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929475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合肥学院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 展 报 告合 肥 学 院二 零 一 三 年 三 月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材料之七目 录一、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一)基础设施建设(二)专业建设(三)课程建设(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五)师资队伍建设二、附件:1、教育厅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经费分年度拨付表2、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配套经费一览表1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高【2010】79 号文件通知,按照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经验,我校走出

2、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坚持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紧紧围绕科教兴皖、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我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全省应用型高校作出示范,也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体系探索一条新路。现汇报如下:(一)基础设施建设2012 年,随着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的顺利完工和投入使用,我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新跨越。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其它校舍面积,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全部达到国家评估标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科

3、学有效,较好地满足了我校教学需求。一、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努力完成新校区建设各项任务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于 2005 年 12 月 26 日经合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占地面积 797.14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351900 平方米。自 2007 年 5 月正式开工建设,至 2012 年 9月已建成投入使用校舍面积 349153 平方米,学校真正实现了一校区办公。学校新建成投入使用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教学实验、科研用房,总建筑面积 129923 平方米;2、图书馆,建筑面积 41479 平方米;3、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 11786 平方米;4、学术交流中心,建筑

4、面积 12168 平方米;5、体育场馆及附2属用房,建筑面积 19368 平方米;6、学生食堂及附属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18949 平方米;7、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 114052 平方米;8、其他附属用房 1428 平方米。上述二期工程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后,我校建筑面积达 487017 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 282994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37567 平方米,学生宿舍 119970 平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学校 15000 名学生规模的办学要求。体育场馆建设方面,高标准综合球类馆于 2010 年 5 月 12 日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并成功用于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比赛场所。同年,含有 8 条塑胶跑道

5、,人造草皮足球场,看台固定座位近 4000 个的室外标准运动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二、多管齐下,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实验室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近年来,在保证新校区建设投资的同时,我校通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校企合作共建等途径,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断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08 年以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幅均超过 30。截止 2012 年12 月,我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1766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 7800 元,超过了国家生均 5000 元的评估标准,为我校实践教学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

6、了有力保障。针对部分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以及新办专业硬件条件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学校在经费投入上,进行了适度的倾斜。三年来,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新建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建筑模型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软件工程实训中心、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等,有力保障了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建立有效的文献资源及网络保障体系我校现有总建筑面积 4.1 万平方米,总阅览席位 2700 多个的图3书馆。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年均投入经费 250 万元,图书馆各类型文献资源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图书馆馆藏总量

7、158 万册,其中纸质图书 95 万册,电子图书 63 万多种;同时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外文数据库23 个,基本建成了涵盖全校各学科专业的、能够满足我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需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此外,学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目前,图书馆拥有服务器 15 台、磁盘阵列 5 台,网络存储容量达 65TB;还拥有工作用机25 台、公共检索机 20 台,做到校园网 100M 到桌面,各阅览室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读者可以十分方便的通过自己的便携终端访问校

8、内外数字资源。(二)专业建设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进行调研,了解产业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及时实施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开设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以及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既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动态性,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现有 49 个本科专业(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 ,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

9、教育学、艺术学等 7 个一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本科专业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4标的实现。一、明确专业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合肥学院2006-2010 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合理,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系统推进”为基本原则,按照“适度扩大,分步实施,狠抓内涵”的发展思路,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坚持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适度扩大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学院完成了部分专业结构改造,并科学制定了合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0、,专业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依据“一个体系、两项改革、三大建设,四项任务”的总体目标,遵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狠抓质量”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适度增设一些新专业,以形成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学院及时调整了办学规模和层次,实施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一是顺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传统专业改造,突出应用型特色。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土木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

11、化专业等专业,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验室改造等方面入手,进行彻底改造;二是应地方政府、驻外企业的要求以及国外合作院校的意愿开设专业,进行深度合作,体现办学定位的国际化。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物流管理、德语、朝鲜语等专业。三是根据学院地方性办学定位,同合肥特大城市建设互动增设交通工程专业,新办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为合肥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库。同时新办软件工程、能源化学与工程专业也是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服务。通过专业5布局的调整,改善了学院的专业结构,促进了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了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了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三、

12、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对学院整个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力量薄弱,特色专业建设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大传统专业内涵建设,彰显这些专业的优势,使之成为特色专业,如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国际化合作这一平台,实现跨越发展,形成特色专业;又如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依托地方政府和其他高校的支持,借力发展成特色专业,并且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发展为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5 个,省级特色专业 7 个。在建设国

13、家级特色专业的同时,以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标准来培育和建设院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特别注意特色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院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规划设置新专业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原则,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规划设置新专业,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2008 年以来,新办本科专业共 6个,分别为建筑学、动画、交通工程、会展艺术与技术、软件工程、能源化学与工程。为保证新建专业的质量,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严格新专业申报程序。新专业申报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科学论证,申报过程中,必须经过系教学委员会审议,最后,学院再聘请校

14、内外专家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院发展定位、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新专业不予审批申报。二是重视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师6资队伍,及时补充、调整、培训教师,确保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目前,新办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教师水平较好,保障了新专业所需要的师资力量。 三是加大新专业实验室投入与建设力度。在经费预算上,向新专业倾斜,加大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硬件投入,开设新专业专项建设经费,保证了新办专业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也使新办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四是控制招生规模。为保证质量,严格控制新专业招生规模,所有新专业招生有个

15、过渡期,再根据专业的师资、软硬件情况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五、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在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开展应用型专业硕士教育,在长期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对本科阶段的教育模式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其应用型专业硕士发展也十分关注。2011 年 10 月,合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1 年是合肥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学校承前启后、再创辉煌的新起点。2012 年,我校共招收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6 名。针对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定

16、了工作计划,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的路径,积极开展与德国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使学术氛围更为活跃。一年来,先后有多名教师到德国高校与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同时,积极邀请德国高校与企业知名专家教授来7学校讲学和指导工作。我校已和德国 13 所应用科学大学结为友好学校,并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我院多批次派出教师赴下萨克森州进修、学习,他们对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切身体会和较深入的了解。德国也有教授多次、长期来合肥学院工作

17、或讲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我校每年还有近 30 名学生前往各合作学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我院还与具有代表性的德国传统综合性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罗斯托克大学签署协议,已选送优秀本科毕业生前往攻读环境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我院也接受并指导德国学生在环境工程与技术专业做硕士阶段的研究项目,由我院教授担任共同指导导师。通过对德国应用型专业硕士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为我校开展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与我院合作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均有意愿,与我院合作开展硕士教育,为此,我们也打算在积累了一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能够

18、继续开展应用型硕士教育,借鉴德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开展专业硕士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三)课程建设学院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思路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强化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类课程建设,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一、以应用型课程观为指导,明晰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深化教学改革、8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培养具有本科教育水平的高素质应用

19、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原则是“理论+实践”,课程建设要依托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发挥教学与实践互补的长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通过“理论 + 实践”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于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关键技术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高深性和系统性,而是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实行课程模块化,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课程模块,设计课程项目,编制项目的训练内容。应用型课程观表现为:一是主体性。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中心和权威,而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配角,成

20、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通过课上的教学和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二是实践性,强调在实践中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达到掌握能力的目的,理论知识不再是评判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三是课程的多样性,认为学生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课程,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的课程均为课程应有之义。 学院和各系部以应用型课程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明晰课程建设思路,按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为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了学校、系、教研室、课程(模块)负责人课程建设四级负责制。各系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我校课程建设由分管教学的院长负总责,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