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序幕:历史分期和王朝更替中国古代史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止,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原始社会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070夏朝的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为止。夏朝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最早170万年,北京人,天然火70-20万年
2、,粟、蔬菜5000年,水稻6000年,河姆渡遗址,黄、炎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禅让制,元谋人,半坡遗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前2070年,禹,前1600年,商汤,殷,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前770年,周平王,洛邑,封建王朝的更替,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秦:前230-221年,秦王赢政先后灭掉六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前202年,刘邦 ;长安,两晋: 西晋-265年,司马炎 洛阳 东晋-317年,司马睿 建康,隋唐:隋-581年,杨坚 长安 唐-618年,李渊 长安,宋元:宋-960年, 赵匡胤 东京
3、元-1271年,忽必烈 大都,明清:明-1368年, 朱元璋 南京 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确立全国的统治,吴,蜀,魏,三国时期,(220年 曹丕 洛阳),(刘备 成都),(孙权 建业),南北朝,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辽,金,西夏,宋,政权分立,秦、唐、清疆域的变化(上59、下112),东海,南海,长城一带,陇西,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南海诸岛,太平洋,南海,台湾,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发展历程【初步形成、正式建立、巩固、完善、新发展、顶峰(衰落)、结束】2、评价,(中国古代政治),一.发展历程:
4、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3.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4.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5、书省,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6.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评价(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
6、因素。如秦朝暴政。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历史趋势走向统一)1、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2、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3、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王朝:秦(公元前221)、西晋(280)、隋(589)、元(1279)4、统一封
7、建王朝(九个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潮流,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只是支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合则利,分则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任何分裂势力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统一需要实力和政策,实力是基础,政策是关键。 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二、重要制度 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夏朝:启世袭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3、西周:分封制(七上P24)(1)分封的目的:巩固
8、统治(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也导致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4、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七下P17)科举制(创于隋、成于唐、盛于明、灭于清)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科举制(隋朝开始),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
9、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权建设中,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巩固封建
10、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第二、经济:1、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第四、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的功过(七上P56),第一、政治上:(1)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2)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二、经济上:(1)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
11、。(2)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第三、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第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的功过(七上P68),秦始皇,汉武帝,统一、建制,推恩令、察举,统一货币、度量衡,盐铁官营、铸币权,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大败匈奴、(卫青、霍去病),移民屯边,张骞出使西域,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设太学,、唐太宗(七下P8)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他的功劳很大,但是在贞观后期,太宗逐渐意骄志满
13、,“不悦人谏”,言行不一,总之,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君主。,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1、管仲改革(七上P31)2、商鞅变法(七上P38)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内容和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15)根本目的: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背景: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主要内容: 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作用:促进民
14、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五、重要盛世1、西汉:汉文帝、景帝-“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2、东汉:光武帝-光武中兴3、隋朝:隋文帝开皇之治4、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5、清朝:康乾盛世盛世共同表现: xxx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xxxx”。共同措施:政治、经济、个人(七下最前面笔记),六、著名战役1、涿鹿之战(炎黄战蚩尤);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台州九捷(戚继光抗倭);康熙帝组织的两次雅克萨之战。2、以少胜多的战役a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
15、以少胜多战胜袁绍)b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是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 以少胜多战胜 曹操 );c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东晋)d长平之战(战国秦赵)、巨鹿之战(前207年项羽大败秦)、郾城之战(南宋岳飞抗金),3、抗击外来侵略的战役,七、著名古都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隋、唐(长安);北京:战国燕(蓟);金朝(中都);元(大都);明(1421年)、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宋、齐、梁、陈(建康)、明初(应天府,后改为南京);太平天国(天京);中华民国(南京)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三国时魏、西晋、北魏(洛阳)开封:后周(东京)
16、;北宋(东京): 杭州:南宋(临安)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 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十朝胜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之后、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思想)-重农抑商,一、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过程)(1)原因: 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统治者的重视。(2)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七上111) 隋
17、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七下59),二、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5)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
18、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4)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7)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8)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9)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10)明朝:政府推广种植棉花,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6)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三、手工业1、商
19、周青铜铸造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2、冶铁业: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3、纺织业:两汉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和欧洲;六朝时期,丝织业的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丝织业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丝织品蜚声中外;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态势,江浙地区出现不少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4、棉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5、陶瓷业: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陶器(彩陶);秦始皇陵兵马俑;唐朝“唐三彩”;两宋出现许多著名瓷窑,景德镇成为瓷都。6、建筑业: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
20、。秦朝修筑万里长城;隋唐建筑业兴盛,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都长安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东京商业繁荣,商业区域居住区不再隔离;明朝北京故宫和明长城。7、造船业:三国时期孙吴造船业比较发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四、商业1、城市的兴起、发展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东西二京)。北魏,洛阳城。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明朝,北京、南京等30多座繁华城市。清朝,北京、苏州、扬州等。2、货币演变:秦朝圆形方孔铜钱,西汉五铢钱,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会字与铜钱等并用。3
21、、交通:西汉丝绸之路通西域。隋朝大运河通南北。唐朝对外水陆两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达西亚各国。4、宋代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五、对外贸易1、西汉: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2、唐朝:和朝鲜、日本、等亚非欧国家贸易往来,大批外商定居与广州、扬州、长安等城市。3、宋朝: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3、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来自亚非欧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4、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
22、贸易。5、清朝前期: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七下118),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117)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专题三-古代各朝思想文化,各朝为加强对为加强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排斥儒家思想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
23、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评价儒家思想:有利有弊。利:在封建社会,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巩固了封建统治。 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至今仍对人们有一定的教育 意义。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后期阻碍 了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古代文化,专题四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发展、民族关系,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1 、形成和初步发展: 2 、繁荣: 3 、新发展: 4、 巩固:,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元朝时,我国统一多
24、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二、 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战争: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宋辽(澶州之战)、宋金(郾城大捷)之间的战争。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3、册封 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4、设置机构(官职)西汉末年,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
25、和琉球的管辖。(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从不同时期看:1.秦汉时期: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和亲”:昭君出塞。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西域都护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
26、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4. 五代辽宋夏金元: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5.明清: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
27、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从不同地区看:、西藏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新疆
28、西汉末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台湾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澎湖巡检司)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专题五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
29、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2、唐朝: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3、 元朝: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纪4、 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二、对外政策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具体史实: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
30、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行纪。,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
31、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3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2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郑和远航和欧洲远洋航行对比:,目的不
32、同:郑和远航目的是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欧洲航行目的是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掠夺 和殖民扩张。手段不同:郑和远航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 欧洲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是残暴血腥的殖民 侵略活动。规模不同:郑和远航规模大,几十条船几万人; 欧洲远航规模小,几条船几百人。时间不同:郑和远航开始于15世纪初(1405-1433); 欧洲远航开始于15世纪末(1487年开始)影响不同: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 往来,但未给中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随着国力下降, 最终被当做一项弊政而遭废止; 欧洲远航使欧洲强大起来,开始了殖民侵略和殖民 掠夺,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去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马可波罗行纪。、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