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846754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泄 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定 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塘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二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 内经 , 素问 气交变大论 中有 “飨泄 ”、“注下 ”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 素问 举痛论 曰: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有: “湿盛则濡泄 ”, “春伤于风,夏生飨泄 ”,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

2、变部位,如 素问 脉要精微论 曰: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难经 五十七难 谓: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瘦泄。 ”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历史沿革张仲景在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 诸病源候论 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泄泻叙论 中提出: “喜则散,恕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塘泄。 ”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 泄泻 : “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提出分利之

3、法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 医宗必读 泄泻 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的里程碑。 与西医的联系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皆可出现泄泻,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1.感受外邪 以外感寒、湿、暑、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最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外湿之邪易困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2.

4、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或悠吠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食物,脾胃受伤;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使脾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归正化,下趋肠道而为泻。4.体虚久病 久病失治,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或由于先天察赋不足,或久病伤及肾,或年老肾阳亏虚,或素体脾胃阳虚,导致脾肾阳虚,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脾土,而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而泻。 病因病机 病因病因病机 病机1.基本病机 脾虚湿盛是

5、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2.病位 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和肝肾关系密切。3.病理性质 泄泻病性质有虚实之分,暴泻多实,多由寒湿、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腐滞中焦,脾不运化水谷,清浊不分而致;久泻多属虚,由脾虚生湿,运化无权,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水谷不能腐熟而致。若由他脏之病及脾,如肝气乘脾导致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之证。 4.病机转化 因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其虚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久泻。久泻若复受湿、食所伤,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病候。另外,泄泻日久,可由脾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等。5.预后 急性泄泻,

6、经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痊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亡阴、亡阳,或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慢性久泻,病情缠绵,脏气亏虚,难取速效,经调理治疗部分可痊愈,少数反复泄泻,易导致中气下陷脱肛,或因气血化源不足而易转成虚劳等它证。 病因病机 病机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 以大便粪质稀塘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 B超或 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