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8581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AtmospheresedimentationinChina-郑州市公务员网络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雨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年月,中国环境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内容,环境质量现状拟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往环境管理中的不足政府的环保工作重点和决策环境科技和政策管理趋势环境管理的支撑体系,全国环境质量总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废、汽车尾气、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重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

2、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 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全国环境质量总况,2005年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4起,重大环境事件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与上年相比,事件总数增加了9起按事件起因分类,安全生产事故次生的环境事件26起(占 34.2%),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26起(占34.2%),企业违法排污19起(占25%),其他5起(占6.6%);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件 41起,大气污染事件24起,土壤污染事件13起,固体废

3、物污染事件4起,分别占总数 的53.9%、31.6%、17.1%、5.3%(有些事件同时造成 水、大气、土壤污染)。全部污染事件均得到了妥善处理.,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319个,县 级城市203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 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占10.6%)。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与上年相比,可比的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劣于

4、三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减少9.9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级别比例,可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际比较,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颗粒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总体比上年好转。在可比的城市中,40.5%的城市颗粒物超过二级标准,比上年减少12.0个百分点;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5.5%,比上年减少9.4个百分点。 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四川、河南、陕西、湖南、辽宁、新疆、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颗粒物浓度分级城市比例,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总体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可比的城市中,二氧化硫

5、年均浓度达 到国家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77.4%;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6.5%;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主要分 布在山西、河北、甘肃、贵州、内蒙古、云南、广西、湖北、陕西、河南、湖南、四川、辽宁和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浓度分级城市比例,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两控区”SO2污染情况年际比较,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2005年,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357个(占51.3%),其中浙江省象山县、安吉县,福建邵武市,江西瑞金市酸雨频率为100%。 2005年,全国6

6、96个市(县)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 3.87(江西省贵溪市)8.35(新疆库尔勒市)之间。降水pH年均值小于5.6的城市267个(占38.4%),其中,降水年均pH值4.0的城 市为江西省贵溪市、湖南省长沙市和浏阳市、湖北省秭归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与上年相比,2005年华东地区酸雨发生频率总体有所增加,其他区域酸雨发生频率基本保持稳定。全国酸雨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重庆的大部分地区。 较重的酸雨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三省;广西西北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较重的酸雨污染。,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不同降水酸度城市比例

7、,不同酸雨频率城市比例,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分布,大气能见度及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每年因酸雨而造成的损失达1100亿人民币。,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机动车快速增长,尾气排放重要污染源,城市总的汽车保有量 2820万;1597 万是私人车,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七大水系水质 2005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 断面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

8、差,海河污 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2005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比较,2005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七大水系的100个国控省界断面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0和24。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污染较重。,2005年七大水系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分布,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湖泊、水库水质 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类水质的湖 (库)2个,占7;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水质的湖(库)3个,占11;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类水质湖(

9、库)12 个,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城市内湖 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中,昆明湖(北京)和玄武湖(南京)为类水质,西湖(杭州)、东湖(武汉)和大明湖(济南)为劣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昆明湖和西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玄武湖、东湖和大明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西湖水质由类变为劣类,水质下降;昆明湖、玄武湖、大明湖和东湖水质无明显变化。,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泰安、曲靖和铜川水量不足未统计, 其他110个重点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10、的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 16.1亿吨,达标水量为12.9亿吨,占80%;不达标水量为3.2亿吨,占20%。河流型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地下水水质 2005年,全国有160个城市(平原城市一般包括所辖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监测工作(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39个,县级城市21个),地下水监测点控制总面积111万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全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 定,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监测表明,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有21个(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

11、和东南地区),污染趋势减轻的城市14个(主要分 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123个。,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全国约有60个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漏斗。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漏斗约3-5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漏斗分布区,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全国近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吨(其中,工业 废水排放量为243.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1.4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54.8万吨,生活排放量为 859.4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49.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2

12、.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97.3万吨)。,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05年,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况。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占67.2%,与上年相比上升1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下降11.1个百分点。 9个重要海湾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较好,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其次是胶州湾和闽江口,二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各占50%;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水质较差,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在60%80%之间;长江口、杭州湾水质最差,以劣四类海水为主。,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

13、05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分布,2005年,四大海域近海海水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较差。与上年相比,四大海域近海水质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渤海海区水质状况,黄海海区水质状况,东海海区水质状况,南海海区水质状况,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05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示意图,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赤 潮 2005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较上年减少约15%,累计发生面积约27070平方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长江口外海域、渤海湾和海州湾等。 赤潮监控区继续

14、发挥作用,区内发现赤潮42次,累计面积近15420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51%和57%。东海仍为赤潮的重灾区。 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6900万元。,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赤潮发生频率加大,1984年以后赤潮频率加快、次数增多,1998年发生赤潮频率最高,达22次。2001年,共发现赤潮77次,损失10亿元,累计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千平方公里,沿海历年赤潮发生次数统计,环境质量概况(四):固体废物,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4亿吨,比上年增加12.0%;工业固体废物

15、排放量为1654.7万吨,比上年减少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6.1%,与上年基本持平。2005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为31.1亿平方米,其中,机械清扫面积6.6亿平方米,机械清扫率21.11%,比上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全年清运生活垃圾、粪便1.95亿吨,大中城市垃圾粪便基本日产日清。,环境质量概况(四):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新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危害日益凸现。,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年增长率达7-10,处理率远远达不到要求,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环境质量概况(四):固体废物,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量达到工业固

16、体废弃物的2倍多,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甚至超过4倍,直接排放,17%,还田,80%,其他综合利用,3%,畜禽粪尿利用情况示意图,环境质量概况(五):土壤,与上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 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 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1998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共减少760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1.78万公顷。同期,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共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13.17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3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

17、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30.67万公顷。此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环境质量概况(五):土壤,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相当于14个广东省,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7%和60%。,环境质量概况(五):土壤,化肥施用方式不当,利用率低部分城市严

18、重污染的蔬菜地土壤中汞等重金属严重超标,残留的磷肥,关键环境问题(一):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单一型 复合型,+,+,多种污染物多种污染类型叠加多种过程耦合,多尺度污染(局地与区域)相互作用需要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关键环境问题(一):复合型大气污染演变,70年代之前 80年代 90年代至今 烟尘 TSPSO2 酸雨 SO2 酸雨 SO2 NOx TSP PM10 PM2.5TSP NOx 光化学烟雾 Ozone 臭氧层破坏 GHG 气候变化 TOXICS(VOCs & PAHs) 人体健康,关键环境问题(二): 饮用水源保护,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

19、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地下水受到点源和面源污染,近岸海域水污染加剧;全国40.6%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差,约有30%人口的饮用水受到污染。,关键环境问题(三): 农村环境问题,化肥施用方式不当,利用率低2004年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国际公认225千克/公顷),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部分城市严重污染的蔬菜地土壤中汞等重金属严重超标,化肥、农药加剧面源污染养殖业发展加重污染污染转移导致新一轮环境污染,关键环境问题(四): 环境健康,11个最大城市,空气污染每年使5万多人夭折,空气污染地区死于肺

20、癌人数高出59倍;部分地区污染土壤和地下中汞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职业中毒和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出现;,关键环境问题(五): 生态退化,关键环境问题(六):,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负荷超载,工业污染源存在环境安全隐患汽车尾气排放加剧大气污染电子废物等新型固体废弃物增加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关键环境问题(七):,区域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利用率低地区发展和资源分布失衡2004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能耗占全球的12%以上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钢27%,煤炭31%,水泥40%,用电量13%,石油7.%,石油进口1/4左右,铁矿石30%,氧化铝25%,关键环境问题(八):,

2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生产,加强清洁生产工艺研发;开展生态工业(农业)试点园区建设;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环境管理中的失缺,环境科技管理中的问题:原创性基础研究欠缺,手段相对落后缺少跨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研究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和整个区域性的全局治理缺乏全球视野,参与国际计划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缺乏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与成套装备科技对政府决策的支撑相对薄弱,环境管理中的失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未审批一些建设,逃避环境管理;不履行“三同时”制度,未验收就投产;以试运行为借口,长期违法排污地方政府干预环境管理,盲目引进项目

22、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设施不落实,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重灾区”有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帮助建设单位蒙混过关环保部门疏于管理,项目一上马就变成了污染源,环境管理中的失缺,环境监管体系的问题法规制度不全体制机制不畅职责能力不强经费保障不力,新形势下政府的环保工作的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三个转变”是决定和六次大会提出的灵魂和精髓。温总理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

23、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新形势下环保思路,突出一个重点,即以国务院决定确定的七项任务为重点,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办好两件大事,即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落实三项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四项工作,即环境政策与法制、环境科技、环境宣传教育、国际环境合作;加强五大建设,即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建设;处理好六个关系,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关系,区域之间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

24、完善的环境管理支撑体系包括:环保法规政策、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监督、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环保产业经济等体系,支撑体系(一):环保法规政策,落实政府责任发挥部门作用明确环保部门职责反映群众意愿建设法制社会形成社会氛围,支撑体系(二):环境监测预警,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网络,形成科学的网络运行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要设置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理顺环境监测的机制和体制;要具备达到标准的常规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先进的技术装备系统、实用的质量管理系统;要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支撑体系(三):环境执法监督,要有

25、健全的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公布执法结果;要有健全的执法机构、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和先进的执法装备;要建立内部监督、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完善环境违法举报制度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环境民事和公诉制度,完善环境犯罪案件移送程序,加强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提高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与管理的科学水平 推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环境科技投入加强国际环境科技合作加强对环境科技工作的领导,支撑体系(四):环境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五):环境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完善公共参与机制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 知识和环境道德宣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公众参与环境立法公众参与环保执法公民诉讼,支撑体系(六):环保产业经济,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向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一从环境保护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基础性要求;二是把环境准则作为经济活动的准入条件;三是用环保政策法规改变经济行为动机;四是把环保要求纳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五是强化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