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93302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 H,单位为 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 H 为“”,吸热反应的 H 为“+”。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 “反应热”、 “焓变”或“ 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2 )单位是 kJ/mol,而不是 kJ,热量的单位是 kJ。(3 )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 H 为“ ”或 H0 ;吸热反应的 H 为“+”或 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H

2、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如 C(石墨,s) C(金刚石,s) 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

3、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 s、l、g 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 H 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 H 值“” 表示放热反应, H 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 H 的值 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 也要加倍。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 H 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三、燃烧热、中

4、和热、能源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第 2 页特别提醒:1燃烧热指的是 1 mol 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 H2H2O(l)而不是 H2O(g)、 CCO2(g)而不是 CO 、SSO 2(g)而不是 SO3。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注意:弱酸、弱碱电离出 H+、OH 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碱测定中和热时,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 的燃烧热为 890KJ/mol。4注意表示

5、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示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不同。燃烧热以可燃物 1mol 为标准,且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以生成 1mol 水为标准。要点二: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以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求算反应热,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关于能源问题,应了解下面的几个问题:(1 )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等,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2 )能源的开发;太阳能: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为 51

6、019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 1.3 万倍。生物能:将生物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再利用燃烧放热。风能: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扬帆助航等技术,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净能源。地球能、海洋能。四、反应热的求算1由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的途径无关。2反应热的数值等于 E(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与 E(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放热反应H 的符号为“ ”,吸热反应H 的符号为“+”。特别提醒:(1 )运用盖斯定律的技巧:参照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设计合理的反应途径,对原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恰当

7、“变形” (反写、乘除某一个数) ,然后方程式之间进行“加减” ,从而得出求算新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H 的关系式。(2 )具体方法:热化学方程式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也必须乘上该数;热化学方程式“ 加减 ”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 加减”,反应热也随之“加减”; 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第 3 页颠倒时,H 的“+”“ ”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4 )注意 1molH2、O 2、 、P 4 分别含有 1molHH、1mol O=O、6molP P ,1molH 2O 中含有2molOH,1molNH 3 含有 3molNH ,1molCH 4 含有 4molCH。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化学

8、反应速率及其简单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 式可表示为单位一般为 mol/(Lmin)或 mol.L1 min12结论: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cC + dD 来说有:VA :V B :V C :V D =CA : CB :C C :C D =nA : nB :n C : nD = a :b :c :d特别提醒:1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均取正值。3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可能不同,但是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要根据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的关系换算成同

9、一种物质来表示,看其数值的大小。注意比较时单位要统一。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分子结构或原子结构)所决定的。2外因(次要因素)(1 )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V 正 急剧增大,V 逆 也逐渐增大。若减小反应物浓度,V 逆 急剧减小, V 正 逐渐减小。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故反应速率与其加入量多少无关) 。(2 )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时, V 正 、V 逆 都加快;降温时,V 正 、V 逆 都减小(3 )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通过缩小反应容器,增大压强,V正 、V 逆 都增大;通过扩大反应容器,

10、压强减小,浓度变小,V 正 、V 逆 均减小。(4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成百上千的同等倍数地增加了正、逆反应速率。特别提醒:1改变压强的实质是改变浓度,若反应体系中无气体参加,故对该类的反应速率无影响。2恒容时,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或无关气体)时,气体总压增大,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3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反应体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4温度每升高 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为原来的 24 倍。5从活化分子角度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三、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和判断1化学平衡的标志:tc第 4 页(1 ) V 正 =V 逆 ,它是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2 )

11、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分数、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不再改变,这是外部特点。2化学平衡的状态的判断:特别提醒:1当从正逆反应速率关系方面描述时,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同向说时,则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异向说明,则可以说明达到平衡状态。2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变时,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如 H2(g)+I 2 (g) 2HI(g) 。3全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如 2HI( g) H2(g)+I 2(g)4全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12、。四、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勒夏特例原理要点一: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 )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3 )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里,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在这里,压强改变是通过反应器容积的改变来完成的(即压缩或扩大) 。(4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同等倍数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

13、动,缩短了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会改变化学平衡常数,不会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会改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第 5 页特别 提醒:1恒容时充入与该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 ,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2使用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同等倍数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3若改变浓度、压强、温度,不同倍数的改变了正逆反应速率时,化学平衡一定移动。要点二:勒夏特例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 ,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方向移动。对该原理中的“减弱”不能理解为消除、抵消,即平衡移动的变化总是小于外界条件变化对反应的改变。如给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体系,增加 5

14、个大气压,由于化学反应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使体系的最终压强大于其初始压强 P0 而小于 P0+5。另外,工业上反应条件的优化,实质上是勒夏特例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综合应用的结果。五、化学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1速率 v时间 t 的图象:(1 )由速率的变化判断外界条件的改变: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速率断层,则是由改变温度或压强所致,具体改变的条件,则要结合 V 逆 、V 正 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连续,则是由改变某一种物质的浓度所致,具体是增大或减小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则要结合 V 逆 、V 正 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2组分量时间 t、温度 T、压强

15、P 的图象“先拐先平”:“先拐” 的先达到平衡状态,即对应的温度高或压强大,从而判断出曲线对应的温度或压强的大小关系。“定一议二”:即固定其中的一个因素(温度或压强等) ,然后讨论另外一个因素与化学平衡中的参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关系,从而判断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大小等。六、化学平衡常数1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 pC(g)+qD(g),其中 m、n、p、q 分别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公式可以表示为: ,各物质的浓度一定是平衡时的浓度 ,而不是其

16、他时刻的.2在进行 K 值的计算时,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1” 。例如:Fe 3O4(s)+4H2(g)3Fe(s)+4H2O(g),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表示为 。3利用 K 值可判断某状态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 mA(g)+nB(g)pC(g)+qD(g),平衡常数为 K。若某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如下:,则有以下结论:QcK ,V(正) V(逆),可逆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 态;QcK ,V(正) V(逆),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cK ,V(正) V(逆),可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4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当化学反应方程

17、式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增倍或减倍时,化学平衡常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5化学平衡常数是描述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重要参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无关,当然也不会随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即与压强无关。七、等效平衡问题第 6 页1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 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 )对同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从何处开始均可达到平衡且任何同一个的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2等效平衡的规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体积不等的反应A 定温、定容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B 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

18、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体积相等的反应不论定温、定容时还是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八、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放热反应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故用焓判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不全面2反应体系熵值的增大,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反应也 能自发进行,故用熵判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也不全面3复合判据自由能变化: G=HT S,是最全面的判断据:G=HTS0,不能自发进行;G=HTS0,能自发进行;

19、G=HTS=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第 7 页3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 以 HAc 为例) :(1 )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相同条件下,HAc 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弱于强酸(盐酸、硝酸)(2 )测 0.01mol/LHAc 溶液的 pH2(3 )测 NaAc 溶液的 pH 值: 常温下,PH7(4 )测 pH= a 的 HAc 稀释 100 倍后所得溶液 pH bn无限稀释,pH 接近 7,但不会小于 7。3酸酸混合或碱碱混合溶液 pH 值计算第 9 页(1 )强酸混合:(2 )

20、强碱混合: 然后,再根据 c(H +)= Kw/ c(OH ),求算 c(H +) 。2 强酸和强碱混合恰好完全反应:pH=7酸过量时:碱过量时:根据 c(H +) = Kw/ c(OH ),求 c(H +)五、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要点一: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故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符号,如 CH3COOH H CH 3COO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 H2CO3 电离: H2CO3 HCO3 H + ,HCO 3 CO32 +H+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表示:Fe(OH)3 Fe3+3OH要点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1

21、因单个离子水解程度较弱,故水解反应方程式用“ ”,生成的产物少,生成物一般不标“”或“”。2多元弱酸对应的盐水解方程式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一样也是分步进行,不能合并。3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方程式一步完成。例如 FeCl3 水解:FeCl 3+3H2O Fe(OH)3+3H+4 双水解是指阴阳离子均水解,且水解程度较大,一般能进行到底 ,此类水解用“=”表示,生成物中的沉淀、气体要用“”或“”标出,如 Al3 +与 AlO2 、HCO 3 、HS 、S 2 之间均发生双水解反应,如 Al3+ 3HS +3H2O=Al(OH)3+3H2S六、盐类的水解要点一:盐类水解规律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22、,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相促进,两强不水解。2多元弱酸根,浓度 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如 Na2CO3 NaHCO 3)。要点二:影响盐类的水解的因素1.内在因素:组成盐的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2.外在因素:温度:升高温度,能促进盐的水解( 因盐的水解是吸热的);冲稀:用水稀释,盐的浓度减小,水解所呈现的酸碱性减弱,但盐的水解程度增大;第 10 页加入酸或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加入水解呈现的酸碱性相反的盐也能促进盐的水解。要点三:盐类水解的应用1易水解盐溶液的配制:配制 FeCl3、SnCl 2 等溶液时,常将它们溶于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用

23、水稀释到所需浓度。2物质杂质:加热法可除去 KNO3 溶液中的 Fe3+杂质;加 CuO 或 Cu(OH)2 等可除去 Cu2+溶液中的 Fe3+。3溶液的蒸干:有些盐如 FeCl3 MgCl2,由溶液蒸干得到晶体时,必须在蒸发过程中不断通入 HCl 气体,以抑制水解。4.物质的制备:如 Al2S3 不能用湿法制备。5.较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作用产生氢气:如将 Mg 放入 NH4Cl 溶液中,会有氢气产生。6.化肥的合理使用,如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主要成分 K2CO3)混用7泡沫灭火器中药剂的使用,如 Al2(SO4)3 和 NaHCO38 明矾净水:Al 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很大

24、的表面积,吸附水中悬浮物而聚沉注意:NH 4HCO3、 (NH 4) 2CO3 溶液两种离子均可水解且互相促进,但不能水解进行到底, 故它们可以大量共存,配成溶液。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溶液如 H2S 溶液: c(H+)c(HS )c(S2 一 )c(OH 一 )。如 Na2CO3 溶液 :c(Na +)c(CO32 )c(OH ) c(HCO3 )(H+)。2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要注意能发生反应的先反应再比较,同时要注意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混合溶液的体积等于各溶液体积之和。在此,常用到以下两组混合液:NH 4C1 NH 3.H2O(

25、1:1);CH 3COOHCH 3COONa(1:1) 。一般均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考虑。即NH 4C1 NH 3.H2O(1:1 )中,c(NH 4+)c(Cl 一 ) c(OH一 ) c(H+);CH 3COOHCH 3COONa(1:1)中:c(CH 3COO 一 )c(Na+) c(H+)c(OH 一 )3掌握三个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 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如在 Na2CO3 溶液中有 c(Na+)+c(H+)=c(HCO3 )+2c(CO32 )+c(OH )。(2)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

26、某些离子水解或电离,使离子种类增多,但某些主要原子的总数是守恒的。如在 Na2 CO3 溶液中有 c(Na+)=2c(CO32 )+2c(HCO3 )+2c(H2CO3)。(3)质子守恒:任何溶液中,最后溶液中仅由水电离出的 H+与 OH 守恒,即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发生水解,结合了水电离的 H+或 OH ,使溶液中 c(H+)c(OH ),但由水电离出的 H+与 OH 守恒。如在 Na2CO3 溶液中有 c(OH )=c(H+)+c(HCO3 )+2c(H2CO3),也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叠加得出。八、溶沉淀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要点一:沉淀溶解平衡:1溶解度小于 0.01g 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 1105 mol/L 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故用 “=”,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 105 mol/L3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 ”,如:Ag 2S(s) 2Ag+ (aq)+ S2 (a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