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9019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 一 年级第 一 学期课程计划 一、 全册学习 内容 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 10 以内的数 (二)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 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四)识别图形 (五)整理与提高 1.1.1 学习准备: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计数,能进行 2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并能用“”“”或“”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1.1.4 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自然数,了解进位制的形成与发展,知道十进制计数法。 2.1.1 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从合并、添加等情境中引入加法,从拿走、去掉等情境中引入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1.2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

2、加减法口算方法,熟练口算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 对应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1.1 自然数的认识 1.1.1 学习准备 A 1.1.4 十进制计数法 A 2.1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 2.1.1 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A 2.1.2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 B 2.2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2.2.3 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 B 6.4 三角形与常见四边形的认识 6.4.1 三角形的认识 A 6.4.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 A 7.1 长方体、正方体 7.1.1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A 8.1 分类计数 8.1.1 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 B 2.2.

3、3 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知道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计算。 6.4.1 三角形的认识:能 识 别三角形。 6.4.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能 识别 长方形、正方形。 7.1.1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 8.1.1 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能依据统计主题的要求,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计数。 二、 全册教学目标 1经历对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对应、分类、计数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20以内的数;会用符号“ ”和“ =”表示 2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结果,会用“第几个”表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经历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加减法的过程,知道

4、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探索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以及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能口述实际问题的题意,能根据加减法 的含义列式解答用文字叙述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能结合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问题,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所提供的情节,初步学会在含有( )、的算式中填写要求的数。 5经历观察、操作(触、摸、滚、画)等活动,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对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6. 在初步经历分类计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数据

5、。 7明确数学课堂“听”、“说”、“写”、“做”的常规;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自己的算法;培养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三、 班级情况分析 四、教学措施 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 10 以内的数)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 10 以内的数 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 10 以内的数”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 1 页至第19页上的内容。 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 10 以内的数的认识,这是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的开始。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学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有的学生受过学前教育,有的未受

6、过学前教育,学生各自的家庭情况也不同,所以设立学习准备期, 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系统学习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做准备。因此这一章的学习也是小学生的“学习准备”阶段 , 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 三、本单元内容分析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 地位。直观的实物以及

7、直观的画面、实际的操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师们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组织游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 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 10以内的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建立数感。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 包括:说一说 、 分一分、数一数( 10以内数的读 写 )、几个与第几个 、比一比( 10 以内数的 大小 比较 )、 数射线。 四、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 10 以内的数)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习兴趣形成,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适应 小学学习环境。 1.初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学会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学会用“第

8、几个”表10以内的数 说一说 分一分 数一数 几个与第几个 比一比 10以内数的书写 数射线 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与第几个,初步感受对应思想,会用符号书写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在“数射线”上标数、比较大小。 2.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在游戏、情境设计等多种教学活动中,逐步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 4.在坚持以过程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评价中,通过学习预备期的学习,激发对数学的 学习兴趣和情感。 5.明确数学课堂“听”、“说”、“做”、“写”的常规,首先是认真观察和倾听的习惯,其次是先举手、再发

9、言并且声音响亮的习惯,再次是按一定标准有序操作的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 重点: ( 1)初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能正确进行 10 以内各数的读写 。 (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 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的方法 。 ( 3)初步感悟 10 以内数的分拆,知道 2 个 5 是 10。 ( 4) 学会用“第几个”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 5) 正确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2.教学 难点: ( 1) 能说出分类的依据。 ( 2) 初步体会“ 0”的含义。 ( 3) 正确区分几个与第几个。 ( 4)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3.教学 关

10、键: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进行,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六、课时计划安排 本单元安排 12 个教学课时 序号 教材内容 课型 学习要求 课时 学习水平 1 说一说 ( P2) 新授课 通过观察“我们的教室”,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并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的实际运用。 在翻阅数学教材的过程中,与教 材中的“数学伙伴”建立积极的情感,初步体验数学教材的作用。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能够安静地听他人发言,逐步1 A 养成课堂中要发言先举手的学习习惯。 2 分一分 ( P3) 新授课 能听懂教师明确的活动要求,在学具操作的自主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

11、的方法。 能尝试用集合圈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分类的结果和依据。 在圈画练习中基本做到簿面整洁;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表达的自信和书写的兴趣。 1 A 3 数一数( P414) 指着数,听着数 ( P47) 新授课 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 会用小圆片、中文数词、阿拉伯数字等表达物体的个数。 通过多种数数活动,体会学具操作的乐趣;并初步感受同桌合作学习的乐趣。 1 A 4 数一数 连一连 ( P89) 练习课 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巩固数的各种表达形式;建立“数 物”的对应,渗透集合思想。 了解“日”字格的基本结构,和数字“ 1”和“ 2”的书写笔顺和结构要点,经历“书

12、空 描红 书写”数的书写的基本过程,学写数字。 1 A 5 数一数,记一记 ( P10) 新授课 通过搭、分、数、填的学习活动,理解统计表的含义,并能根据统计表的要求,准确表达(填写)计数结果,初步体验统计的思想。 能与同桌合作进行简单的学具操作,开展简单的同伴之间的数学交流。 在初步了解数字书写步骤基础上,感悟书写要点,书写数字 “ 3、 4” 。 1 A 6 “ 5”和“ 10” ( P11-12) 新授课 通过圈、数以及生活经验,建立关于“ 5、 10 ”的量感;知道“ 5”与“ 10”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在观察与交流中,掌握“ 5、 10”的书写要点,能进行书写 。

13、在完成书本练习的活动中,逐步提高作业的书写速度。 1 A 7 “ 0”的认识 ( P13) 新授课 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关于 “ 0” 的含义,并能尝试用语言描述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 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 “ 0、 6” 。 1 A 8 掷双色片 ( P14) 新授课 通过掷双色片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情况,初步感悟“随机现象。” 通过掷 5 个双色片的活动,尝试记录投掷结果,初步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在操作以及互动交流中 ,初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作用,并 能积极参与。 了解数字“ 7、 8、 9”结构,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 7、 8、 9”。 2 A

14、 9 几个与第几个( P15 16) 新授课 借助生活经验、自主观察、同伴交流等感知“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基本读懂例题的主要内容;会用“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用 “第几个”表示某些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1 A 10 比一比( P17 18) 新授课 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例题图的含义。 借助生活场景和操作活动,理解 “ 一一对应 ” 的比1 A 较方法。 会用 “ ” 、 “ ” 和 “ =” 书面表达比较的结果,从中体验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与简洁性。 11 数射线( P19) 新授课 通过观察、演示、交流等活动,了解数射线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能做出简要的表述。

15、 根据数射线上动画或图示,能较为有序、完整地叙述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并提升表达的意愿与自信。 借助数射线,进一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会在数射线上找一个数的相邻数和比较数的大小。 1 A 教案样例 课题 度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 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4. 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能较为准确地估出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

16、教学难点 经历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 学习资源应用: PPT 课件,厘米尺,小棒若干( 1 厘米、 3 厘米、 5 厘米、 10 厘米),新铅笔 、软尺、米尺、卷尺 。 教学 环节 目标 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提问: ( 1)要想比较课桌和这根绳子哪个长,应该怎么比? ( 2) 如果想要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 度量 ” 的知识

17、。 1.能 说清楚 物体长度的定性比较方法; 2.能正确比较出课桌和绳子哪 个长 。 二、认识身体上的尺 ,会用量数表示测量结果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看图说一说:古人是怎样度量物体的长度的? ( 1) 1.能做出一“庹”、一“虎口”的正确姿势; 2.能用量数来表示测量的结果:两( 2) ( 3) 2学着做一做:一 “ 庹 ” 和一 “ 虎口 ” 。 3用量数说一说测量结果。 庹、四个脚底、四个虎口。 三、操作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课桌的长,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 教 师示范:用粉笔度

18、量课桌的长。 2.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可以用来度量课桌的长。 3 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 ( 1) 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 ( 2) 汇报 测量结果 ( 3)观察测量结果并 质疑: 同样长的 课桌,为什么大家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 ( 4) 小结:度量工具不同,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样。 4. 用“虎口”测量课桌的长: ( 1) 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 ( 2)汇报测量结果 ( 3)观察测量结果并 质疑:都是用“虎口”这个工具来量的,为什么量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 4) 小结:测量工具的单位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 往往 也就不一样 。 1.能用量数来表示不同工具度量课桌长度的结果; 2.生能

19、解释 :同样长的课桌, 因为用的度量工具不一样,所以 量出来的结果 往往 不一样; 3.生能 解释 : 同样长的桌子,虽然 都用“虎口”这个工具量 ,但是因为手有大有小,所以 量出 来 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 四、认识厘米尺,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厘米尺。 2操作活动: ( 1) 看一看:观察尺上 1 厘米 的长度 。 ( 2) 找一找:找出长度为 1 厘米的小棒。 ( 3)说一说 :生活中 哪 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 ? 1.生 能举例说出尺上的 1 厘米; 2.生 能找到长度为 1 厘米的小棒

20、 。 五、学习度量方法,理解长度的含义。 3. 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4. 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提高估测长度的水平。 1.操作活动: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在具体的度量中积累 1 厘米的量感。 ( 1)估一估:小棒有多长? ( 2)量一量:用厘米尺尝试度量小棒的长度。 ( 3)说一说:用尺度量长度的要点。 2度量大闯关: (1) ( 2) ( 3) 3小结:物体含有 几 个 1 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操作活动:度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在具体的度量中积累 10 厘米的量感。 ( 1)度量铅笔的长度 估一估:这根铅笔有多长? 量一量:验证估测的结果( 19 厘米)。 ( 2)度量课桌的长度 估一估:课桌大概有多长? 1.生能估出小棒的长度,误差较小; 2.生 能用厘米尺正确 度 量出小棒 的长度 ; 3.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口香糖的长度; 4. 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小旗的高度; 5.生能用 断尺量出铅笔的长度。 6.生能用尺正确度量铅笔及课桌的长度; 7.生能理解:因为每把尺上的 1厘米都是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