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西亚(至公元前4世纪),本章教学重点:,掌握两河流域的地理划分;亚述学的诞生;苏美尔城邦;乌鲁卡吉那改革; 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经济、阶级状况;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巴比伦之囚” ;腓尼基人的成就;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犹太教的创立及其教义;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第一节 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亚述学的诞生,一、 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早期居民,古代西亚,又称西南亚,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大地区,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国家。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是西亚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
2、地区。,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意为老虎tiger河)。这两条河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合流、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间之地”。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北部以摩苏尔为中心,古代称亚述;南部约从巴格达至波斯湾,叫巴比伦尼亚(或称示拿)。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叫苏美尔。,两河流域,北部亚述(摩苏尔为中心),南部巴比伦尼亚(示拿) 北部阿卡德 巴比伦尼亚 南部苏美尔,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北部就有人居住。到公元前5000400
3、0年代,南部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最初大概是从两河流域的东方,也就是现今伊朗高原一带进入两河流域的,他们和巴比伦及阿卡德人不属于同一民族,两者的语言不同,面貌特征也有显著区别。,巴比伦人和阿卡德人属于塞姆族(闪族),于公元前3000年代初从现在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在两河流域西边)和叙利亚草原进入两河流域。,二、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两河流域南部相继出现了几十个城市国家(城邦)。公元前2371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集权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代(BC1792BC1750),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中央集权
4、专制制度已趋于完备,奴隶制社会已达到了兴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后,小亚的赫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各商业城邦以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相继兴盛。至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第一次将西亚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置于自己的版图之内。继亚述帝国之后,新巴比伦王国(BC626BC538)兴起,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经济达到较高的水平。,后来,波斯帝国(BC550BC330)兴起,征服了整个西亚、埃及以及其他地区,形成模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于是,西亚与北非和东南欧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西亚地区的历史影响也日益扩及北非和东南欧地区。西亚地理、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在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日显突出。,三、关于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和
5、亚述学的诞生,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始于19世纪40年代。,从1820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巴格达的职员瑞琪,就注意到伊拉克北部摩苏尔城附近有大量的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物古迹;后来,法国驻摩苏尔城领事波塔直接破土发掘,于1842年发现了一座古亚述王宫(科尔萨巴德宫);英国外交官赖亚德接着也于1845年发掘了另外几座亚述王宫(尼姆鲁、库容古克),获得大量文物。,之后,发掘由北而南展开。在两河流域南部陆续发现了古苏美尔城市遗址。在19世纪中叶,发现了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Nineveh)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伊拉克摩苏尔城附近)。在尼尼微城遗址中发现了亚述巴尼拔国王(BC668BC627或BC625
6、)的王宫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 约30000块泥版文书,包括条约、法律、书信、命令等文献以及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王宫经济报表等内容极为丰富。它们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陈放在书架上,还有一本登记全部藏书的目录。这些泥板上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当时无人知晓。,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发明了图画文字。起初,他们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后来便“书写”在泥板上。他们先用粘土制成泥板,每块泥板约重一公斤。泥板上用细绳画好一行行的格子。然后再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木棒或骨棒,在泥板上压出图形,压好后,再晾干或烘干以备保存。由于“书写”时落“笔”处压痕较为深宽,提“笔”处痕迹较细狭,每笔
7、划就像木楔一样,因而称之为楔形文字。,后来,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等都采用了楔形文字,并略加改变以适合于各自语言的要求。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在西亚曾一度被广泛应用。楔形文字符号总数不到600个,常用的只有300个左右,但一符多义,并且每个符号代表4、5个音节。公元以后它逐渐地被字母文字所代替了。楔形文字成了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把楔形文字改造为字母文字。),楔形文字,比较埃及图画文字:,D:音像资料2波斯泥简.MPG,到19世纪初,德国哥廷根城一所中学的希腊语和拉丁语青年教师格罗特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177
8、4年6月9日1853年12月15日,其中18211849年任汉诺威学院院长)在解读楔形文字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成功地译解了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出土的楔形文字碑铭。,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楔形文字的解读工作。1835年,英国外交官罗林生(Herry Creswicke Rawlinson, 1810 1895,曾任英国驻巴格达总领事)在今伊朗西北哈马丹以西(即原米底首都爱克巴坦那)的克尔曼沙赫城东边约32公里的贝希斯敦大崖石上,发现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贝希斯敦铭文.MPG,铭文刻在距地面91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上,刻有3种文字,即:古波斯文,古埃兰文和巴比伦尼亚楔形文。罗林生冒着生命的危险
9、,用了10年多的时间,将3种铭文全部拓成拓本。1847年(又说1849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接着又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尼亚楔形文相对照,于1852年释读了巴比伦尼亚楔形文。,该铭文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520年命人所刻,记述了他镇压宫廷政变和各地起义的经过,以及他登位的情况。,1857年,罗林生等四人分别正确译出同一篇楔形文字铭文,标志着巴比伦尼亚楔形文完全解读成功。由于首先被读通的楔形文多半是亚述楔形文,因此称为“亚述学”。1857年是亚述学的诞生年。亚述学就是以研究、解读古代西亚楔形文字为起点,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解读
10、楔形文字.MPG,四、古代西亚历史分期,西亚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西亚原始公社制之解体(约BC4300BC3500),奴隶制城邦之兴衰(约BC3500BC2000)。,2、巴比伦亚述帝国至波斯帝国时期西亚奴隶制帝国时代(约BC2000BC330) ,包括古巴比伦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中间夹杂着许多奴隶制城邦,如古埃兰、古亚述、古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各城邦。,3、塞琉古(条支)帝国、帕提亚(安息)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人之侵入和西亚帝国之再起(约BC330AD3世纪)。由萨珊波斯起转入中世纪史。(引自世界上古史纲上册,第127页,人民出版社1
11、979年版。),第二节 苏美尔阿卡德各城邦的建立及其统一,一、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公元前5000年代后期,两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发生在北部地区。到公元前50004000年,南部的苏美尔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北部,在这里产生了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公元前5000年代后期,苏美尔人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从这时起到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是苏美尔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学,早期苏美尔文明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文化期:,A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期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3100)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期(约BC4300BC3500):开始使用铜器工具,兴
12、建了最原始的城市和最早的塔庙;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有学者认为,该文化创造者是欧贝特人,不是苏美尔人),乌鲁克文化期(BC3500BC3100),出现大批铜器和轮制陶器(早在公元前7年,今伊拉克北部伊尔库斯坦山地边缘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15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出现巨大的石造塔庙建筑物,苏美尔人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开始人工灌溉农田,但还没有挖凿沟渠。埃利都是两河流域南部最早的一个城市,也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城邦。,乌鲁克(Uruk),是按苏美尔语的名称,塞姆语作“以力”(Erech);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乌鲁克考古发掘从1928年开始,得文化层次18层。乌鲁克城早在欧贝德文化时期就开
13、始建立了。据估计,此城当乌鲁克文化时期,大小约200英亩,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居,各占三分之一。,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BC2700):,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均有所发展,商业交换已经发生,奴隶数量增加。女奴称“吉姆”(“一个从山地来的女人”),男奴称为“乌鲁”(“劫掠的”)。(捷姆迭特那色在巴比伦、基什等城附近。),乌鲁克文化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是苏美尔城市国家城邦形成时期。,从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到公元前2371年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兴起,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城邦,其中主要的有埃利都、乌尔、拉格什(以吉尔苏为首都)、基什等。,二、苏美尔城邦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苏美尔城邦
14、都是由几个农村公社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所组成,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城的中心建筑物是神庙。城邦首脑称帕达西或恩西(恩西ensi,原意是“率领人们从事建筑的祭司”,后来有了“首领”、“统治者”的意思),少数强大城邦的首领称卢伽尔(Lugal,原意是“大人”,后来引申为国王。有时,几个城邦的霸主也称为卢伽尔)。城邦首领,或由氏族贵族家族世袭,或由选举产生。城邦首脑平时为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祭司,战时则是军事统帅。,各城邦的政体不完全一样,但都带有不少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表现在保留有长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修建寺庙、宫殿和水利灌溉工程,都由城邦管理机构负责。城邦兴起和发展初始,并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政体
15、。,在苏美尔各城邦的经济中,神庙经济占主要地位。以拉格什城邦为例,天然灌溉的土地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各神庙所占的土地共约有500-1000平方公里。神庙土地不能买卖。随着城邦统治者权力的加强,他们逐渐夺取了对神庙地产的控制权,稍后又使神庙地产成为他们的地产。这就是后世王室土地的主要来源。,除了神庙土地外,其余土地均为农村公社土地。这些村社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可以买卖。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和服徭役。一些失去土地或破产的村社农民或成为古鲁什,或为债奴。,随着贫富分化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些失地和无地的农民投身神庙,成为神庙的依附者“古鲁什”。古鲁什(gurus)原义是“人”,即“男人”(拉丁
16、文vir),成年男子。他们同奴隶(arad, geme)有别,但也不同于自由农民(engar)。乌尔第三王朝时(BC2113BC2006),古鲁什同奴隶相近。,城邦居民构成主要有:贵族(奴隶主)、自由农民(engar)、平民、古鲁什和奴隶,以及祭司阶层。,这个时期,苏美尔各城邦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人奴隶)的数量也有显著增加。有些城邦,如拉格什,奴隶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神庙奴隶除耕种庙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中从事各项生产劳动。,三、乌鲁卡吉那改革,苏美尔城邦存在期间,都存在着平民与贵族、城邦世俗统治者与宗教祭司的矛盾。乌鲁卡吉那改革就是在拉格什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国王与
17、祭司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拉格什统治者自称卢伽尔安达(约BC2384-BC2378),在显贵支持下,他在拉格什各地设立了法官、税吏和监督,向人民巧取豪夺。同时,他还侵占神庙土地,强迫拉格什郊外神庙纳税。在这种情况下,平民和祭司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拥立乌鲁卡吉那为王。乌鲁卡吉那执政7年(Urukagina, BC2378-BC2371),施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撤消了在全国各地设立的监督和税吏;恢复了神庙财产,不再向神庙征税;限制债务奴役,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条件;禁止官员以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牲畜;禁止侵犯别人的住宅;禁止欺凌孤寡;扩大公民权(使公民人数从3600人增加到36
18、000人),等等。乌鲁卡吉那在位期间,在平民支持下,还开凿了两条灌溉运河。,乌鲁卡吉那改革是现在所知道的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性改革。这次改革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保护了平民的某些利益,恢复并扩大了一些居民的公民权,维护了正在发展着的私有制,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改革并没有使奴隶的处境得到任何改善。,四、萨尔贡与阿卡德王国(BC2371BC2230),阿卡德城位于巴比伦尼亚北部(今巴格达以北),其确切地点至今尚未发现。公元前3000年代初,游牧的塞姆族人(即闪族)从叙利亚草原进入巴比伦尼亚,他们被称为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建立了阿卡德城邦。(苏美尔人不属塞姆族)。,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征服了
19、阿卡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阿卡德王国。萨尔贡(SargonI,意为“真王”,在位BC2371-BC2316)成为阿卡德王国第一任国王。,据说,萨尔贡是个私生子,被其母丢弃,后得到园丁阿奇的抚养才长大成人。成年以后,萨尔贡曾当过基什(启什)国王的园丁和厨师,后来成了基什国王的近臣,并在一次平民武装起义中以暴力手段夺取了基什的王位。夺取王位后,他首先兼并了阿卡德人的城邦,建立了阿卡德王国。,接着他又经过数十次战争,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征服了亚述,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他的东征西讨,版图大为扩张,开始傲慢地自称为“大地之王”或“天下四方之王”。,萨尔贡还建立了专制统治的中央政权,其
20、下设立了行政区(相当于省),行政区的长官由宫廷子弟担任。为了缓和矛盾,也吸收一些被征服的贵族参与政权。不过,阿卡德王国统治下,各城邦还有一定独立性。他还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并依靠这支常备军出征34次,曾打败过50多个苏美尔帕达西的联军。建立常备军的创举对后世军事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有常备军5400名左右。),在经济上,萨尔贡还统一了度量衡制,改善了灌溉系统,促使灌溉网扩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萨尔贡对人民剥削残酷,导致国内平民大起义和苏美尔各邦的反抗。,公元前2230年,两河流域东北部山区的库提人(其语言属何种语系,尚无定论,但肯定不属闪语系)侵入两河流域,灭
21、亡阿卡德王国,统治南部两河流域近一个世纪。,约在公元前2150年,乌鲁克城邦兴起,赶走了库提人。不久,乌尔城邦兴起,取代乌鲁克人,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史称乌尔第三王朝(约BC2113-BC2006)。该王朝统治时期,青铜器普遍使用,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音像资料乌鲁克.MPG,第三节古巴比伦王国(BC1894BC1595),一、关于巴比伦城(Babylon),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中游河岸,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890公里的希拉(Hilla)附近。该城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存在了2000年左右。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人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巴比伦也处于阿
22、卡德统治之下。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伦的名字。这是巴比伦第1次见于文字记载。,约公元前689年,巴比伦城被亚述王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破坏。后重建该城,作为新巴比伦王国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在西亚地区建立的塞琉古王国于巴比伦古城附近新建了塞琉西都城,居民和市集迁往新城,巴比伦古城逐渐荒废;后来,安息王国又在其旁建泰西封城。至公元2世纪巴比伦城成废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德国人为主,对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巴比伦城的外围城墙,厚度是7.81米,用烧砖和沥青砌筑;离外墙约11米远,又有一道内墙,用土
23、砖砌筑,厚7.12米;有些地方还有第3道墙,厚度是3.3米。内墙每隔44米有座塔楼,这样的塔楼全城共有300多座。城墙距城中心约有2400米,每边长约30004000米,绕城一周,全长约13.2公里。城墙外有护城河,护城河设有一套复杂的放水机关。,巴比伦城的城墙坚固无比,城门的建筑更是雄伟壮丽。巴比伦的主要城门都以神的名字命名,这是两河流域的古老传统。在巴比伦语中,“巴比伦”就是“神之门”的意思。巴比伦的城门中,最重要的是北面的伊丝塔尔门。伊丝塔尔是金星女神,掌管战争和生育,象征胜利和光明。,伊丝塔尔门城墙高达12米,塔楼高达15米。城门又分为两层,各有双塔卫护,中央开拱形大门洞,塔楼墙面用五
24、色琉璃砖作装饰。从伊丝塔尔城门进入城内,右边是国王的宫殿和著名的“空中花园”,再远处就是马尔都克神庙大塔(大塔地基约295英尺见方,塔分为7层,第7层距地面的高度也是295英尺,约90米高)。从城门沿王宫一直通向神庙的大道笔直宽广,被称为“圣道”。,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894年,一支阿摩利人(阿摩利伊人,是塞姆部落之一,由西北边的马里进入南部两河流域)在巴比伦城立国,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或古巴比伦(BC1894-BC1595)。最初巴比伦第一王朝只是一个城邦,与玛里、埃什努那并列为三大国。,汉谟拉比(Hammurapi, BC1792BC1750),在位43年。其主要政绩有以下
25、几点:,1、统一了巴比伦尼亚。汉谟拉比未继位时,巴比伦是一个长约一百二、三十公里,宽约三十二、三公里的弱小国家。汉谟拉比继位后,他一方面修治内政,积聚实力,另一方面采取灵活的外交手腕,对邻近各邦各个击破。起初,他先与玛里、拉尔萨结盟,用巴比伦、玛里和拉尔萨的盟军,灭掉了巴比伦的近邻伊新。接着,他加强与玛里的友好关系,征服了拉尔萨。最后,他又灭掉了玛里。他就用这种办法逐渐统一了苏美尔阿卡德地区,并曾占领过亚述等两河流域北部的国家。,2、加强政权和军队建设。在统一巴比伦尼亚的过程中,汉谟拉比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制制度。他独揽政治、外交、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大权,并把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
26、伟大的天神的后裔。他亲自制立法典,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吏。,在军队方面,汉谟拉比设置了一支常备军。为了保证兵源,汉谟拉比一方面限制大奴隶主对小私有者的剥夺,保护小私有者的利益,以便有足够的小私有者去当兵;另一方面他采取了份地和士兵相结合的制度,以保证士兵的物质利益。,当时的士兵称为列杜、柏以鲁,他们从国家领取份地,少者一布耳(一布耳约合6.35公顷),一般二布耳,有时还包括房屋、牲畜等。汉谟拉比规定,士兵的土地,不准买卖、转让、抵债;替父服役的儿子可以继承份地;军官不准侵犯士兵的财产,违者处死。同时还规定,士兵必须应征服役,听从调遣。汉谟拉比实行份地与军事义务相关联的兵役制度并保护士兵的份地
27、,就使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随时可以征召的军队。,3、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农业灌溉在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谟拉比为了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据汉谟拉比“年名表”,在他统治的第8、9、24、33年,都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之年。(在当时,习惯上把国王在某一年做的大事作为这一年的名称,并逐年记载下来,称为“年名表”,它相当于大事年表。汉谟拉比在位43年的“年名表”,已被考古学家发现。)汉谟拉比时期水利之兴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古巴比伦的国力。,4、制定法典。汉谟拉比不仅崇尚武功,而且还重视文治,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法律来保护奴隶主利益,保护私有
28、财产,保障奴隶制专制统治的实行。,汉谟拉比在位时,他根据国内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在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各邦法律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例如“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据“年名表”,汉谟拉比在位的第二年是“他在国中确立公道”之年;而法典序文中有“确立公道正义于国中”之语,由此推断,在他统治第2年,汉谟拉比就已经制定并实施了法典。传世的汉谟拉比法典大约在汉谟拉比即位后的第30年刻石公布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2.25米,上面刻有浮雕,浮雕部分高0.65米,石柱上头周长1.65米,底周1.90米。浮
29、雕刻着: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谨地站在它面前的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用楔形文字刻着法典全文,共49栏,3600行,8000余字。(史学知识千题世界史部分19-20页),1901年底至次年初,法国考古学者在古埃兰首都苏撒(苏萨)遗址发掘,发现了此碑。此石碑何时何故被迁于此,不详(此石碑原置于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神庙)。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埃兰人入侵两河流域西部时被搬走的。石碑现存于巴黎卢浮博物馆。石碑上有磨损部分(第66100条条文),后来根据苏撒以及亚述图书馆所存的法典副本(泥板断片)将缺文补上。,法典包括序文、条文、结语三部分,条文整理成28
30、2条。,在序文和结语部分,竭力宣扬王权神授,以及立法宗旨是为“发扬正义于世”,等等。条文部分,依顺序可分作十个部分:,(1)司法行政(15条)。(2)保护财产(盗窃,613;拐带,14;匿存逃奴,1520;侵犯住宅和盗劫,2124,趁火打劫,25)。(3)土地房屋(担负王役者及其田园房屋,2641;私人租佃,4247;农民借债,4852;灌溉工作造成损害,53-56;羊侵人田,5758;砍伐他人树木,59;果园租佃和借贷,6066;房屋租赁买卖,6788)。,(4)商业高利贷及债务奴役(商人高利贷,8998;合伙及零售商,99107;卖酒妇,108111;旅途行诈,112;借债,人质,债奴,1
31、13119;托藏,120126)。(5)婚姻、家庭及继承(127194)(6)伤害(195214)。(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7)职业种种(215240)。(8)农牧业(241267条)。(9)租赁及雇佣(268277)。(10)奴隶买卖及处罚(278282)。(关于正文的分类,有不同的分法。有的学者分作7个部分。),三、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的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映了当时巴比伦社会的阶级构成。法典区别了三类不同的居
32、民,即:全权自由民阿维鲁(Awelum),非全权自由民穆什根努(Muskenum),以及奴隶。2、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制度。从法典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土地主要分为王室土地、村社土地和私有土地三种类型。,3、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4、从法典中可以看出,当时租佃制度比较流行,阶级分化日益加剧,奴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5、法典反映了巴比伦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社会,其社会政体是奴隶制专制集权制。,阿维鲁和穆什根努同属自由民,但法律地位不同。阿维鲁(Awelum),意译为“丈夫之子”,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和商业高利贷者,也包括自耕农、佃农、独立的手工业者以及各行各业的雇工等,他们在法律上享有充分权利。,穆什
33、根努(穆什金努),系Muskenum的音译,意译为“屈从者”,与宫廷密切有关(法典第8,15,16,175,176条),是依附于王家的非全权自由民。穆什根努的富有者拥有土地、房屋和奴隶,而贫穷者亦同样负有王家义务。分得田园房屋充当常备军士兵的人(柏以鲁和列杜),也属于穆什根努。,按经济地位来说,自由民不论是全权或非全权的都有富人与穷人,奴隶主与非奴隶主之分;但按社会法律地位来说,穆什根努则较为低下(第140,198,201,204条)。,如,法典规定,伤害了阿维鲁的眼睛或骨头,必须受到同样损害的惩罚;伤害了穆什根努的眼睛或骨头,则只赔偿一明那(合505克)银子作为罚金即可。,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
34、,不受法律保护,奴隶的主要来源是买来的奴隶或债务奴隶,尤以债奴居多。按法典原文,债奴为Kissatum,奴隶为Wardum,两者有区别。,在这个时期,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但剥削方式已与前一时代大不相同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王室土地采用大规模奴隶制农庄的形式来耕种;到汉谟拉比时期,王室土地主要由穆什根努分散经营,他们领得土地后,有的人为国王服务作为回报,有的则向国王交纳租税。穆什根努领取的王室土地,按法典规定“不得出卖”。,村社土地数量很少,主要是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归村社所有而为各家共同使用。 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土地私有制,这时更加发展了。不仅寺庙和贵族大臣拥有私地,而且一些小自耕农
35、也有私地。村社份地基本上已经成为各农户的私有地。小自耕农经济在这时已占有重要地位。,从法典中可以看到,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法典中曾提到十种手工业行业,如制陶、织布、冶金、木作、皮革、造船、制砖、建筑等等,实际上当时手工行业已有二、三十种之多。手工业作坊主要是国王和神庙开设的,在城市中也有了私营手工作坊。,神庙和国王的商业代理人叫“达木卡”,达木卡主要是批发商。达木卡同时也是高利贷者。“达木卡”的助手叫“沙马鲁”,沙马鲁是零售商。当时,国内和国际商业贸易都很发达。,对于租种耕地、果园的租额,法典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租种耕地要交纳收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如果租种果园则要付出收成的三分之二。
36、由于租赁关系的流行,有些土地所有者和高利贷者不仅出租田地,而且自己也承租田地。这些大承租人经常把他们所承租的土地分为许多细小的地段,转租给穷人耕种。,在这个时期,奴隶被广泛地使用在农业、手工业和家务劳动中,奴隶的数量也有了增加,有的家庭拥有20多个奴隶。法典肯定了债奴制的合法性,但限制债奴受奴役年限,这是古代保护全权自由民(公民)的通例。这个时期的巴比伦王国没有像埃及新王国或亚述帝国或罗马共和国那样庞大数量的战俘;古巴比伦奴隶制之发展,靠当时比较发达的奴隶制经济,靠商业高利贷,而不是靠战俘。,法典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奴隶主给予法律保护,而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杀
37、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二是保留原始的“同态复仇法”,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第196,200条);三是“法有贵贱”、“刑有等差”,对不同等级的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实行不同的法律约束和惩处。,第四节 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一、亚述国家的兴起,亚述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西岸。公元前3000年代末2000年初,定居在两河流域北部的支塞姆人,以亚述(Assur)城为中心,逐渐形成奴隶制城邦。最初亚述城邦是一个贵族寡头共和国,国家大权均掌握在长老会手里(没有民众会)。城邦首领称“伊沙库”(相当于苏美尔城邦的帕达西)。,亚述国家的历史,一般分为古亚述(BC三千年代末至BC16世纪),中亚述(BC159
38、世纪)和新亚述(BC87世纪)三个阶段。,古亚述国王沙姆希亚德一世时(约BC1813BC1781),亚述开始向外扩张,势力曾达地中海的东岸。他自称“天下之王”。但在其死后,古巴比伦强大起来,亚述遭到严重打击。公元前16世纪末被胡里特人建立的米丹尼(米底)王国所控制(米丹尼王国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古亚述时期至此结束。,公元前15世纪,米丹尼遭赫梯沉重打击后趋于衰落,亚述恢复独立,开始了中亚述时期。这时亚述的政体开始由贵族寡头共和制过渡到君主专制,亚述发展成为两河流域北部强国。中亚述时期曾颁布了中亚述法典。中亚述又称古亚述帝国。,二、亚述帝国的兴衰,新亚述时期(BC746605/612),亚述开始
39、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亚述的大规模扩张开始于提格拉比利萨三世(BC746BC727)。他征战一生,占领埃及(BC739),摧毁埃兰(BC739),攻占了大马士革(BC732) ,吞并了巴比伦等地。在他之后,萨尔贡二世(BC721BC705)等人又对外进行扩张,攻灭以色列,征服中亚细亚东部,侵占了乌拉尔图、埃及等地,攻破卡叠什(BC717),兼并整个叙利亚。,这样,经过几代国王的不断扩张,至公元前7世纪时,亚述就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它东接伊朗,西临地中海和埃及,北至南高加索,南濒波斯湾。亚述发展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亚述帝国,亚述军事帝国为什么会建立?(它建立的国内、国际条件),
40、国内条件有三个:,1、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这使亚述有了较强的物质力量,为经久不断的对外战争创造了物质条件。2、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和武器以及先进战术。3、国内阶级矛盾不十分尖锐,有着充足的兵源。,1、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这使亚述有了较强的物质力量,为经久不断的对外战争创造了物质条件。公元前98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制武器性能远较青铜武器优良,大大提高了亚述军队战斗力。铁制工具在生产中的运用,也使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2、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和武器以及先进战术。提格拉比利萨三世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了募兵制,并把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以及
41、工兵等专门兵种,工兵是第一次出现的兵种。战车兵和骑兵、步兵之间有一定的比例:1辆战车、1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配合作战。作战时,亚述人特别注意多兵种的有机配合。,军队装备改由国家供应,配备有铁制的刀枪、弓箭、盔甲、战马以及攻城用的冲城车、登城云梯和活动塔楼(弓箭手在上向城里放箭),还利用充气皮囊做渡河用具。这些军事装备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亚述指挥官在实战中还运用和发展了各种战术,如步、骑兵配合作战,正面进攻和两翼包抄相结合的战术,夜袭、绝粮和绝水战术等。,(冲城车也叫撞城车,车头上装有巨大金属撞角,车体复有保护层(金属、棉被等),内有操纵人员。),为使军事调动迅速,亚述人修建了良好的道路网。以
42、亚述本土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石砌道路网。这些石砌驰道的遗迹,至今犹存。驰道的建设,对沟通商业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亚述的攻城术、筑路术和攻城工具等优良的军事技术,日后被波斯人所沿用和改进,后来的希腊和罗马人也继承并发扬了。,3、国内阶级矛盾不十分尖锐,有着充足的兵源。当时,亚述内部阶级分化还不十分明显,阶级矛盾还不很尖锐,境内拥有比较众多的自由农民和牧民可供驱使,他们成为亚述军队充足的兵源。,亚述帝国建立的国际条件是:,当时西亚诸国相继衰落,大都处于分裂、混乱状态,亚述四邻没有能与亚述争雄之强国。同时,亚述地处西亚商业交通中心,西亚各地贸易的发展,要求出现统一帝国。亚述帝国就是在上述国内外条件
43、下应运而生的。,亚述帝国建立后,由于不断的军事掠夺,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亚述。公元前671655年,亚述占领埃及,埃及每年向亚述纳贡黄金180公斤,白银9吨。这使亚述的奴隶制经济和商业贸易(包括奴隶贸易)繁盛一时,首都尼尼微(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商人之多“多过天上之星”。但这种“繁荣”主要建立在军事掠夺的基础上,因而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亚述帝国迅速衰落下去。亚述国王们以暴虐残忍著称,所以亚述帝国被人称为“狮穴”,而它的首都尼尼微也被称作“血城”。(亚述帝国主要都城,在帝国早期是亚述,后期是尼尼微。)面对亚述残暴统治,被征服地区和国家的人民纷纷奋起反抗,加速了帝国的瓦解。,
44、亚述尼尼微.MPG,约在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塞姆族)的首领那波帕拉萨尔称王。BC626年,他率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城,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不久,新巴比伦王国就与伊朗高原西部强国米底结成了反亚述同盟。,BC612年5月7月底,巴比伦、米底联军围攻尼尼微城2个多月。最后,联军设法把底格里斯河水引向尼尼微城;淹没城区,攻陷了该城。亚述王萨拉克(BC616612)为了逃避被俘的下场,火焚王宫,自己则投身于火海。亚述帝国灭亡了。(萨拉克是亚述巴尼拔的儿子。),尼尼微被攻占以后,亚述巴尼拔(BC668-627)的一个兄弟阿夙路巴里特二世率领一支亚述军队占领了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哈兰城,并且在那里自封为亚述王
45、。公元前605年,他的军队与巴比伦军队在卡尔赫米什进行了最后一场激战,遭彻底失败。从此以后,亚述作为一个国家不复存在。亚述人后代逐渐与阿拉美亚人融合。,三、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因王国建立者为迦勒底人(塞姆族属),故又称之为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26538)。存在了88年。,1、“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候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BC605562)时期。为了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的头11年,除第5、第9两年外,连年向这两个地区用兵。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曾经征服了犹太王国,犹太国王及其王室和所有的木匠、铁匠都
46、被掳往巴比伦,新立的犹太国王西底家也受制于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588年,借埃及进攻巴勒斯坦之机,犹太国王西底家响应埃及人,反叛了尼布甲尼撒二世。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向耶路撒冷进兵,围困耶路撒冷达18个月之久。后来,由于犹太人内部的分裂和饥饿的压迫,耶路撒冷于公元前586年被攻陷。耶路撒冷的全部居民都被掳至巴比伦,这些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太人就被称为“巴比伦之囚”。,这些人一部分沦为奴隶,一部分则为自由民。他们聚族而居,有妻室房田,并保存了自己的宗教和语言,但他们要受新巴比伦奴隶主的统治,为巴比伦统治者负担徭役和捐税。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推翻了新巴比伦王国,这些犹太人才被释返回巴勒斯
47、坦。,巴比伦之囚犹太教.MPG,D:音像资料巴比伦塔.MPG,2、新巴比伦王国政治、经济特点,高级祭司享有种种特权,王权对祭司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城市手工业奴隶中出现了新的剥削形式。,高级祭司把持着巴比伦尼亚各大城市的长老会议,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大量奴隶。他们拥有很大的政治、经济权力。每年元旦日,国王必须按照惯例在马尔都克神庙中举行登位典礼,从马尔都克神庙的高级祭司手里接受象征王权的宝器。可见王权对于祭司们的依赖程度。,(2)在城市手工业奴隶中出现了新的剥削形式。,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祭司、商人高利贷奴隶主往往让有技能的奴隶独立经营手工业作坊或小店铺。这类奴隶有自己的家庭,身份较为自由,但他们的
48、奴隶身份不变。他们每年必须向主人交纳一般为奴隶身价五分之一的年贡,名曰“曼达图”(Mandattu),另外还要交纳一部分收入,作为主要贷款的利息。奴隶主有权随时收回奴隶经营的全部产业。有的奴隶主还采用出租奴隶的办法,坐享“曼达图”。,3、关于“空中花园”,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后,为了取悦他的米底籍皇后谢米拉斯怀念故乡山林(米底位于伊朗高原西部山区)的迫切心情,在宫中筑起一座悬宛。,据公元前三世纪初巴比伦的历史家贝鲁苏斯所记,尼布甲尼撒精心地在这座巍峨的石台上重现山区景色。这座石台高达25米,每边长120多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的向上堆砌,直达高空。每层铺上柳条垫,上铺两层砖头,还浇铸一层铅,再在
49、上面培上肥沃的泥土,种植许多奇花异木。这些花木远看好象长在空中,所以叫做“空中花园”。为了浇灌空中的花木,在高台上设提水装置,用类似螺旋泵的工具不断地从幼发拉底河里取水。,空中花园的遗址近年已被发掘出来。现在,伊拉克共和国政府在巴格达建造一座空中花园的模型。,空中花园,空中花园.MPG,D:音像资料神塔和尼布甲尼撒.MPG,第五节 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一、赫梯(Httite),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初,属于印欧语系的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东部地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原始赫梯人” (他们既不是印欧语居民,也不是塞姆语人,而是小亚土著居民,称其为“原始赫梯人”命名并不合适)逐渐融合。在赫梯人进入小亚前后,这儿逐渐形成了许多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