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94064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传媒时代的媒体沟通,长江日报社 潘堂林,一、互联网把人类历史拖入新传媒时代,人类历史正在经历文化传承与信息交流方式的大革命。 印刷技术革命,使书籍等图文资料实现大规模生产,大众识字能力随之提升,阅读从小众走向社会公众。诵读被默读取代。 伴随计算机网络被大众普遍使用,互联网成为人类最重要、最便捷、功能最齐全的获取信息、同外界交流的工具。多维传播网络网络已经引发轰轰烈烈的传媒革命。整个传媒界从观念到形态从运作方式和运行规则,从市场格局到发展潮流,都在发生历史性激变。互联网所呈现的几大特点信息资源海量化、渠道多元化、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扁平化、传播成本低廉化,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平等双向,适应当

2、今时代社会大众重视信息、崇尚高效、追求自由的心理追求,成为人类社会最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承载和传播工具。它所构成的网络生态,全面地颠覆性地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业态、文化传承方式,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 近几年发生的很多热点事件,如 “巴东邓玉娇案”、“躲猫猫”、“开胸验肺”、“天价烟局长”、“香艳日记局长”、“省长拿走记者录音笔”、省委大院厅长夫人“误会门”等等均是由互联网舆论演化而成的全民性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新传媒时代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变化?,1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角色及功能在人们的不经意之中被革命了。报纸过去曾是政治学习读物,是传达上级精神的载体,读报曾是政治学习一项重要内

3、容。今天,媒体是公众知晓生存环境信息的平台,宣传功能淡化了,信息传播功能增强了。娱乐功能被大大提升了。,2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也被革命了。过去是可控的,再大的事,叫捂就捂,让发才发,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可以让他十年不闻,等后人去揭秘。有了互联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藏得住了,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就捂不住、压不死了。中国近代100多年以来“高度受控传播”的媒体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3信息消费者同时成了信息生产者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记者,人人手持麦克风。有人把今天称为“全民皆记者的时代”。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公民新闻 发起于韩国而流行于美欧的“公民新闻 运动”。上世纪

4、最后一个十年以来,传媒界有两股潮流对美国新闻业影响最深、冲击最大:一是互联网风靡全球;二是发起于韩国而流行于美欧的“公民新闻”运动(citizen journalism movement)。 美国脸谱网(Facebook)2004年2月,哈佛大学的二年级学生Mark Zuckerberg等人创办。靠公民记者、公民新闻打下惊人的传媒天下。美国的电视台已以专题新闻、娱乐节目唱主角了,日常动态新闻交给了视频网络或者叫网络电视台。普通人拿着手机可拍车祸、火灾等等,比记者赶过去拍的东西生动多了。,4许多事物的边界在被网络消解。互联网普遍使用首先消解了新闻传播内容边界,网络传播的内容空间被一步无限拓展了,

5、昨天不能上报的东西今天大规模地上报纸电视了;二是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视频,手机可以拍摄,报纸可以用,电视可以用,广播可以播,网上可发布;报纸可以叫你不发,但网上你无法叫人不发)三是消解了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边界(一个国家发生的事另一个国家、整个世界有可能同时知道);四是消解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的身份边界(什么人都可以平等对话);五是消解了产业之间的边界(网上消费网上购物是文化产业还是商业?是传媒事业还是经营类经济类行业?都是都不是)。,5手机正在成为人类具有魔力的传媒终端。新闻越来越“现在时”。手机可在几分钟内向世界传播。新闻越来越成为“现在时”。“昨夜今晨”曾是报纸最理想的最具时效

6、的新闻。手机可以让新闻在几分钟内向世界传播。2010年1月12日下午,当海地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一位名叫Carel Pedre的海地年轻电台工作者通过手机在twitter上发出15张珍贵的现场照片,这些照片很快在facebook上传开。英国网站天空新闻(SkyNews)通过谷歌邮箱的即时对话框以及即时通讯网站S,与那位年轻的公民作者取得联系,海地人的呼救信号随即传向全世界。 6传媒声誉形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受人关注。当今世界,一个机构、一名个人,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是社会声誉形象。因为媒体的背后是公众。它可以使你一夜成名,也可使你转眼倒塌、一败涂地。众人说好的社会声誉形象依赖媒体营造。公众对你印象差

7、,不信你的服务,不用你的产品,你就完蛋了。,7媒体社会形象大不如以往,记者的社会角色不如以往神圣和光鲜。防火防盗防小报。“新闻公害”成为一门学问。“狗仔队”被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你是选择接近媒体还是躲避媒体,当然是你的自由,但媒体一旦选择接近你,你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决定你的形象和影响。,二、为官从政要有“新闻眼”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人都要懂点儿新闻,这是新传媒时代对人生存技能提出的新要求。 新闻素养是人的一种高级才能或素质,不应是记者的专利。一位政治家、一名官员,他的新闻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政治成败。现代社会中,新闻素养已经成为政府官员成功进行社会管理的必备条件。西方政治家的新闻素养是与生

8、俱来的。不懂新闻的人能够竞选成功么?任何人要赢得公众和选民的信任,首先要赢得媒体。只有记得媒体才能赢得公众。中国的官员可能暂时例外:不需要公众的赞同,甚至不大会在公众场合讲话,可以做很大很的官。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中国官员的新闻素养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官员迟早要补上这一课。,新闻素养是人的一种高级才能或素质,不应是记者的专利。 一位政治家、一名官员,他的新闻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政治成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人都要懂点儿新闻,这是新传媒时代对人生存技能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中,新闻素养已经成为政府官员成功进行社会管理的必备条件。 媒体是干什么的?它是传播新闻的。它所求的是

9、有影响力的新闻;所求的是它使用媒体工具,有传播的新闻是独家的,被尽可能多的人喜欢。 媒体是工具。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怎样有效、高效运用媒体工具?个使用技术水平问题。不同的使用技能,工具的效能大不一样。,大家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单位经常有正面的、阳光的新闻出现在报纸电视网络上。这一愿望是良好的。但要真做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人说,靠人脉关系,靠感情纽带,有的甚至靠润滑剂。管不管用呢,在当今中国的社会氛围中,人情有时也能管点用。记者多来跑跑,遇特殊情况事先沟通一下,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但真正的善用媒体,仅靠吃喝感情是肤浅的、是无技术含量的。靠一个记者是有限的,那么多媒体,人头还是流动的、经常会有

10、岗位变动的,常常会有靠不住、用不上的感觉。,新闻发现力 新闻价值判读能力和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力不是说策划新闻,而是对新闻事实作出新闻价值的判断之后,通过有效的途径或者形式,把这一新闻做大、做强、做的有影响力。 很多会议、很多领导的讲话,都蕴含着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关键看你能否发现,是否具备新闻眼力。如果没有新闻眼力,再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一文不值。 如何培养和提升新闻发现力? 三敏敏锐、敏捷、敏慧; 三力即公众兴趣审视力、古今中外联想力、关键词句提炼力。,正面新闻,靠社会各界各单位各系统有一些具有“新闻眼”的人为媒体供“料”。 新闻素养也好,新闻发现力也罢,做好两件事:一是用“公众兴趣”

11、梳理自已的决策和作为,使自己的言行具备新闻要素; 二是寻找自己业务工作中的故事。,先说说用“公众兴趣”梳理自身的决策作为你想自己的作为有新闻,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新闻并不神秘。有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你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往餐桌上一坐,今天一天看到听到经历的最想告诉家人事,往往是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你最喜欢从媒体上看什么东西?人们读报看电视,除了娱乐打发无聊的时间之外,主要是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每个人在自己的头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不断搜集信息来调整、补充、修正这张“社会地图”。媒体的功能就是提供新事实、新问题、新变化、新征兆,反映人们生存环境发生的变

12、化。,传媒最关注的无外乎这么几点:,1、不是常态的司空见惯的事新(第一的,首次出现的,过去没见过的);2、是有点反常的事变(有变化,跟过去、跟人家不同的有特点的事,没有变动没有新闻);3、事关人们生活、生存、安危、财富有用有益(有广泛的接近性、大家感兴趣)4、能唤起人关心、惊叹(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啦!”的东西。,公众同兴趣是一件事有没传播价值、值不值得向公众传播的取舍依据。一件事,只有在自己单位、自己的系统的人中有普遍兴趣,在别的单位、别的系统同样能吸引人关注,这就具有公众共同兴趣。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有没有新闻,新闻价值有多大,反映你的学识水平和综合行政能力。遇事想一想:我做的这

13、件事社会公众会对哪一点感兴趣?这对我们为官行政创业经营都是大有益处的。新闻的发生是第一位的,新闻的报道是第二位的。你做的事有新闻价值,这是得心应手运用媒体的关键。,把工作故事化地向媒体推荐是党的宣传机构、新闻发言人的核心工作。,工作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利用事实抓住记者和媒体的注意力。 有故事才能有效传播。抓故事”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工作。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凡事都有事由事端、事变、事末。管理工作中所抓的“故事”,是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发掘的、能张扬本单位优长的、算得上新闻的有头有尾的大事、事件。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都有著名的企业发展故事。一个品牌立世,一个企业长大,没有新闻故事相伴

14、生是不可想象的。,三、用三T原则化解新闻危机,“上联播,下焦点”省市领导对宣传部的要求。“上联播”就是向媒体供正面新闻线索,“下焦点”就是把负面的新闻拿下来。实际工作中,上容易,下难,多数情况只能尽量追求把负面报道影响降到最小,力争坏消息的好影响。这就是化解新闻危机。无论什么单位,都可能遭遇新闻危机,不管你同新闻单位的关系有多深、人缘有多好。媒体监督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谁都不希望本地本单位出现问题,但是问题总会找上门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里,在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里,媒体监督是常来拜访的“不速之客”。你不找它,它要找你。,怎样面对新闻监督?,有五种常见不太艺术、不大能解决问题的

15、方法:找领导托人拆稿过去管用,现在拆下来一家,别处还是发出来了,下了白下。不敢面对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入沙中不出来面对,躲躲藏藏,有时候本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结果你越回避、越隐藏,公众觉的你有更多的秘密,就越激发的人家的好奇心、窥私欲,就更加引人挖空心思地去获得信息。否认找稿件中个别不准确处指责,失实。攻击写稿人与记者言语交恶而使问题恶化,使事情复杂化。找托词事出有因啦,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新闻危机常见的有四类:,一是“见光死”类媒体监督。媒体监督的事情铁板钉钉,记者捉了个准。对被批评单位和当事者以巨大压力,形成危机事件。二是“曝光过度”类新闻批评。媒体报道有片面性,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有的甚至

16、是误伤。同样也是一场“危机”。三是正面报道负效应。好心办坏事引出新闻危机的正面经常出现。四是热点事件中祸从口出。新闻危机许多是祸从口出。(省委大院打人“误会门”比较典型),化解新闻危机最关键在于把新闻危机化解在未然态。 媒体危机贵在防范,需要建立新闻安全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第一位的工作是要建立新闻信息网络。凡遇记者采访,凡接受了采访,必须一律第一时间报告,以便各层次、各相关环节适时把握情况,第一时间弄明真相。,化解媒体监督危机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主动权。 媒体监督的事情一旦发生,不惊慌失措,不乱方寸。谨防祸从口出。 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处置。 把握解决问题主动权,果断处置和化解。 网络是化解负面

17、报道的重要防线,一定要建设好利用好。(区政府公众网的运用)。,化解媒体监督危机的重要环节是理性面对记者,理性对待曝光与失实报道。 艺术与媒体、记者沟通。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与媒体、记者沟通,彼此支持,相互配合,把紧张关系改变为良性互动关系。不管媒体来头大小,再小的媒体也不要小看,对所有媒体一个态度,对所有记者坦诚相待。广结善缘,切不可厚此薄彼。得罪小媒体记者也会经常出事。尽量不与媒体记者交恶。,化解新闻危机有个“三T原则”:,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一书提出:Tell it fast (尽快地提供情况):第一时间对媒体作出回应,以最快的速度让应急专员到位工作,以最快的

18、速度让应该知道的上级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以最快迅速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取得联系,征得他们的同情和理解,并予以协助封堵继发的伴生的有害信息。动作迟缓是媒体监督中经常碰到的。反应速度慢了就会丧失舆论主导权。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不快速公布真相,往往会在流言、误解与真相的赛跑中落后。信息不畅有时会被媒体、记者把问题越说越悬,迟到的解释有时苍白无力,有时甚至是越描越黑。,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缺位是我们常见的情况。要考虑最坏的可能。要把对事情的掌控权握在自己手上。这就要:态度亮明。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和重视,而不是漠视、回避,可借此塑造“高效”和“负责任”的形象;有

19、统一的解释口径、一个声音;引入“意见领袖”的力量,让“意见领袖”说话。不要在该说的时候“失语”。媒体侵犯了你的权利不能闭着嘴。尽可能请公正、权威机构及有影响的领导出来说明事实,提供证明,可以更有力量地消解公众误会,化解公众情绪,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是远高于个人的。,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监督的事经查是你的事,光想灭火是不够的。回避问题的灭火有可能把小事闹大、把大事拖炸。对管理者来说,越是躲闪越容易引火烧身,只说一半有时会导致社会舆论更加猛烈的批评。出了问题,解决问题是根本。当然,涉及法规、政策,尤其是事故类新闻危机涉及事故原因没有查明前,应谨慎说明,不盲目下结论。不要等整改完了一次说,人家已形成你改得不及时了,你再报道改,过时了。正确做法是整改一项报道一项。提供情况不说空话,不说不可靠的话。 变被动为主动的案例 西安市政府应网民评选“西安发展十大教训”经典案例。 (2004年12月18日开评,2005年1月1日揭晓) 华商网新西安论坛版主秦透社个人发起。市长孙清云第一时间肯定。 网上对西安市的汹涌批评“兵不血刃地化解于无形之中。市长亲民形象为之一振。 市长召开专题会讨论。网上对话,各部门有办结回复。事件后来进入中考政治试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