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电现象说课稿实验中学 曹云云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
2、科学,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
3、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 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
4、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 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 )课件、摩擦起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5、、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细绳,使他们都能吊在细线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
6、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 教法、学法 4.1 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7、,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 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 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
8、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 静电现象,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静电现象视频和静电现象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 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 7.4 摩擦起电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
9、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 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活动 7.5 探究带电物
10、体间的相互作用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
11、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
12、带的电荷种类为 A 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 A 电荷;若不是排斥呢 ?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 B 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 3 种可能: 与玻璃棒的相同,为 A 电荷;与橡胶棒的相同,为 B 电
13、荷;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 c 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 A 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 B 电荷;若是第 3 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 ?因为与 A 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14、。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 “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 (见课本 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