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纽约的精神去奋斗、用巴黎的心态去享受最近看了一篇帖子,觉得挺不错的,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内容如下:纽约和巴黎,代表了两个面向。 很多人认定纽约是世上最棒的城市。她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化的中心。丰富、方便。靠着地铁和出租车,你可以穿越时间,前后各跑数百年。人类最新和最旧、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纽约都看得见。 在纽约时,把握每分每秒去体会。忙碌是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榨干,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内外翻转过来。 纽约生活,充满新教徒的打拚精神和资本主义的求胜意志。相信人要借着不断努力,克服万难、打败竞争。活着的目的,是更大、更多、更富裕、更有名。权力与财富,是纽约人的两个上帝。而能帮你走进
2、天堂的鞋,就是事业、事业、事业! 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持领先,每个人都在赶时间、抢资源。进了电梯,明明已经按了楼层的钮,那灯也亮了,偏偏还要再按几下,彷佛这样就可以快一点。出了公司,明明已经下班了,却还要不停讲手机,摇控每一个环节。在纽约,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赶尽杀绝。在纽约,没有坏人,只有失败者。每一件事,都变成工作。上班当然是工作,下班后的应酬也是工作。有人谈恋爱是在工作,甚至到酒店喝酒、KTV 狂欢,脸上都杀气腾腾,准备拚个你死我活。 是的,在纽约,是现代的罗马竞技场,你要和别人,以及自己,比出高低。对纽约而言,法国是嘲讽的对象。身为经济、科技、和军事强权的美国,谈起
3、法国总是忍不住调侃一番。法国是没落的贵族,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法国人傲慢,高税率让每个人都很慵懒。动不动就罢工,连酒庄主人都要走上街头。 后来,普罗旺斯、托斯卡尼突然流行。梅思的美丽的托斯卡尼,其中一句话打动了我:“在加州,时间像呼拉圈。我扭个不停,却停在原地。在托斯卡尼,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提着一篮李子,逍遥地走一整天。“ 是啊!我在赶些什么?我耗尽青春用尽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结果我真的比别人有钱、有名吗?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乐吗?远方有广阔的地平线,为何我还在原地摇过时的呼拉圈? 法国和美国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国人追求人定胜天,凡事要逆流而上。法国人讲究和平共存,凡
4、事顺势而为。纽约有很多一百层的摩天大楼,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迹。纽约不断创新,巴黎永远有怀旧的气息。巴黎人在咖啡厅聊天,纽约人在咖啡厅用计算机。纽约有人潮,巴黎有味道。纽约有钞票,巴黎有蛋糕。 不论是政府或个人,法国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衣、住、行等 “身内之物“。就让美国去做老大哥吧。要征服太空、要打伊拉克、要调高利率、要发明新科技,都随他去。法国人甘愿偏安大西洋,抽烟、喝酒、看足球、搞时尚。当美国人忙出了胃溃疡,法国人又吃了一罐鹅肝酱。讲到吃,法国有三百种起司、光是波尔多就有五十七个酒的产区。晚上六点朝咖啡厅门口一坐,一杯红酒就可以聊三个小时。九点再去吃晚餐,一直吃到隔天凌晨。他们在吃上
5、所花的时间,跟我们上班时数一样。但讽刺的是:他们没有“All You Can Eat“。 法国法律规定一周工作最多三十五小时,大部分的人一年有五周的假期。而美国人把加班当作自己有价值的表示,度假时还拿着手机回 E-mail。法国人比美国人会玩。每年六月的巴黎音乐节,从午后到深夜,几百场露天音乐会在各处同时举行,人多到地铁都暂停收费。每年十月的“白夜“,日入夜就打烊的店面,彻夜营业到清晨七点。每年夏天,巴黎市政府在塞纳河右岸布置了三段、总长一八公里的人工海滩。细砂、吊床、躺椅、棕榈树,自然海滩有的景致这里都有,让没有钱去海边度假的民众,也可以享受到海滩风光。 当然,法国这么深厚的文化,不可能只从
6、吃喝玩乐而来。美国人读书,为了考证照。法国人读书,为了搞情调。每年十月的读书节,大城市的火车站内,民众轮流上台朗诵诗句。书店营业到天明,整晚有现场演奏的乐曲。“美食书展”选在铜臭味最重的证券交易所举办。小镇书展的书直接“长” 在树上,读者必须爬到树上,把书摘下来品尝。 这样的生活,对美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颓废了。的确也是。法国失业率接近 10%,高税率让雇主宁愿打烊休息,免得帮员工缴税。巴黎闹区纸醉金迷,但郊区的少数民族却没有工作机会。这些都是黑暗面,但对于每日被强光烤焦的现代人,阴暗也许提供了喘息空间。生命的终点都一样,有钱人的丧礼只是比较多人上香。不断的追赶只是提前冲向谢幕,为什么不把时间花
7、在慢慢为生命暖场?你不需要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可以偶尔伸伸懒腰、安步当车。我有个纽约式的朋友,因为身体不适回成都做了小手术,第三天忙着继续当空中飞人,和我们见面,她手机不停的在响,我很关心的问她是否需要多休息几天,她说又有个 project,老大要她跟,接着又叹息新任女 BOSS 的刻毒及无聊。我又问,那你什么时候打算不做了呢,呃不做了?为什么不做了,这样很好啊。 我真想说:”好好生活,不就是人生最大的 project?”但我知道在熙来攘往的街头,在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呃.好吧,其实 30 都不到),这样说太矫情了。况且,以后之所以有钱有闲享受法式生活,不也正因为曾在美式生活中得到很多利
8、益?SO 继续仍热爱工作、热爱纽约吧,但千万不要像二十岁时一样亦步亦趋、寸步不离。 世界少了我,其实无所谓。但我少了我,还剩什么? 最近还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在法国住久了的美国女子写了一本书,教导她祖家那些整天吃垃圾食品的姐妹“如何像巴黎女子那样瘦“.把巴黎女子作为美学标准,想必因为跟美国妞儿比起来, 她们实在轻盈优雅得多. 不知道她在书里提出什么独门秘方,在我看来,要像巴黎女子那样体态千纤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首先是抽很多烟,喝很多咖啡,走很多路,然后必须不断坠入爱河. 美国作家爱德蒙.怀特在里写到美国女人与法国女人的分别:“美国人认为人行道是无脸的后台空间,而对法国人而言,这却是舞台本身.法
9、国女人觉得她们一走上街头, 便是登上舞台了.衣服,头发和化状必须无懈可击.“怀特在 1980 年代初期开始在巴黎生活, 十多年近距离 观察法国女人在舞台上的风情,难免觉得自家女人就少了一点活在人家眼底的神采. 然而,怀特笔下的巴黎也在漫漫地改变.法国人念旧,问一些上了年纪的法国男人,他们多毫不犹豫地表达对巴黎女子的恋慕欣赏之情,可是末了仍不望补充一句说, 从前的巴黎女子如何迷人,新世代的巴黎女子啊,她们真的大的不同了.几乎是无语的感叹 .这么说来,“巴黎女子“这个概念即抽象又实体,既是一个世代的法国男人之追求,亦是一个城市的美学基调.在这个美学的核心, 是这些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
10、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 ,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姿态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线. 她们多数穿着一身黑或灰,长发松松挽在脑后,或者像波娃那样盘起来 ,路出全部脸庞,手里必夹着一根烟,偶尔才吸一口,用来避免给人无所事事之惑-只要手上有一根烟, 存在或孤独的存在变成理.她们的眼神无确定落点,好象在等人,有时瞄瞄窗外(于是总得挑个临窗的座位),明知别人在看,于是举手投足更加自然.遇上邻座男人搭讪,她们亦不抗拒 ,用熟练的手势应对着,适时微笑.在稍远的角落,可听见她们像歌声一样的耳语,好比调情的絮语. 她们热爱生活,逛美术馆,在一副画像面前沉思,去跳蚤市场挑选古董饰
11、物,到市场买花买新鲜水果,到讲究质料的店子买风格别致的衣裳.就算选择了素静衣着风格,也总会为自己添置缤纷的贴身衣物,讨自己喜欢,大大取悦于情人.即便暂时单身,仍不望迎接下一秒的新欢. 恋爱于她们,就像咖啡因,是一种持久的瘾,怎么也戒不掉,不随岁月递减, 不受年龄限制.十六岁学会沧桑,六十岁无惧像少女一样怀春,时间对她们没有严谨的规范作用,当她们意识到岁月之轮,是当她们转换护肤品牌子和惯用香水的时候,她们充分支配着自己的魅力, 随机应变,随时谈情. 巴黎女子总是不老,她们总是爱着,也被爱着. 有朋友笑我,说我的生活节奏比成都还慢半拍,俨然一个巴黎女人。我挑了挑眉,说还没到那个境界。是的,这里既不是纽约也不是巴黎,这是中国西部一个发展中心。没有巴黎那种念旧的大氛围及宽容的眼神,在成都不打麻将的女人简直就难以跟社会融合一样,更何况我还处于一个总体素质相对低下的建筑行业,标榜自己有巴黎的风格?少做梦了!于是有部分像我一样的女人选择分裂: 白天纽约、夜晚巴黎; 工作纽约、生活巴黎; 上半辈子努力纽约、下半辈子渴望巴黎; 用纽约的精神去奋斗、用巴黎的心态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