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39041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黄冈中学 2015 年 5 月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赍 ( j)发 洗 漱 ( s) 轧 钢( zh) 锱 ( z)铢必较 B 迤 ( y)逦 酒 馔 ( zhun) 屏 息( bng) 轻 鸢 ( yun)剪掠 C熟 稔 ( rn) 戗 ( qing)兽 谥 ( sh)号 磕磕 绊 ( pn)绊 D歇 憩 ( q) 央 浼 ( mi) 懵 ( mng)懂 模 棱 ( lng)两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 分) A简捷 草窠 疾恶如仇

2、 苦心孤诣 B庇祐 蕴藉 忍俊不禁 无计于事 C聒噪 蜷缩 雕梁画栋 心无旁鹜 D更叠 谙熟 英雄辈出 不假思索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如果没有莫言,依然有高密的红高粱,但会有几个人知道?高密 _莫言及其作品的商业价值,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干部下基层,装样子、摆架子、搞忽悠,群众肯定要换频道。天地间是一幅 画,动人的特写源于最真诚的 _,绚丽的画卷落毫于最 _的手笔。这个道理,基层干部都要懂。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患难与共, _,对这块热土具有深厚的感情。 A挖掘 描述 真实 休戚相关 B挖掘 渲染 真切 休戚相关 C开采

3、描述 真切 息息相关 D开采 渲染 真实 息息相关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宛如生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了一 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B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加强和建立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可持续的发展。 C全家老小参与腐败 父子上阵、夫妻串通、兄弟勾结,接连发生的“家族式腐败”说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

4、D康师傅食用油的安全问题告诉我们,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一 两次专项整治行动就能奏效的,还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在物质条件极端贫乏时,不仅要泰然处之,还应把通过不仁义手段获取的富贵视作是天上的浮云而不取。 B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以“人”为中心去看待和赞美自然,给人以崇高的评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C在小说

5、的情节运 行中,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有一种细小的摇摆,往往出现在对话里,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对话就采用了摇摆。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就在对话的摇摆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D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两位重要的女性月下联诗,得到“寒鸦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这两句诗的作者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马振声 焦自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 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

6、洗,并在发展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明晰其特质,并对它的时代面貌有清醒的把握。 中国画从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要源流的传统文化中蒙泽深厚。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更注重发挥书画艺术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在整个书画发展史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中人物画表现最为突出。在这种观念下,书画被看成 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是神圣而重要的。 一直以来,写意精神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它更多地源于道家思想。既然艺术不应停留于模仿自然的外在形象,而需深入揭示

7、自然的内在本质,那么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正是不求形似,注重神韵。写意精神也便把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澄怀观道”“返璞归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佛家思想,则将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影响体现在实践和思想两方面。一方面,宗教画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众多的僧侣也参与到绘画创作中;另一方面,佛家将心性的修习与对世界的 观照通过宗教意识连接了起来,这使中国画的精神更加深闳,境界更加阔大。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现实的简单表现,而是着力达到空灵的境界,体现物我一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儒、道、释汇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画“是其所是”的文化本质特征。中国画理应以之为根

8、基,从传统资源的丰厚土壤中汲取营养,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国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 要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还应当遵循中国画的艺术规律。 中国画自身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对一些重要的艺术因素和关系有着深刻独到 的认识和理解,成为了其承变进程中始终不易的特有基因。这特有的基因就是贯穿其中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 主客观关系是中国画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国画的美学体系包含着传写性(写实性)与倾泻性(写意性)。传写性偏于客观、写实,倾泻性则偏于主观、写意,二者之间和谐互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同样是中国画的本质

9、要素。传统山水时空是画家用笔墨组合的、主观化的时空。但笔墨的提炼和主观化的表达,发展到一定程度,易形成某种模式。这种时空的虚拟性和模式 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从现实时空中吸纳、丰富艺术形象的通途。中国画在向现代的转型中显然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从此观念出发,中国画的笔墨所具有的文化根源断然不能忽视,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借古开今,不仅有着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 审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它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变者,有不变者。不变者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变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所拥

10、有的时代精神和新的认识。立足文心,以及核心问 题上的独特见识,无疑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文化要素。 (选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5 日第 12 版,有删改) 6、关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文化传统主要的源头活水,对中国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B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自始至终重视“教化功能”,从而使中国画地位神圣而重要。 C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的写意精神,来源于道家思想,它表现了中国人的 审美理想。 D众多僧侣参与到绘画

11、创作中是佛家思想对中国画产生实践影响的直接体现,这也使得中国画意境更加深闳、阔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求变,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已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 B厘清中国画的基本理论,明晰其特质,并清醒把握其时代风貌,是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的应有态度。 C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不注重对自然现实的表现,而是力求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体现物我如一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D新时期,中国画 要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12、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澄怀观道”“返璞归真”体现了“不求形似,注重神韵”的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 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主客观关系的高度概括,只有主观与客观、写意与写实和谐共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C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方能解决这一问题。 D立足文心,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 发展规律及核心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程)颢举进士,调鄠、上元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

13、,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频求对,欲常常见卿。” 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后进说甚多, 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

14、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 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 正使 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 浸 衰,尤非朝廷之福。”遂乞去言职,改签书镇宁军判官。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 盍 尽遣厢卒见付。”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 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

15、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 然有求道之志。 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 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 9、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正使 徼幸有小成 正使:纵使;即使。 B尚德之风 浸 衰 浸:渐渐,逐渐。 C 盍 尽遣厢卒见付 盍:为什么。 D 泛滥

16、于诸家 泛 滥:博览而沉浸其中。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程颢的“和粹之气”的一组是( )( 3 分) 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 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选取了瘗钱之辨、神宗咨访、中堂议事、曹村埽决等事件,充 分表现了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的形象特点。 B程颢回答神宗的提问不知时间的长短,却深得神宗的赞赏;中堂议事不说则已,一说则让王安石愧疚折服。 C程颢

17、认为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压制公众舆论。 D程颢放弃了科举考试,广泛研究各家学说,但最后还是从儒家的六经中悟通了大道,成为一代硕师名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 1)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 3 分) _ ( 2)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 3 分) _ ( 3)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3 分) _ 13、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 3 分) 其弟颐序之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

18、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 无 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 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 ,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 8 分)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19、 注: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外放杭州时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诗,题写在画上。 (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本诗来推想白居易寄赠给张籍的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画中的景象有何特点?( 4 分) _ ( 2)此诗的感情既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试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 分) 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 5 分) ( 1)子曰:“见贤思齐焉, _。”( 十则) (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_(范仲淹 岳阳楼记) ( 3)散入珠帘湿罗幕, 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4) _

20、,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 5)谢公宿处今尚在, 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6)酾酒临江, 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 7) _,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8)楚天千里清秋, _。(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 20分,共 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6 19 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

21、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 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

22、,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 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 呀。清清

23、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 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

24、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