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呻吟语重点注解【作者简介】姓名吕坤生卒年 1536 年-1681 年别名叔简、新吾、抱独居士所处的年代明朝尊称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之一(与沈鲤、郭正城) 、沙随夫子职业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品格修养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方正质朴、学识渊博著书作品去伪斋集 、 呻吟语 、 阴符经注 、四礼疑 、 实政录等代表作品呻吟语 (成书于 1593 年)人物生平6 岁入学启蒙,15 岁作夜气铭 、 招良心诗 ,25 岁中秀才第一,26 岁中举。39 岁中进士。初为裹垣知县,因政绩卓著,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四。居 3 年,召为左佥都御史
2、,历刑部左、右侍郎。后因不满朝政,遂称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讲学为务。墓址河南宁陵西北鞋城村名气指数【 著作影响】呻吟语:谈哲理、抨时弊的警言妙语呻吟语是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劢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呻吟语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是作者积三十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疼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 ”本书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
3、、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以及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吕坤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在呻吟语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他反对理学家分割“道”与“器” 、 “理”与“气”的观点;主张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反对阴阳征应说;反对轮回说;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自然、当然、偶然的规律;等等。这些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经典新解】01.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 (出自呻吟语存心 )
4、直译:眼睛长久地盯着,即使是熟悉的字也认不出来,专心致志地观察某一物体,则静止的好像也是在运动了。因此就可以知道持在怀疑态度的人有时会认不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思虑过多的人有时会找不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新解: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的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的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5、。一个人主观意识太强,思虑太多,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看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所以,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的标准,更不要毫无根据地瞎猜疑。02.清人不借外景为襟怀,高士不以尘识染情性。 (出自呻吟语 修身 )直译:内心清净的人不会凭借外在的景物拓展自已的襟怀,品德高洁的人不会被世俗的见闻侵染自己的真性情。新解:内心清净,品德高洁,这两种人其实都有一个“清”字在心中。清“字”最重要,人不清见则不明,人不清德行则不高。 “清”字在心中,那么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世事如何变迁,内心都是平静的,都是不被浸染的。03.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至矣。 (出自 呻吟语修身 )直译:如果
6、能够做到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使自己的长进达到最大限度。新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芸芸众生,人皆有短。不掩短,不护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可以说,人生修养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断积累德行;一是不断克服自己的短处,有过必改,从善如流。从一定意义上说,能有效克服已短,更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因为自己的短处是提高道德水准的障碍。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护短”为修身的“第一长进”的缘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有短是一短,不肯认短,又是一短,袒护已短,短上加短,不克已短,一生有短。正如人们所说,护短护短,越护越短,护
7、出病来,后悔迟晚。04.心无留言,言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 (出自呻吟语 修身 )直译:心里存不住话,说话不分对象,即使是开诚布公的肺腑之言,君子也是不取的。新解:说话是件容易的事,但要把话说好,说明白却是极难的。常常有人说自己不会说话,总得罪人,或者说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其实这都是不懂得实话巧说的缘故。话要看怎么说,有些话该你说你就说,不该你说你就得闭口不言;有些话对此人可说,但对彼人说了就可能有问题。就算你说的都是实话,但未必实话都招人喜欢。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注意说话的分寸,这样才是聪明人。05.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已之过;与其乐道已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出自呻
8、吟语修身 )直译:与其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不如去打听自己的过失;与其乐于宣扬自己的善,不如乐于去宣扬别人的善。新解:总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那是小人心态,很容易破坏团结;向人求问别人的不足,那是君子行为,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愿意表白自己的功绩和善行,那是爱好虚名,不是君子所为;而宣扬别人的善行则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同时, “道人之善”还有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多看到别人的好处,多检查自己的不足,人际交往会更趋于和谐。06.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 (出自呻吟语问学 )直译:做学问的首要功夫,要心宁气定,不浮躁。新解:其实不只是做学问
9、要心宁气定,做任何事情都要如此。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寻找到明确的方向,才能分析出方法的好坏。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旦心浮气躁,就会模糊人的意识,让人失去理性。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是的,人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怎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呢?无论是谁,不能气定神闲,必然会走向失败。07.临义莫计利害,论人莫计成败。 (出自 呻吟语应务 )直译:大义当前,不要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评论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可以计较其成功与失败。新解:“临义莫计利害” ,就是告诉人们“勿以小利失大义” 。在这处物欲横流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物质的诱惑,物质利益驱动的作用加大。但是,尊重物质利
10、益原则,绝不意味着可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舍利而取义,这才不愧一个大写的“人”字;“论人莫计成败” ,等同于“莫以成败论英雄” 。虽说古语有“胜者王候败者寇”之说,但胜者所作所为未必全都正确,败者行事也绝非全是错误,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总是有对有错的,所以,即使对于败者,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可将其一棒子打死。08.处人、处已、处事都要有余,无余便无救性。 (出自呻吟语 应务 )直译:处人、处已、处事都要留有余地,不留余地便没有挽救的可能。新解:凡是有经验的木工,都懂得“留一道缝隙” 。不然,天气潮了,门窗就关不死,木地板就会鼓包,因为木制品“潮胀干缩”
11、 。铁路的铁轨之间,也有一道缝隙,所以火车行驶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不然,因为热胀冷缩,夏天就把铁轨顶弯了。留有余地,使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变得不那么棱角分明,不那么针锋相对。在这个世界是,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具有它的两面性。很多事情总会有那么一点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去容纳这些“意外” 。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这样就能使自己有回旋的机会。09.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出自呻吟语 应务 )直译:与其后悔已做过的事,不如在开始做事时就慎重,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改变做法以求进展,仅仅后悔没有任何作用。新解:后悔,是世人常见的一种感受。
12、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谁没后悔过的。五台山的云居大师归纳了十个后悔:一是逢师不学去后悔;二是遇贤不交别后悔;三是事亲不孝丧后悔;四是对主不忠退后悔;五是见义不为过后悔;六是见危不救陷后悔;七是有财不施失后悔;八是爱国不贞亡后悔;九是因果不信报后悔;十是佛道不修死后悔。除了九、十两条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外,其他几条总结得都很到位,也颇有现实意义。人只要有选择、决定和承诺就有后悔的可能,为了避免后悔时还来的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出这些决定时就要多思多想,把可能出现的结果想明白了,尽量考虑周全了,那么后悔的可能性也就变小了。否则,徒留后悔在心间,又有什么意义呢?10.善用力者,举百钧若一羽;善用众者,操
13、万旅若一人。 (出自呻吟语应务 )直译:善于用力的人,举起重达百钧的物体犹如举起一根羽毛;善于用兵的人,指挥万旅之师如同指挥一个人。新解:困难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你觉得十分困难的事,别人未必这么认为,关键是看具不具备解决困难的能力。每个人都有所专长,所谓“术业有专攻” ,如果你具备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且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那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则是小菜一碟。所以,你要想在某一领域里有所建树,那就尽量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到时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都不会难倒你了,至少不会让你束手策。11.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出自呻吟语 存心 )直译:一个私心的念头收敛约束了,那么各种
14、善行就会同时产生;一个私心的念头放纵恣肆了,那么各种邪恶之心就会乘虚而入。新解:善恶往往就在一念间。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私心是本性,人人都有,而是否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果只为自己着想的念头不断膨胀,将私心放在损人利已的事情上,那么恶行也就产生了;如果将自我的利益放一放,压缩自己的欲望,善念就随之而来了。所以,是善是恶往往就在于能否控制自己的私心了。12.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出自呻吟语存心 )直译:要想理会得了自己的七尺之躯,必先要理会得了自己的方寸心灵;要想理会得了天地六合,必先要理会得了自己这一腔身体。新解:其实,要想知道宇宙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要知道我们自身的规律特性就可以了。而主宰七尺之躯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所以,要想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就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正而后身修”的道理。心正则德正,内心公正无私,就会沿着一条宽阔的大道走下去,就算前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内心一片澄清,也必会开创一个澄清的世界。所以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