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6852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陈玉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中国民族博览编辑部投稿邮箱 【摘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侗歌是民族的历史。侗族大歌延续侗族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维系着本民族的精神堡垒,是非常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享誉国际,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本文主要从侗族大歌的发展,大歌的特点角度解读其特有的韵味,侗族大歌演唱具有模拟自然、多音谐唱、舌尖颤音、鼻腔共鸣等特点。【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一、侗族大歌起源发展回眸侗族大歌的发展,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就在说苑中,记录了一首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古代使用侗族语言记录的古老民

2、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1953 年,侗族大歌走出本地,应邀参加贵州省文艺代表团,向全国介绍侗族民间合唱。“嘎老”,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乡,登上大雅之堂。黎平县岩洞寨侗族青年歌手吴培信等四人组成的女声大歌队不负所托,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1986 年,侗族民间合唱团应邀赴巴黎参加金球艺术节,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跨国界登上世界舞台。迄今,侗族大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之一。二、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一)模拟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模拟自然

3、是它的演唱特点之一。侗族大歌常常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声音歌”中模拟虫鸣鸟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见的,如“嘟咕、嘟咕”等这些蝉鸣、布谷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亲和。以蝉之歌为例进行说明: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秋天的枫树尖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这首歌全部由女性演唱,音色纯净,音韵和谐。通过悦耳的合声,巧妙的多种唱腔结合,模拟出鸟叫蝉鸣、流水淙淙,听着这合声,好像打开了自然的音响,整首歌低声部采用持续音的手法,模拟绵延不绝的流水潺潺之声;而高声部声音富于变化,节奏紧凑,间

4、有细腻的修饰音,旋律优美动听,用来模拟蝉鸣之声。这首歌唱起来,仿佛奏起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把流水声、风吹树叶声、蝉鸣声,把歌声变成自然的天籁之音。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此大歌主旋律在低声部。讲究旋律的起伏,韵律的和谐。突出衬字和调子,几个歌手轮流拉音,使得高音不绝于耳,低音一般几个人合唱,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鸟叫蝉鸣,潺潺流水。(二)多音谐唱侗族大歌的结构非常复杂,演唱方式很是特别,侗族大歌至少需要三个人以上才能演唱,因为侗族大歌包含着两个以上的声部,侗族大歌往往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分工合作,合唱和谐,它的唱法与一般的歌曲唱法迥异,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

5、罕见,被誉为中华民族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活化石”。侗族大歌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音乐绝无仅有的。从结构上看,侗族大歌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侗族大歌的歌队的“歌头”是歌队的灵魂人物。 大家能够配合默契,是因为歌头是专司智慧的人,控制着音量大小、音调调节。他们的合唱时,均由“歌头”掌握,“歌头”就是实际上的指挥,也可以说就是歌队的灵魂,“歌头”不仅要求有良好素养,一张口就是那个音高,而且要求演唱能力极高。(三)舌尖颤音舌尖颤音,学名齿龈颤音。可以在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里找到,例如俄语的“”和西班牙语的“r”。舌尖颤音是侗族大歌经常用到的演唱技巧,是

6、侗族大歌演唱的典型特点。特别是在模仿大自然音响的歌曲中,舌尖颤音即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产生的,是为了适应这种模仿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唱法。我们同样还以蝉之歌为例,歌手模拟蝉鸣,既是唱歌又是口技,该曲由数人交替领唱,以模拟蝉鸣之声为主,演唱中形成我密你疏,我疏你密,时而响亮,时而低回,此起彼伏,别致而逼真的音响效果。演唱者在歌队持续音“la”的衬托下,下巴放松,轮流换气,用舌尖颤音模仿“楞楞楞楞哩”的蝉叫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丛林中,给人以震撼的听觉盛宴,这不仅是侗族大歌中一个突出的特征,也使得侗族大歌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作为原生态唱法的欣赏性,这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们喜爱和接受它。(

7、四)鼻腔共鸣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即将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由于声音明亮的焦点,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这样的感觉是声音的焦点靠前,声音薄而明亮,比较灵活。侗族口语本身就有鼻音特色,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都可以听到鼻腔共鸣运用其中。细心观察,歌手都不会把嘴巴长得很大,吐字归音时,轻松愉悦、唇部放松、面带微笑、微闭双目、轻松自得。让整体音色蒙上朦胧感、神秘感。音色别致,富有诗情。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显著特征。学好侗族大歌的难点也在这里,鼻腔共鸣有使音乐明亮、高位、圆润,我们仔细听会发现,鼻腔共鸣并不是贯穿一首歌的始终的,而是在演唱中恰到好处地应用,让整体效果充满情趣。如演唱嗄花时,

8、歌手用鼻腔共鸣的特殊发音方法,生动地再现了蜜蜂飞在花丛中,落在花蕊上,吸足花蕊后,腾空而去的过程。借助跳动的节奏和生动的旋律,增强了艺术魅力。三、结语侗族以前没有历史,歌就是侗族的历史。侗族大歌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侗族人民用大歌来记下历史、记录生活、传播文化,侗族大歌充满着艺术的魅力。侗族大歌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之一,是民间艺苑不可多得的璀璨珍品,侗族大歌誉满全球,深受国际友人喜爱,与它演唱的独特技巧是分不开的。侗族大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应该传承并发扬这一点。参考文献1 常钟文. 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J. 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3) 2 谭莲英. 论小黄村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与艺术风格J. 凯里学院学报. 2009(01) 3 马国英,马希刚. 贵州侗族大歌J. 发展. 2008(12) 4 梁梅. 侗族大歌的符号学解读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