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

上传人:bo****0 文档编号:3891816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向何处去当下,银行理财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财富管理工具,也是银行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针对银行理财业务出现的乱象和潜在风险,监管部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理财业务的监管不断强化,银行理财业务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一、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发展困境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目前理财业务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业务增速放缓、产品收益率下行。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呈现放缓势头。数据显示,2016 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增速降至 10%以下,余额同比增速预计低于30%,均大幅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呈下行趋势。资金投向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2、。在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出于逐利的目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并未真正投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运行,出现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的倾向。资金投向”脱实向虚“一方面削弱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使得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传染和集聚。隐性刚性兑付普遍存在。由于担心面临较高的声誉风险,尽管保本理财产品仅占很小比例,但银行对于名义上非保本的理财产品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隐性刚性兑付问题。刚性兑付使得理财产品的风险难以在投资者中有效分散,导致风险在金融系统内积累;刚性兑付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甄别能力,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风险不敏感,最终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盈利模式以利差为主。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以

3、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盈利主要来自于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利差收入。与之相比,以管理费为收入来源的净值型产品占比还比较小。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加剧刚性兑付风险。出于降低声誉风险的目的,即使在投资收益较低的情况下,银行通常也会向投资者支付预期收益。时间越长,刚性兑付预期就越难被打破。二是利差收窄导致银行盈利下滑。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实体经济的下行,银行寻找优质、高收益资产的难度不断上升,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空间不断变小。”资金池“模式产生期限错配风险。一些银行理财业务多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大量理财产品资金被投入统一的资金池进行管理,资金与投资项目之

4、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单个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极端情况,理财资金可能出现本息无法兑付的流动性风险。二、近期监管强化及其影响一是对资金投向进行规范。重点是引导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解决”脱实向虚“问题。对银行理财资金以收益权转让形式对接本行信贷资产进行限制,限制资金投向房地产及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规定理财资金不得用于本行自营业务,防范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二是规范理财产品设计。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要求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按照”简单、透明、可控“的原则设计和运作;不得

5、发行和销售”三无“理财产品(无真实投资、无测算依据、无充分信息披露) ;严控嵌套投资,强化”穿透“管理;在资金来源、运用、杠杆率、流动性、信息披露等方面严格遵守监管要求。三是对内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部门;确保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的资产相对应,做到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滚动发售、混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理财业务;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四是与货币政策调控相结合。从 2017 年一季度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表外理财正式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考核,并将

6、广义信贷增速与资本充足率要求相挂钩。通过将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考核,对银行理财业务扩张进行限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三、强监管下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方向资产管理在本质上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理财服务的行为,监管政策的强化就是要对理财业务偏离资产管理本质的行为进行纠正,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从未来发展方向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投资者自担风险,银行承担”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角色,通过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获取管理费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从规模扩张到精细化管理。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已呈现出明显

7、的放缓趋势,银行传统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银行理财业务的重点必然要从规模扩张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客户的质量,以此来获取更高的回报。以净值型产品为发展方向。净值型产品是发达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通用产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净值能够实现与投资品一一对应,产品收益和风险将得到更精准的计量。发展净值型产品不仅有助于促使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源、逐渐打破刚性兑付,也能倒逼银行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吸引客户。提高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程度。除按照”简单、透明、可控“的原则设计和运作理财产品以外,提高理财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是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一

8、个重点。目前,市场对表内外标准化投资产品的需求空间广阔。从表内情况看,可以将非标准化的类信贷资产通过 ABS、MBS 等形式证券化,形成标准化的投资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信贷资产的可交易和可流转;从表外情况看,提高投资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实现资产从持有到管理转变的关键点,通过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投资配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是要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在理财业务的资金筹集、项目筛选、资金投向、过程管理等环节建立完善的风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二是要加强现场排查力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止损,降低”飞单“、假理财等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三是通过设立

9、资产管理子公司赋予理财业务实质意义上的法人地位,实现银行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之间风险的有效隔离,避免市场风险传导至银行本身。发挥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实现错位竞争。一是渠道优势。一方面,银行物理网点众多,贴近最终客户,便于客户营销和维护;另一方面,银行的电子渠道技术成熟,覆盖面广,使用便捷,能够实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所需的各项功能。二是客户优势。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在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高净值客户是银行理财业务的潜在客户源。三是风险控制技术。银行在长期开展信贷业务中积累了成熟的风险控制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和管理理财业务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四是品牌优势。银行资产规模庞大,社会公信力高,品牌优势突出。五是专业的财富管理能力。银行在债券及衍生品交易、外汇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成熟的业务流程和较好的人才储备,财富管理能力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