协调本年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项目分布等。(2)配合教研室、教务处在开展活动前对学生的教育。(3)与教研室、教务处一起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寻求家长委员会及社会力量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支持。(4)协助教研室、教务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汇报。向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提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指导老师建议名单。(5)协助教研室、教务处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工作。指导教师职责:(1)指导教师是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分管指导教师。(2)研究性学习
17、指导教师在选题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分管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小组中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负责。配合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3)对学生选定课题并写出研究方案后要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使方案即符合课程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确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项目要给予关注,注意安全性、主题性、价值性、实效性、可行性、经济性。(4)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校内校外都应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活动状况,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与指导,激励、爱护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5)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要及时
18、填写相关表格并签名核实,要配合学校、班级组织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成果展示和交流汇报,在一学期内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活动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6)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得随意改变课程内容,更不能不到岗。班主任职责:(1)班主任接受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对全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负责;(2)对全班学生就遵章守纪、文明礼貌、交通安全等内容进行教育,保证班级各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3)对班级课题、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小组的组成进行指导和协调,填写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有关汇总表交教科室、教导处。(4)加强与各指导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和掌握各活动小组的动态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将
19、课程评价结果报教科室、教导处审核。(5)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将活动小组的有关成果包括打印稿、软盘、音像资料等一并交教研室、教务处存档。学生注意事项:(1)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或不开展活动,更不能搞虚假欺骗。(2)活动前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教育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各小组外出开展活动限在本市区进行,凭班主任的签字条出校门,各成员不能分散活动一定要集体行动。要将前去的活动地点、联系方式告知班主任、指导教师及家长。外出途中一定要注意交通、人身安全,活动一结束立即回校,不要在外逗留。(3)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各自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及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每组写出研究成果报告,每人完成学习小结。在集中辅导期间,每天按原定时间到校;外出活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前一定要到班级填写当天活动情况汇报表后,交指导老师或班主任。(4)外出采访、考察、调查一定要注意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维护学校声誉,体现省中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自身素质。(5)在校内活动时,不能干扰 其它年级的正确上课,禁止在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做与综合实践活动无关的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