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保障学,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马斌 教授,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生育保险)住房保障住房保障福利制度工伤保险社会优抚城市居民生活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马 斌 社会保障学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理论、实践与思辨 中国社会保障论 丛树海 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刘燕生 社会保障起源、发展和路径选择 李 珍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第三节 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第一
2、节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是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编著的一书中对社会保障一词作了概括: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一、社会保障定义,二、社会保障产生的理论基础,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从国际范围看,社
3、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就我国而言,(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保证。(2)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只有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获得有效的支撑,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市场失效方面的各种消极现象,才能避免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一、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
4、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二、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三、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
5、孤、独、残疾人都给与安全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四、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五、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
6、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据社会保障给付费规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我们将主要发达国家分为两大类: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低保障国家; 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国家。,第三节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主要问题:覆盖面还是比较低 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城乡双重就业压力 城镇的贫困人口问题 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的问题,二、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1、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方式为专项税收,资金运行方式为现收现付 由联邦政府统一组织 社会保障税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 有比较严格的受益资格与条件规定,包括
7、年龄和纳税贡献 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 目前有较多的资金积累 2、雇主养老金计划: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 3、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 (个人自愿参加、税收优惠、资金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责任),三、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和老人保健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事故保险制度(业务灾难保险和通勤灾难保险 ),四、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国民保险、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特点:全民保障、法律形式固定、政府统一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 问题: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2.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 3.高赋税影响了企
8、业的竞争活力。 4.社会保障的服务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从摇篮到坟墓,五、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1、养老保险(保证养老金、收入养老金、基金制养老金、职业养老金、私人养老金)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 4、工伤保险 5、社会福利津贴 6、其他福利津贴资金筹集与管理:由雇主、雇员和国家财政共同负担 筹资模式:现收现付、代际支付,“幼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终”,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 (1)改革的目标: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主要特征:基本保障,
9、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社会保险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对象实行社区管理。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两个确保”措施。一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二是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一、 养老保险制度,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2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试点。,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国发(2005)38号文件。,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
10、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2)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3)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4)不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投入,二、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 1998年,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3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尤其中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三、失业保险制度,建国初期实行过短暂的失业救济制度。此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失业救济制度逐步被取消。 自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失业
11、保险制度,为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1999年,中国政府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四、工伤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对工伤保险进行改革。 1996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开始在部分地区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同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职工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为鉴定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提供了依据。 2004年1月1日中国又出台了新的工伤保险条例。,五、生育保险制度,1988年以来,中国的一些地区开始进行企业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 1994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
12、试行办法 。,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就建立了针对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济制度。 1993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9年,全国所有城市和有建制镇的县城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城市所有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七、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政府出资为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13、八、优抚安置制度,优抚安置制度是指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社会群体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制度。目前,中国有3800多万优抚安置对象。为保障优抚安置对象的权益,国家陆续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法规。,九、灾害救助制度,为做好灾民的救助工作,中国建立了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国,各级政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救灾支出,用于安置和救济灾民。,十、社会互助制度,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益捐赠法,对社会捐赠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进行了立法规范和鼓励。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以政府为主导,筹集社会
14、保障基金。 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进程。,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第一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 第二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特点第三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第一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萌芽17世纪英国,理论渊源欧洲在3000多年前便有了互助互济的道德观念 2000年前,古巴比伦就曾征税筹集重灾救济基金,基督教,流派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中间道路,一、民主社会主义学派,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英国庇古提出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思想,英国工党的“公平分配收入
15、”“混合经济”等理论主张,基本观点:经济:混合经济与国家干预并行 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进福利国家政策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对公民的福祉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社会福利: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价值取向:推崇自由、平等和博爱,评价: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是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影响力相当大,由于其推动,社会保障在20世纪5060年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富差距缩小。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进行的社会改革,对于战后这些国家社会福利基本结构的确定,也起
16、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提出的收入均等化、福利社会化、就业充分化、国有化等主张,在福利国家广泛推行高标准、广范围、多项目的普遍福利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从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检视。,二、自由主义学派,基本观点: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好制度 。主张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强调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全面否定福利国家的普遍福利政策。,评价: 自由主义学派其思想多年来在英美等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和这些国家政治上保守势力的盛行有关,而另一方面是和经济的萎靡不振使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支出大打折扣有关,也即是说这种流派存在有
17、其历史必然性。同时,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责任、理性及市场调节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其对福利国家的一些剖析和批判也是切中要害的。 但是,自由主义学派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全盘否定过于极端,因为福利国家模式毕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且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仍在沿用着这种模式。,三、中间道路学派,中间道路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美国前首相麦克米兰出版中间道路(The Middle Way)一书,提出走中间道路就是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这种受到调节的资本主义不仅使经济得到发展,还将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基本观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 (1) 认为国家应对福利的提高负主要责任 (2)
18、不赞成国家过多地提供福利 (3) 强调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平衡 在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上,十分强调社会的整体性。 在福利服务的提供上,认为国家提供福利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同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应注意提高效率。 在价值取向上认为个人责任是至关重要的。,评价: 中间道路学派的福利理论对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及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所倡导的福利政策执行的结果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从福利国家获益最多的不是最富的人,也不是穷人,而是中产阶级。因此,在中间道路理论的影响下,福利国家的福利开支普遍大幅度地上升,为维持其政策的推行而引致的高税收和高赤字正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19、。,第二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特点,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其研究的核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是作为公平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法律加以保证和强制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以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同时社会保障又会对经济效率起着独特的作用。,二、理论研究内容的逐步扩大并系统化,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因而社会保障仅仅被当做一种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工具而存在。当代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中其内容则有所扩大。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采用了边际分析法,
20、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在增进一国福利方面的作用。凯恩斯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他一方面从经济稳定与经济均衡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均衡效用,指出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既能对失业者以救助,又能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的均衡;另一方面把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政策相结合,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使社会保障的收支成为财政政策的一项内在稳定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来单一的经济稳定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经济调节、再分配等多项功能,并与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日益融合在一起,成为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
21、理论指导。,三、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研究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在19世纪中叶,新历史学派和费边学派曾提出过“福利国家”的设想,他们主要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即如果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则容易导致劳资矛盾。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导向下,“补救模式”得到了建立和发展。20世纪初,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以扩大社会救济支出。它与先前福利国家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认为实行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下,社会保障逐渐由一种救残助缺的措施演变成了一种财政政策的内在稳
22、定器,并日益演变成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第三节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一、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功能的肯定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出发点已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逐步转向构筑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功能体系。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将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视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将其归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派将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样,社会保障的功能
23、就由社会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无限扩大“福利国家”的功能,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终必然导致“福利国家”危机和“福利国家”论的危机。由此可见,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反映了西方基本经济理论发展的特征。,二、关于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由放任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兴衰交替的关系。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
24、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对社会保障持否定态度;现代新自由主义如现代货币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都认为社会保障破坏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因而反对“福利国家”,主张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接受保守主义理论思潮越多的国家,它的福利国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变革就越大”。而德国历史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派都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因而主张实施社会保障来调节经济周期。,三、关于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关系问题,虽然社会保障具有福利特征,但福利概念较之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凡是可以增进国民的物质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措施和事
25、业都可以称之为福利,而社会保障只是这种广义福利的一部分,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只有经济发展才是最大的福利保障,忽视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理论是难以有发展基础的。,四、关于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的关系问题,自从社会保障与福利相联在一起的时候开始,福利改革论就已经产生了。作为再分配重要途径之一的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形式来实现的,因而它既可以被当作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被视为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其作用认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政策主张的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企图通过社会保障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较为公平的分配的思想既不可能实现,也
26、不够现实;同样,企图通过福利改革来充分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效率的思想也是不够现实的。这不仅仅因为福利待遇的刚性很强,对既得福利利益调整存在较大的阻力,福利改革收效甚微,而且因为反福利思潮的理论基础不强。“福利国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福利国家”本身,而在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因为社会福利制度是“附加在一个已经不平等的社会之上,这些不平等,通过权力和机会的差别,已经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因此,只有将社会福利保障的改革纳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改革之中,它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五、关于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学派和未来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保
27、障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给整个生态以至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会加大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客观地说,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的作用。这是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社会保障功能的新认识。它说明,政府应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二、列宁对
28、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阐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三、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时劳动保险条例。这为建国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企业中建立了失业救济制度。 建国后,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保险条例),实行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险立法。,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1、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保障制度重
29、要性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的。2、具体设计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补充保障基金,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类型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第五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概述,概念: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中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用于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社会物质
30、帮助。(宏观的概念) 来源: 财政拨款 社会保险费(税) 基金运营收入 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作用: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安定 发挥保险互济的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发挥基金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特征: 基金的共担性(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 基金共济性(最广大的劳动者) 基金的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基金的强制性(依法强制缴费) 基金的保值性(投资) 基金的监督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必须兼顾 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公平与效率 必须重视 宏观制度方式选择 微观领域的技术设计与应用 模式的选
31、择要对应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表示国外社保基金筹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现状及问题:,(1)资金筹集方法政出多门,筹资方式不规范,缺乏法律保障,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 (2) 资金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 资金在使用上存在漏洞,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国务院在2001年6月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新途径: 开征社会保障税 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 有偿转让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 发行杜会保障彩票,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类型,混合型 半积累制 (一部分是现收现付制,一部分是积累制 ) 名义缴费确定型,它
32、是DB与DC型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既有现收现付制的优势,又兼具积累制的优点,就是说,它采用前者的融资方式,用当代就业者的缴费来支付当前退休的一代,这样就避免了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过渡的转型成本,但在给付方面则是缴费确定型的,严格按缴费的数量给予退休津贴,将缴费与未来津贴紧密联系起来。,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主体: 一个政府专署或受托机构 政府的一个部 国家主体与监督者的关系: 在政府直接管理的情况下,立法会给予双重监督,即国家机关的监督和财政部的专业监督。 在成立政府专署或受托机构的国家中,由政府、雇主、雇员三方组成的委员会来管理。 在允许私人管理的情况下,各国都有
33、法律对基金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二、国际经验:社保基金管理的三种模式,趋势,(1)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制方面出现 宽松化趋势,投资工具趋向多样化。(2)养老保险基金运作 朝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倾斜。,完全自由的零售市场模式 间接投资模式 国家计划模式,三、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变化的原因及趋势,与各国私营的“企业退体基金”的投资模式进行比较, 政府经营的、投资于政府债券或其他公共部门的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国内外股权投资的风险(标准差)仍然是最大,但债券的标准差并不小多少,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却高得令债券无法比拟的。,第五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模式,二
3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对风险较小的投资采取直接投资模式,对风险较大的投资运用委托投资模式,是国际养老金管理运作的成功经验之一。,三、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国际比较,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基金的投资必须同时兼顾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发达国家养老金的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投资渠道多元化。养老金不仅投资于股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还投资于存款、抵押贷款、不动产、外国资产等。多样化、分散化的投资不仅保证了养老基金的盈利性,而且分散、降低了投资风险,保证了养老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二是股票投资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尤其是美、英两国。养老金投资于股票的比重分别占到46%和53%。,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35、组合,股权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资金国际投资开拓海外股权投资市场,五、政策建议,(1)健全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法律环境 (2)壮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3)拓宽投资渠道,开发新的投资品种 (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5)探索个人账户资金投资运作与保值增值机制,第四章 社会保险制度,第四章 社会保险制度,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关系第四节 社会保险模式第五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一、社会保险的含义及内容,含义: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
36、、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内容:根据国际劳工局关于社会安全最低标准的有关规定,将社会保险分为以下五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二、社会保险的特征,1.保障性。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2.法定性。就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待遇的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并缴纳社会保险基金,不能自愿。3.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用衽社会统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要用互助互济的办法统一调剂基金,支付保险金
37、和提供服务,实行收入再分配,使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4.福利性。社会不以盈利为目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5.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所有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中实行。,三、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四、社会保险的功能与意义,功能: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险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意义: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 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38、,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法)的产生,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发展阶段(19581966年期间,社会保险的发展主要是完善保险项目,加强管理。),停滞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关系,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差异,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同一性,2.保障功能的同一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两种风险补偿机制,特别是商业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由于保险标的都是人的生命和身体,提供的是一种人身风险保障,这种保障功能的同一表现更为明显它们对于保证人民生活安定、保证社会再生
39、产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一种保障机制,只过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施这种功能而已 。,1.历史的、天然的联系从历史上看,社会保险的产生要晚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是一般保险的原始形式向社会保障领域的延伸,正因为如此,社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继承了许多东西,如社会保险的原理、计算和预测方法、有关术语都与商业保险类似或基本相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两者虽同属于“保险”,但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四节 社会保险模式,第五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1、基本实现了对城镇企业职工的保险基金
40、的社会统筹。 2、现行筹资方式将大部分城镇企业纳入统筹范围,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3、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我国现行社会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化程度不高,负担不平衡,覆盖面狭窄。 保险项目分别设立个人账户将造成管理分散、基金分割、调剂面小和保障力差的矛盾,弱化个人账户利益分配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管理分散化,导致基金软收硬支、挪用挤占问题严重。 由于某些行业实行行业系统的
41、条条筹管,造成社会保险“条、块”分割。 现行社会统筹制不能发挥社会保险预算制度的作用。,三、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覆盖面问题:覆盖面低且主要在城市。,社保管理体制问题: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存在着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相互掣肘的问题。,社保基金问题:筹资困难由于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机构繁杂,监管不力,产生了地方政府随意提高缴费率,随意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等问题,保险基金的安全性较差。,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立法体系不完善;缺乏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实施机制。,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 确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措施。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五、“统账结合”的内
42、涵和特色,社会统筹一般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基础上,采用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的社会保险形式。,六、中国特有的筹集模式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当期筹集的基金,一部分用于支付现有的退休养老金,一部分为现有的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以今后的养老。显然,这种模式吸收了前两种模式的特点,以期实现由于预留了一部分积累资金,使现收现付模式今后遇到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资金负担有所减轻;又由于积累的资金规模比完全积累 模式小,因而在通货膨胀中、金融危机中基金损失的风险程度降低了;用所筹集资金当期的一部分供养老退休者,也一定程度减轻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应该说,“部分积累”制是中国目前的现实选择。,第五章 养
43、老保险,第五章 养老保险,第一节 养老保险概述第二节 养老保险金的计算和给付第三节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第四节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第五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养老保险概述,一 、养老保险概念,概念: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三层含义: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 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目的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
44、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二、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 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三、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养老保险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养老保险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实行养老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第二节 养老保险金的计算和给付,一、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年龄和投保年限年龄和工龄条件年龄、工龄和投保年条件年龄和居住期限条件,二、养老保险金的计算方法,三、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各国依照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确定养老金的给付范围、项目及标准。具体的给付标准有一定
45、的差异。在某些国家,养老金给付范围既包括被保险人本人,也包括无收入的配偶、未成年子女以及其他由被保险人抚养的直系亲属。瑞士、瑞典等国的给付项目除基本养老金之外,还有低收入补助、看护补助、超缴保险费期间增发额、超龄退休补贴、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补贴等。,第三节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 关于退休待遇的规定,二、我国养老保险的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 在某
46、些情况下职工有可能发生损失,第四节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 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 增加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 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二、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基础看,企业和职工在投保上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从社会方面看,我国社会各阶层对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适应性,对改革的思想准备不足,投保热情不高,多数人仍留恋旧体制。,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第五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多样化趋势(养老保险基金筹措的渠道及制度的目标都在走向多样化。) 效率优先趋势基金运营商业化趋势给付年龄提高的趋势重归家庭趋势分步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