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徐长亮 教学目标: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 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 史料 分析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导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必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8 页。 这是我们语文课本中刚刚学 过的内容,还记得这篇文章的背景吗?引出 “三一八事件”以及 段祺瑞,然后讲解段祺瑞就属于北
2、洋政府时期的人物,段祺瑞是 皖系军阀的代表,除了皖系军阀,还有直系军阀 (冯国璋、曹锟、孙传芳、吴佩孚) 、奉系军阀 (张作霖) 。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就属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再回到这篇课文中,在这一次 “ 三一八事件 ” 中,除了刘和珍、杨德群被杀害,还有一位 重要 人物被当时的执政府盯上,并于第二天 3 月 19 日发布逮捕令,这个人就是 李大钊。 李大钊: 留学日本,接受新知; 五四运动,高举旗帜;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呕心沥血,促成合作 ; 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解读: 我将用这五句话概括李大钊的一生 ;留学日本, 接受新知,回国,在北大任教,传播新知;五四运动,高举旗帜,接受并宣传马克
3、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呕心沥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随着国共两党矛盾激化,斗争的尖锐化,最终李大钊被捕,英勇就义。 一、 五四风雷 新阶级 的 崛起 李大钊, 1889 年生, 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 191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5 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并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油印散发。 -根据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张静如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1-11 页)总结。 解读 :
4、这则史料主要讲述李大钊的早期生活, 留学 日本,接受新知。 并开始参与与领导发对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二十一”条签订之前,秘密反袁,签订之后,公开反袁;回国,在北大任教,传播新知。就在这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特别是 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 年, 新纪元:一战和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道路,我们应该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工作。”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608 页。 过
5、渡: 正在李大钊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的消息 传回了国内,于是就爆发了五四运动。 过渡: 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李大钊在这 个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1919 年,五四游行,大钊和学生一道参加。有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请愿。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大钊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 -张静如等编: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75 页。 过渡: 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等人趁着机会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
6、然而,罢免也好,拒签也好,以至游行集会,罢课罢市罢工,都不能使山东及青岛主权回归中国,也不能 促使各国政府采取真正同情中国的行动,甚至并不能防止类似事件今后继续发生。现实的沉重压力迫使人们开始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 ,他趁着机会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政党的崛起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 命的意义,讴歌十月
7、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 -张顺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年。 过渡: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为了扩大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乃至胜利,共产国际派代表专程来到中国,商讨建立政党的事情,李大钊成了接洽的对象,但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致认为,当时的中国人还不是很了解马克思主义,从1840 年中国反侵略、求民主以来,中国始终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道路 , 于是,李大钊认为,应该先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更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再商讨建立政党的事情。
8、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北京和上海两个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 1920 年 3 月,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 年 5 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这两个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921-1949)第 1 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第 47-48 页。 过渡: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再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外的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有名的就属“南陈北李”。随着国内外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这些小组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跟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全国性政党
9、的呼声越来越高。 带着学生一起总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然后看一下中国一大召开的地点 、时间、人数 。紧接着学习中共一大的内容: 探究一:中共一大的内容 符合当时的国情吗 ? 中共一大完成了建党工作,但严格地说,作为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态还没有完全具备,党的二大的成功举行标志 着中共创建工作的圆满完成。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第 228 页。 补充:中共二大的内容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打倒 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 过渡: 中共二大除了制定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 三、国共合作
10、与北伐战争 新群众运动的崛起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 国家为职志”。 -张静如、马模贞:李大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第 95 页。 过渡: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李大钊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不仅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大力宣传两党的合作,还与反对合作的人作斗争。 1922 年 8 月到 1924 年初,他(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
11、大贡献。 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根据李大钊(张静如、马模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第81-120 页)总结。 合作实现的标志: 1923 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 年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一个 重要 成 果是黄埔军校 。 1925 年 7 月, 广州国民政府 成立 ,这一时期广州国民政府
12、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汪精卫;同年年底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6 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 ,这一年南方地区主要是北伐,北方由于政局动荡,发生了“三一八事件”, 3 月 19 日,李大钊被当时 的 北京政府通缉,于是他的革命工作转为地下活动; 1927 年初,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把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中共力量的不断壮大 ( 根据金冲及先生研究表明 :1921 年中共 一大 之时,全国共有 50 多名党员, 中共三大时,也才只有 420 人,国共合作开始后, 1925 年年底
13、,就已经达到了 1 万多人),国民党内部反对合作的势力越来越嚣张,最终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4 月 6 日,被同伴出卖之后,李大钊被捕入狱, 4 月 18 日,蒋介石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10 天后,李大钊英勇就义,年仅 38 岁。面对这一切,党的领袖陈独秀企图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拉拢汪精卫,一起对抗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最终, 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 也 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国 民大革命失败, 9 月份,宁汉合流 。 1926 年 3 月 18 日,参与领导天安门国民大会并参加示威游行。惨案后,李大钊沉着、镇定地指挥群众迅速离
14、开现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召开会议安排善后工作。 3 月 19 日,执政府下令通缉李大钊。但李大钊仍坚持地下斗争,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27 年 4 月 6 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及其附属机关。李大钊等 60 余人被捕。 4 月 28 日,首登绞刑台,英勇就义。年仅 38 岁。 根据李大钊(张静如、马模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第 271-288页)总结。 四 、总结本课 探究活动二: 此时板书已经成型,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内容,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 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探究活动三: 本课讲了五四运动、三一八事件,这里面都讲到了学生运动,到底如何看待学生运
15、动? 遵纪守法,理性爱国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评 判,学生去遵判服罪因为,如不如此,我们所失的更大。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五 、 板书设计 1、五四风雷 新的阶级崛起 2、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的政党崛起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新的群众运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