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歌唱活动中要关注什么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 曹琰琰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节好的歌唱活动,既能让孩子得到美的教育,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从而使他们感到身心愉悦。那么,如何进行歌唱教学,才能让幼儿在学得快,唱得好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性和愉悦性呢?下面,我结合小班歌唱活动三只熊 ,来谈谈歌唱活动中老师要关注些什么?一、首先, “唱什么”问题歌唱活动内容如何选择?一般来说,我们都会结合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来开展,平时,老师也要关注一些新的音乐作品或音乐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新和充实新的内容,把一些好的、美的作品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充实到主题活动中。在选择内容时要
2、把握艺术活动审美性的原则,从“美”的角度进行取舍,更重要的是选择歌曲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要音域合适、旋律平稳,节奏简单。三只熊这首歌一时盛行,它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特色,改变的歌词通俗简单,比较适合小班孩子理解,在实施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活动中,把这个活动加入进来,它的情感基调与主题目标相吻合,能让孩子在演唱过程中,充分感受一家人幸福亲热的情感。二、其次, “怎么唱”问题深入准确地分析作品歌唱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旋律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不仅要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质,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特点、情感基调等,也要分析其语言和内容的特点,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只有把
3、作品分析透了,才能为幼儿量身定做适宜的、可行的教学活动方案。有时,也可以对歌曲中的歌词、旋律或者是调号进行调整和修改,让歌曲更适合孩子的学习。 三只熊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充满童趣,曲调相同的音高对小班孩子的演唱会有难度,一些像“苗条”等词语也比较陌生,所以,歌曲虽然短小,但对于小班来说,在理解和演唱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适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基于对作品的分析,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难点前置” ,描述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特征的词语“胖嘟嘟、很苗条和很可爱” ,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规律,这对小班孩子记忆并快速演唱歌词会有难度,将这段歌词前置,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引出歌词,不仅加强
4、理解,而且也让孩子在反复倾听演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和熟悉。其次,是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开。歌唱活动中如何让孩子保持演唱的兴趣,不会对反复演唱产生疲倦,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边玩边唱,在玩中唱,这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活动中,逐步加入表演动作,既能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歌词,又能增加孩子演唱的兴趣。当歌词完整呈现后,采取对唱的方式,师生对唱、生生对唱等,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增加了孩子演唱的兴趣,而且更明确了角色分工,为延伸活动中的合作游戏做好铺垫。不同的演唱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考虑。总而言之,要让孩子学得快,深入准确地分析作品是前提,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保障。三、第三, “唱得好不好”
5、问题要让孩子唱得好,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在歌唱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喜欢倾听、专注倾听) 。因为,清晰的“听觉表象”是孩子们“胸有成竹”地正确再现歌曲的重要前提。首先,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让孩子静下来听音乐的旋律、听歌曲(或老师)的范唱,包括速度、音准、吐字等。要给与幼儿充足的倾听机会,教师要坚持要求先听后唱、听清再唱,提供的音乐要清晰优美,杜绝嘈杂的录音, 三只熊的范唱音乐是自己录制的,反复调整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老师的范唱要清晰、有吸引力,伴奏应尽量简单,让孩子听清楚歌曲的旋律,引导孩子听着音乐、琴声演唱,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 、有序、优美的倾
6、听环境。久而久之,孩子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借助多种形式,让幼儿有兴趣的倾听。中外都有人做过专门的实验。一般情况下,六遍倾听才能保证即时的最好反应。但让幼小的孩子在集体情况下多次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是很容易导致他们的疲劳和厌烦的。这时,就需要老师设法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或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注意各种游戏情况下的听觉输入,往往也有很好地形成听觉表象的作用。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不同要求的倾听,听歌词、完整倾听、倾听不同力度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幼儿在每一次倾听中集中注意力。在引出第二段歌词时,呈现的也是完整歌曲,虽然不作为要求,但是孩子对整首歌曲的欣赏和倾听是完整的。在整首歌词都呈现之后,又
7、让幼儿有目的的倾听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演唱的不同声音,虽然,孩子们对生活爸爸妈妈宝宝的声音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完全可以不听范唱,就能知道如何演唱,但是,我认为,有目的的倾听对孩子的倾听意识和能力是有帮助的,这种对不同声音的分辨和敏感性就是孩子倾听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关注孩子正确的演唱方式首先,正确引导幼儿“耳语”发声经过前辈们的实践研究证明:在非压抑的情况下,尤其在自由、自然地进行歌唱的情况下,幼儿说发出的声音总是比较自然、松弛和美好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走音”的问题也大大缓解。所以,轻声、用“耳语”的感觉开始歌唱,是幼儿歌唱的“入门要诀”。但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要求幼儿轻声,幼儿就会“没
8、声”,即便“有声”,音色也总是不够清澈明亮,那是因为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还没完全达到协调,歌唱时心理还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自然发不出美好的声音。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引导幼儿“耳语”发声呢?许卓娅教授在歌唱活动一书中提到:在指导幼儿进行“轻声入手”的歌唱练习时,教师绝不应该用直接指令的方式要求幼儿压低音量,也不应该要幼儿“大声唱”,这样的直接指令会让他们感到紧张。真正的好办法是:教师用富于情感、口面腔共鸣向前发音的、耳语般轻柔的声音来对幼儿讲解要求,发出邀请和歌唱示范,提供的琴声伴奏和伴奏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标准,即使是一首进行曲,也都并非要用很大的力气来演唱,争取做到“声音不大气势大”。这样幼儿学
9、会了柔声、轻声歌唱,对他们的耳朵听辩力也是一种保护,是幼儿体验音乐美的奠基石。其次,从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着手,改善幼儿发声问题。教师要发挥自己本身的长处,为幼儿提供标准的范例,让幼儿既能感受音乐的美,又能听清楚歌词。要少依赖录音机或音乐课件,但也要避免无旋律感的清唱或是范唱定调不一致,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整欣赏最好用音乐,富有美感的音乐是最有感染力的,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清唱是为了让孩子听清歌词,如果做不到音准,那就要用音乐或琴声伴奏,在幼儿学唱歌曲时,要教师弹奏钢琴,这样能够根据幼儿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速度。当孩子逐步熟悉后,再用伴奏音乐替代,这样就能解放老师,更好地和孩子进行互动。老师在弹唱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歌曲的伴奏形式。“伴奏”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伴奏应与歌词活动本身溶为一体,应从幼儿生理特点出发,编配伴奏,做到正确、规范、和谐,幼儿的嗓音发育尚未开始,对歌词的音准控制能力也不稳定,老师在为歌唱活动配置伴奏时,应力求简练,突出主旋律。这样,便于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较快地把握歌曲旋律、音准和节拍,便以调整自己的发音,唱出动听的歌曲。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伴奏音量,如集体唱时,幼儿人多,发出的声音较大、洪亮,伴奏相对大一点,分组唱时,声音较小,伴奏也应该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