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甘肃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精神,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版)的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深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其基本理念是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
2、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素养。教学应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生活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多元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2 -义务教育阶段品德课程分为:品德与生活(12 年级)、品德与社会(36 年级)和思想品德(79 年级)三个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门课程相互衔接,构成了新时期义务教育品德课程的新体系。此阶段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
3、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学生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第二部分 实施建议一、明确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的目标及内容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
4、定,要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系统把握课程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 3 -变化,才能有效实施教育教学。(一)明确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 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句话从两个方面 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二是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二)理解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 ”的“面”是学生逐步
5、 扩大的生活 领域, “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教学要求逐步提高,教学内容螺旋上升。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在内容标准的呈现上,表现为六个学习主题的确定,即“我的健康成长 ”、“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 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系统理解这六个学习主题的设计意图。- 4 -1.教师应努力研究课程设计理念,把它转化为学生生活所需要的、或者间接可以接触的社会生活实际。
6、这六个学习主题是从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域来设定的,即设计思路中所说的面上的要求。支撑这些面的点:如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贯穿于各个学习主题始终,是学习主题的真正内涵。它表明,任意一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活动,必须尽可能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这一环节,对教师实施本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关系到教师教学是“ 文本” 教学,也是 “生活的、活动的”教学。2.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全部课程的设计意图。尽管课程内容标准对六个学习主题的划分是十分明晰的,但学习主题不是学习的阶段性划分,仅仅只是领域划分。学习主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我的健康成长” 这个学习主题,个人的成长既离不开家
7、庭、学校,又离不开家乡、祖国乃至世界,其他学习主题也是这样。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认识、把握全部课程的设计意图,在立足某一个学习主题的同时,联系其他主题中相关联的内容和要求,做出阶梯性、层次性的梳理,突显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所涉猎的不是学科系统知识的讲解,而是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和社会性发展的实现。如心理学知识、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等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把握这- 5 -类课程内容,教师一方面要科学、准确理解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炼蕴涵在这些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和社会性发展要素,有
8、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的活动。(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总目标的定位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课程永恒的、反复的主题。分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 ”和“知识 ”。与其他学科的课 程标准相比,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主要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放在首位,强调的是德育的功能。教师要明确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贯穿于前两
9、个目标之中,要求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相比,增加了价值观教育内容,行为习惯、过程与方法等融于其他各个维度目标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点: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实施教学的依据,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总体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时,教师- 6 -首先要深入研究课标,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充分挖掘教学主题中蕴含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元素,分析相关课程内容标准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
10、求制订本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2.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尤其是 36 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规律,科学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3.家校协调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处理好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些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达成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师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4.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紧密切合社会实际,能够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开
11、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力求把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社会发展变化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一)教学建议学校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全面- 7 -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水平。1.系统全面地设计学年教学活动计划。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实情,按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等制订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要考虑课时安排、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均衡性,要注重教学活动主题的灵活性,关注各主题单元之间、单元活动之间、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制订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处理好选择地方特
12、色教育内容与课程教育目标的关系;(2)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3)考虑学生活动的过程性需要;(4)注重探究活动的生成性;(5)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2.有效组织和开展活动。(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前活动准备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多种方式,如实物准备、调查问卷、课件准备、资料准备等,了解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要确保教育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2)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 8 -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应考虑到活动的连续性和发展性。除
13、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以外,教师可根据地方特色充实教学内容,确定活动的主题,使主题具有灵活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题材;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主题活动方案是教师实施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3)课堂教学突出“活 动性” ,实现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呈现的形式应以学生直接参与主题
14、活动、游戏、合作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策划和指导学生如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提升道德情感。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脚动脑,来获取知情意行的提升和改变。组织教学活动要做到“四要” :一要精 炼,每项活动开展确保有充分的时间;二要灵活,依据内容选择组织形式,如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成果展示、采访调查、游戏互动、参观访问、体验感悟等;三要实用,确保每项活动有效果,特别应注意每项活动后的提升指导;四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找到- 9 -属于自己的任务,人人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亲历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
15、学科的有效教学活动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有效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要组织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经历实践、操作、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品德课特点,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6、,将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组展示、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情感体验,把抽象的道德观转化为道德行为。(4)利用好课后延伸活动。品德与社会是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 10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3注重教学反思,
17、提升专业水平。(1)教师在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教学阶段、一个学期结束后,都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把学生“学会学习” 与教 师“ 学会教学”统一起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写出反思笔记和改进意见,以完善教学工作。(2)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网络研讨,定期与本校或片区内的学校教师进行相互听课,开展交流和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3)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教后必反思的习惯和敢于自我揭示问题的态度,克服教后不反思的现象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二)活动建议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式教学。”这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