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函数部分知识要点梳理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2.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或 。1(nad为 常 数 ) 11(2)nnaa(2)等差数列的通项: 或 。1()n)m(3)等差数列的前 和: , 。2nS1(2Sd(4)等差中项:若 成等差数列,则 A 叫做 与 的等差中项,且 。,aAbab2abA提醒:(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和公式中,涉及到 5 个元素: 、 、 、 及 ,其中 、n1dnnS1a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 5 个元素中的
2、任意 3 个,便可求出其余 2 个,即知 3 求 2。d(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 )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2aadd,(公差为 2 )33d3.等差数列的性质:(1)当公差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关于 的一次011()nadnan函数,且斜率为公差 ;前 和 是关于 的d2()dS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 0.(2)若公差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 ,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 ,0d0则为常数列。(3)当 时,则 ,特别地,当 时,则有 .mnpqqpnmaa2mnp2mnpa(4)若 、 是等差数列,则 、 ( 、 是非零常数)、abk
3、nbk、 ,也成等差数列,而 成等比数列;*(,)pnqN232,nnSSna若 是等比数列,且 ,则 是等差数列.0algna(5)在等差数列 中,当项数为偶数 时, ;项数为奇数 时,n nd偶 奇 21n, (这里 即 ) ; 。S奇 偶 中 21()S中 中 :():奇 偶Sk(6)若等差数列 、 的前 和分别为 、 ,则 .nabnnAB12nAba- 2 -(7)“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n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n法一:由不等式组 确定出前多少项为非负(或非正) ;0011nna或法二:因等差数列前 项是关于
4、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 。上述两种方法是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函数思想) ,*N由此你能求一般数列中的最大或最小项吗?(8)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 .nmab4.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其中 或 。1(naq为 常 数 ) 0,nq1na(2)(2)等比数列的通项: 或 。1nnm(3)等比数列的前 和:当 时, ;当 时, 。q1nSaq1()nnaqS1na特别提醒:等比
5、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 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 是n q否为 1,再由 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 是否为 1 时,要对 分 和q 两种情形讨论求解。(4)等比中项:若 成等比数列,那么 A 叫做 与 的等比中项。,aAbab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 。ab提醒:(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和公式中,涉及到 5 个元素: 、 、 、 及 ,其n1qnnS中 、 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 5 个元素中的任意 3 个,便可求出其余 2 个,即知 3 求aq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
6、,可设为, (公比为 ) ;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 ,因2,aqq 33,aq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 。2q5.等比数列的性质:(1)当 时,则有 ,特别地,当 时,则有 . mnpqmnpqaAmnp2mnpaA(2) 若 是等比数列,则 、 、 成等比数列;若 成等比数a|*(,)Nkab、- 3 -列,则 、 成等比数列; 若 是等比数列,且公比 ,则数列nabnna1q,也是等比数列。当 ,且 为偶数时,数列 232,SS1qn232,nnnSS,是常数数列 0,它不是等比数列. (3)若 ,则 为递增数列;若 , 则 为递减数列;若 1,aqna1
7、0ana10,aq,则 为递减数列;若 , 则 为递增数列;若 ,则 为摆动数列;若n10,qn0qn,则 为常数列.(4) 当 时, ,这里 ,但 ,这是等比数列1qbaqaSnnn 1a,ab前 项和公式的一个特征,据此很容易根据 ,判断数列 是否为等比数列。n nSn(5) .mnmnmSqS(6) 在等比数列 中,当项数为偶数 时, ;项数为奇数 时, .a2q偶 奇 211Saq奇 偶(7)如果数列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 仅是此n nan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6.数列的通项的求法:公式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通项
8、公式。已知 (即 )求 ,用作差法: 。nS12()naf na1,()2nnSa已知 求 ,用作商法: 。12()nfA na(),)nf若 求 用累加法: 。1()nafn 1221()()nnnaaa (2)n已知 求 ,用累乘法: 。na 112n )已知递推关系求 ,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 。 特别地, (1)形如 、n 1nakb(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1nakb,k。(2)形如 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倒数法求通项。1nakb- 4 -注意:(1)用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注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吗?( ,当1nnSa 2n时,
9、) ;(2)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 与 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n1 naS,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 或 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nSa n7.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 1 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常用公式: ,1123()2n, .22()216nn 333()2n(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3)倒序相加法: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
10、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n(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n(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 ;1()1nn1()()kk , ;2(kk 211()()kk ; ;11()2()(2)nnn()!()!n .2 11(6)通项转换法: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8. “分期付款” 、 “森林木材”型应用问题(1)这类应用题一般可转化为等差数列
11、或等比数列问题.但在求解过程中,务必“卡手指” ,细心计算“年限”.对于“森林木材”既增长又砍伐的问题,则常选用“统一法”统一到“最后”解决.(2)利率问题:单利问题:如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若每期存入本金 元,每期p利率为 ,则 期后本利和为: (等差数rn(1)(2)(1)nSprrpnr (1)2nr列问题) ;复利问题:按揭贷款的分期等额还款(复利)模型:若贷款(向银行借款) 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分 期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 (按复利) ,那么每期等额还款 元应满足:rx(等比数列问题).12(1)()()(1)nnnpxrr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