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91491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及思路分析张道松,提纲,引子: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供给侧经济学思想脉络:两轮否定之否定供给侧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启迪中国农业经济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河南省农业供给侧基本特征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结构调整建议,一、引子: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2,3,4,5,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高杠杆率,市场体制不健全,劳动力成本(生活成本及老龄化)、环境压力引致环境硬约束、技术创新成本等,贫富差距扩大,消费者消费倾向变化;产品供给跟不上需求演化趋势,华为总裁、海外代购;需求刺激乏力、但海外代购却井喷;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

2、边际效率下降明显,单位GDP增加引致资本投入增加,投资意愿降低;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设备投资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的投资结构也相应失衡,08年以来,债务规模占GDP比重急剧提高,杠杆率不断提高: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累积: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1,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去杠杆,关于创造制度公平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一、引子: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之后风行后,全球相继爆发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凯恩斯主义获得统治地位。但70年代出现滞涨,经济停滞不前,刺激爆发

3、通胀,凯恩斯主义遇到严峻挑战,宣告了终结。供给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来对经济增长进行激励,最终因其有效性以及在政治层面满足决策者诉求等多重原因而在国家宏观政策实践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及英国撒切尔“去国有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供给学派主张全面减税的政策导致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并导致利率攀升、外贸出现赤字,于是它又迅速丧失信任,为20世纪8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的复辟奠定了基调。 美国8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全面爆发,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力。供给学派坚守减税政策单一基调不合时宜,为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制约。 后任美国政府在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中多采取需求侧调节和供给侧调

4、节双管齐下的过渡性财政政策,一方面虽不否定通过减税来刺激供给,另一方面又注重通过节支来控制需求。,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产品一经产出,从那一刻起就为价值与其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生产者在完成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售出,因为他害怕产品滞留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售出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光,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极易流失。 凯恩斯认为,经济自动机制不能使生产和就业达到均衡状态,与认为价格和利息率会自动调整达到均衡的“萨伊定律”相悖,主张3R。,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复辟,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凯恩斯

5、复辟潮流中,萨缪尔森提出的反周期调节,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思想。同时,美国高科技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带领美国经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繁荣周期。 然而,凯恩斯复辟形成的需求刺激政策,通过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迅速传导到欧洲,并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全球经济的动荡。 金融危机救市政策中,美国从“供给侧”进行足以影响全局的“区别对待”的政策操作与结构性调整,明确地对本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供给管理”,而不限于所谓的货币总量调节或者需求侧调节,标志着“供给侧”调控思想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二次否定,凯恩斯复辟到供给管理,两轮否定之否定,“供给侧”学派源流发展的四大阶段呈现出相当清晰

6、的脉络,即两轮“否定之否定”。第一轮“否定之否定”是指“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第二轮“否定之否定”是指“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一方面揭示了“供给侧”学派自产生以来的发展变化起伏轨迹,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认识后危机时代的“供给管理”提供了可供探寻、值得重视的逻辑路径。,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前世今生,萨伊定律开启了供给侧经济学的学科纪元,但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昭示了经济过程不能自动恢复,凯恩斯主义登场,罗斯福3R新政带领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完成了供给侧经济学的第一次演进; 美国70年代的滞涨,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亚瑟拉弗和马丁斯图尔特费尔德斯坦为代表人物的供给学派开

7、始崛起。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的正确性,主张在政策层面侧重供给侧的调节,例如减税等,实现了从凯恩斯主义盛行到供给学派复活“萨伊定律”对其的否定,形成了供给学派发展进程的第一次否定之否定,第一轮“否定之否定”: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第二轮“否定之否定”: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80年代,美国经济在供给学派指导下,宏观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但直至里根政府第二任期的结束,美国经济一直没有兑现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承诺,并且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所谓“双赤字”,供给学派逐渐丧失民心,引发了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延续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主要奉行 “逆风向”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

8、主要从“需求侧”调节来刺激宏观经济增长。 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救市实践操作中实质上采用“供给管理”手段,标志着“供给侧”学派的第二次回归,形成供给侧经济学演进的第二个轮回。,(二)农业发展趋势,供给管理尤其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供给管理应当居于长期基础地位,中国经济尤要重视结构问题,总量调控不可包打天下,经济失衡问题,多方因素造成。如果讲到总量调控,就紧缩银根,反之则反,放松银根。实际上,对于新型经济体而言,总量问题背后往往是结构问题,比如中国CPI问题,有货币问题、有成本推动因素,揪住某单一因素,得精准施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多样而复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

9、结构、工农结构、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这些都决定了补短板、重点倾斜政策有其必要性,反周期调节:在经济周期中的高速增长期,通过积极主动的结构性“填平补齐”,尽量平稳地、有保有压地拉长其时间段;低迷期来临,则在“反周期操作中”尽量以扩张和结构升级缩短其时间段,在逆周期同时,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推进结构优化往往政府只需要给一个导向,再加经济手段(经济杠杆)规范化设计,比如有一系列有针对性、体现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的税收或者支持补助的优惠措施,而后让企业自己在竞争中形成优化配置,三、供给侧经济学演进对中国启迪,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趋势,资源配置,供给模式,经营行为,调控模式,五大变化,

10、需求结构,1.需求结构的演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1,2,从品种结构看,水稻、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近年趋势十分明显。,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而2013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达到35.0%和37.7%,2.供给模式的演进,传统经济时代,农业新常态下,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于一个

11、市场、一种资源,粮棉油糖、畜牧业的若干产品,以及水产品,都要求高自给率,在开放的环境下,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通过自给解决全部的农产品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农产品供给模式更多聚焦于自给加进口,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格局,3.资源配置方式,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最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也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表现出低碳化、生态化特征。这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

12、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已成为不少地方的自觉行为。,1,2,4.经营方式演进:由“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实体流通”,转变为 “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从农产品流通看,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流通模式,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生产者与销售者、消费者距离较远。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各类产销对接日趋活跃,电子商务蓬勃兴起,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踊跃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电子商务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影响,从农业生产看,过去的农业生产主体是2.3亿个承包农户,主要表现为小规模分散经营;

13、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方兴未艾,与传统承包农户一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调控农业以直接干预的方式为主,并在具体的操作办法上不断演进。人民公社时期,政府按照严密的计划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的各项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变革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让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让市场机制开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提供了直接补贴,形成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4、,形势的变化就要求政府对农业的调控行为应作出相应调整。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农投入难免受到影响,财政很难也不宜包打天下,而是应通过政策引导,用市场的方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放宽农业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让市场机制能够顺畅运行,逐渐在调控农业生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5.政府调控方式,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两大挑战,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考验以工补农规模,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也对工业的农产品原料形成约束;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补贴政策接近“天花板”:全球农产品价格到岸税后价全面低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农业补

15、贴接近世贸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补贴上限;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据农业部市场司数据,2006-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12.0%。 资源环境约束“紧箍咒”趋紧: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不仅先天不足,还面临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挤占和污染的威胁。据环保部数据,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5000万亩。,2004年,中国首次成为食品全球净进口国,此后逆差不断扩大,2014年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降低等原因略有减小,但仍

16、达505.8亿美元。由于国内外农产品存在价差等原因,进口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对我国相关产品价格的限制,进而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利润空间和持续发展。如近年来受进口影响,大豆种植及科研、技术推广、仓储服务等整个产业链都缺乏投入意愿。多个品种的农产品大量进口,更使我国通过调整结构来应对进口冲击的余地越来越小。,国际市场冲击,内部条件约束,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效率损失,近年在政府 “托市收购”政策下,国内稻谷价格高位运行。但国外低价大米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米店纷纷关门并单纯地成为中储粮的代储仓库,托市收购稻谷“躺在”仓

17、库里几年不轮换成为“陈粮”,形成“稻贵米贱”现象,成为无效供给。其他如玉米等也存在类似的成本倒挂现象。2016年1月,美国玉米进口到岸价大致维持在1600-1650元/吨,而同期国家发改委公布2016年玉米国家收储价为1800元/吨(国家发改委,2016),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超过7140万吨、谷物及谷物粉1951万吨、棉花243万吨(国家统计局,2015)。根据综合测算目前中国进口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播种面积超过7亿亩。 伴随着城市人口兴起,中国人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也发生改变,新型营养模式逐步流行,但蛋、奶及水产供应相对不足。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总量与结构性不足,消费者在外买即时食品消费时得

18、不到绿色消费。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近1亿吨,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消费者福利大受损失。 总之,农产品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稻贵米贱引致效率损失,结构失衡引致福利下降,三、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效率损失,供给方式落后引致流通低效。产业组织对安全农产品供给产生显著作用,现代化流通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与农户需要形成行为协同,建立和谐共生关系取向。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现代流通技术和流通业态的逐渐植入,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但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和销售方式十分原始,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中国农产品供给端,由浪费造成的低效供给却十分惊人。根据测算,如果降低粮食损耗,

19、由目前的12%左右的损耗率降低到发达国家5%左右的损耗率,中国粮食可以多供养1.4亿人,供给调节机制落后引致盲目种植。由于服务缺位,农户生产还停留于经验种植和盲目种植,供给调节机制缺乏,引致价格大起大落,谷贱伤农。研究者经过对中国1983年以来的农产品供给机制的实证研究发现,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并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这种情况在市场化进程逐步加深的背景下,更多地出现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发展滞后的地区。然而,生产者对来自公共部门的公开市场信息服务极为渴盼,同时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产品表达了高度忠诚度。,供给方式落后引致流通低效,供给调节机制之后引致盲目种植,三、中国农业供

20、给侧改革时代背景:效率损失,资源错配。中国目前在生产环节完全杜绝转基因品种,但在流通环节却实施放开政策。换言之,中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的转基因大豆,自身生产不到进口总量的大豆产量,同时又在提供数量巨大的各种无效供给农产品,造成极大地资源配置浪费。,农产品成本急剧变化将本土农业推向十字路口:进入新时期以来,重庆乃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农业生产成本在劳动力成本的急剧推动下,亩均成本急剧上升,引致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农产品成本的急剧变化,实际上说明本土农业的产品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贵了,本土农产品出现卖难,农民收入下降,农业兼业化和副业化积重难返,使中国农业和重庆农业的整体产业群面临极大的风险

21、,将本土农业发展推向了十字路口,这时候需要深入思考本土农业的方向以及相关的重大问题。,资源错配,产业集群出现整体风险,四、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先方向,2,3,4,1.去产能: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部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今年东北地区黑龙江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新疆调减15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去库存:现在水稻库存相当大,应该有序渐进的减少库存,主要通过减少南方籼稻种植面积,巩固粳稻种植面积,增加有效供给,3.降成本:产权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适度规模经营降低亩均成本;强化机械和资本替代;降低流通成本和营销成本,4.补短板:增加

22、大豆、杂粮、青贮藏饲料等种植面积,强化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其他:提品质:适应城乡消费者膳食结构需求结构改善,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强化消费者和农产品信任关系;促融合:强化农业产业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满足社会对农业多样化需求,四、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取向,1,2,3,4,土地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新型生产体系,调控方式变革,制度与政策创新,政策取向(2):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基本点,土地集体所有不变家庭承包基础地位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放活,基本点,基础:土地确权;确权不确地目的: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重要遵循:尊重农民自愿,1,2,基本

23、思路:三权分置前提;土地流转要有序;规模经营适度;新型主体规范;工商资本监管,政策取向(3):经营制度创新,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作用,发展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工商资本引领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政策取向(4):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永久性商品化保供基地,标准化生产体系、定制化生产,农业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者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生产体系,政策取向(5):调控方式变革,投入政策: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模式攻关,加大对园艺作

24、物标准园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支持力度 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价格政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补贴政策:存量不动增加总量适度倾斜,金融保险政策机构创新,发展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发展涉农抵押担保业务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业务创新,积极发展涉农保险业务,政府有效作为,五、河南省农业供给侧基本特征,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过去十几年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来看,我省农业仍存在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特别是在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方面,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河南

25、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

26、分之一。护野生动物90种。2014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3.3%。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原粮总产高,河南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第一个进入年产粮食千亿斤的省份。长期以来,河南省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4强的小麦、1/10的粮食。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按照粮食

27、生产核心区战略规划,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在高起点上继续增长。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0267.2千公顷,仅次于黑龙江省的11765.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6067.1万吨,实现了连续12年增产,其中,夏粮突破700亿斤,居全国第一,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秋粮种植效益下降,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河南省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发展“瓶颈”,除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后备耕地资源明显不足外,生产成本一直不断上升,比较效益下降显著。据统计,河南省全省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1.8%(2015),其中磷肥用量高达全国总量的14.1%14.6%。2015年,小麦

28、亩产值1015.3元,生产成本平均每亩567.0元,与2010年相比,两者五年增幅分别为48.6%和25%;但是秋粮种植生产成本448.1元,亩均生产收益仅320.2元,生产成本较2010年增长19.8%,而收益却较2010年下降了20.4%。可见,农民种粮成本上升,小麦季增收显著,但秋粮种植效益下降严重。,3种植结构单一 ,“三量齐增”现象凸显,长期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种植业比重较大,其中粮食作物比重持续增加。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河南省据前4位的作物分别为小麦、玉米、花生和水稻,四者总播种面积达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0%,小麦

29、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4%,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1%;花生播种面积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大豆为3.2%。随着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业需求基本格局开始由粮食“一元结构”向农经饲“三元结构”转化,由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导致市场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供给侧产品不能适应需求侧的发展,进口量增速迅猛,玉米等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库存压力凸显,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复杂现象。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以上,河南只有0.43:1。,4基础薄弱,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不足,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过

30、程中品种改良、作物高产栽培管理、水肥优化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部分高产田、超高产田不断涌现,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高产攻关田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1018.6公斤 ,创下了百亩连片超吨半粮(1500公斤)的一个又一个的高产典型。但河南省大面积粮食作物产量仍处于中低产水平。2015年,我省小麦平均单产430.2公斤,与高产纪录间的产量差达391.5公斤,攻关田产量几乎是平均产量的2倍!原因在于我省粮食大面积生产应用环节,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配套集成应用不多,缺少精确的高新技术信息体系引领和服务,致使诸多有效的科学技术棚架于粮食生产实际需求之

31、上,得不到普及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六、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结构调整建议,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结构调整,是新形势下提升我省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也是农业转型发展中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有效实现“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麦玉单一的种植模式为麦油(菜、饲)等多元复合型种植模式,长期以来,我省种植业结构中,粮粮生产模式比重占70.0%以上,且多以单一的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85%以上)为主,这对保证粮食数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效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因此,要进行

32、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需要根据资源与生产优势,加强作物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改革全省传统的以“小麦玉米”为主单一的“粮粮”型作物结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以小麦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型麦田农业结构。要立足省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根据我省各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小麦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小麦饲料作物(紫云英、苜蓿)、小麦蔬菜等多种作物种植模式。据对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和小麦花生三种种植模式的研究和生产调研结果表明,小麦收后种植花生、大豆和玉米三种作物的产投比指数分别为3、2.5和2,说明麦后种植花生的效益最大,大豆次之、玉米最低。因此,在我省发展小麦花生或小麦大豆等替代性种植模

33、式,可有效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2.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改传统高产优质型作物品种为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并进型作物品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品种当先行。我省在作物品种选择上,相继提出了由高产型向高产优质型的改革,高产优质型品种不断涌现。随着农业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并重型作物品种逐渐得到研究和应用。根据作物品种产质与氮肥利用的关系,把小麦品种划分成了高氮高效型、高氮低效型;低氮高效型和低氮低效型四种类型,在同样栽培条件下,资源高效型小麦品种较资源低效型品种亩产量提高45公斤左右,每亩氮素用量减少25公斤,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因此,建议在品种选育方

34、面,引导作物品种选育由高产优质型向高产优质与资源高效利用并重型转变;在生产应用中,加大对现有作物品种类型的鉴定工作,逐渐淘汰资源低效型品种,并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加大资源高效型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统一。,3.调整田间布局结构,改等行距的单一配置为宽窄行的多维配置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上普遍采取间作套种的方式,利用边行优势原理,发挥作物增产与防治病虫害发生的作用,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发展。20132014年,针对河南省粮食生产高产更高产、高产与高效发展的需要,开展了麦田作物行距配置模式的调研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配置较等行距或宽幅种植均有显著地

35、增产作用,通过宽窄行配置模式使麦田成穗率5%10%,亩均增产11.6%。因此,结合我省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建议加大麦田宽窄行模式配置研究和优化,解决“增穗壮株”的问题;加大针对麦田宽窄行配置机械的研发,解决农艺农机的有效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调整投入结构,改资源、劳力高投入为机械、信息高技术集成投入,现阶段,应当在不断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转变当前农业投入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改传统数量型投入为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智慧型投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升级转型中的作用。据2015年长葛现代农业试验区的试验与调查结果显示,采用GPS精准播种技术和物联网全程监测技术,可使麦田增产23.2%,经济产投比提高5.9%以上,同时可有效降低土壤氮残留。因此,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确保土壤要素分布的均一化;二要强化农业装备建设,大量装备农业机械(播种、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控机械)、研发监测和传感装备;三要加强北斗定位导航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机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四要加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确保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