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筹资决策案例分析【摘 要】财务决策中企业经常面临筹资困境,负债筹资的成本较低但是筹资风险很高,所有者权益筹资财务风险低但是筹资成本很高,如何权衡这两种筹资方式,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财务人员需要精心规划的事情。本文试图通过案例的形式,从大方向上对筹资决策进行规划,希望能对财务人员有所启发。【关键词】筹资决策;案例分析一、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于生产扩张、投机需要、临时周转等需要筹集资金,筹资方式大范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负债筹资和所有者权益筹资。负债筹资即通过向债权人借款筹集所需资金。负债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由于需要定期还本付息,因此一旦企业资金紧张,利润下滑,
2、不能或没有按约定偿还负债,则可能面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的财务风险。所有者权益筹资,即通过企业所有者新增投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所有者权益筹资中,所有者在还本付息后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要求权,由于其分配在债权人之后,所有者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因此所有者权益筹资企业风险较小,但是所有者要求的回报也很高,而且很容易稀释企业股权、分散企业控制权,损害原有股东利益。两种筹资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二、筹资决策 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企业设立的初衷是为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带来更多利益,因此企业的所有筹资和投资决策都应该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更具体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因此,对于企业筹资决策可以选择净
3、利润或者说税后收益为核心指标。但是企业要给股东创造更多财富,实现税后利润的增长,首先必须在不考虑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资金的最有效利用,获取最大的息税前利润,在既定的息税前利润下扣除税收和利息后才是税后利润。对于一典型上市公司,我们通常用每股收益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长情况,因此,本文分析中,我们关注两个指标:息税前利润和每股收益。案例:A 上市公司目前拥有资本 1000 万元,其结构为:债务资本 20%(年利息 20 万元) ,普通股权益资本80%(发行普通股 10 万股) 。现准备追加筹资 500 万元,有两种筹资方案可供选择:(1)全部发行普通股:每股市价 100 元。 (2 )全部筹集长
4、期债务:利率为 10%。1.企业追加筹资后,预计息税前利润 330 万元,所得税率 25%,则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筹资方式才能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现在如果企业选择第一种筹资方式,全部发行普通股,此时企业总资本为 1500 万元,其中负债筹资 200 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 800+500=1300 万元(10+500/100=15万股) ,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为 330 万元,即通过投入1500 资金,可以获得 330/1500=22%的回报率。此时企业的负债利率仍然是 10%,则说明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高于债权人,借款资金所获收益率还本付息后还有剩余,应该选择负债筹资。但是企业选择的是权益筹资,此时
5、,企业获得税后利润(330-20) (1-25% )=232.5 万元,每股收益=232.5/15=15.5 元。如果企业选择第二种筹资方式,全部负债,此时企业总资本 1500 万元,其中负债筹资 200+500=700 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 800 万元(10 万股) 。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 330 万元,资本回报率为 22%,高于追加筹资后的平均利率 10%,可以初步判定应该负债筹资。通过负债筹资股东获取税后利润(330-700*10%)*0.75=210 万元,每股收益=210/10=21 元。虽然税后利润总数由于负债的增加有所下降,但是每位股东可以获得的收益却增加了。综上,可以知道,方
6、案二的每股收益更高,应该选择负债筹资。2.企业追加筹资后,预计息税前利润由于经济不景气下降到 120 万元,所得税率 25%。则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筹资方式才能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同样的道理,如果选择第一种筹资方式,全部发行普通股,此时企业总资本为 1500 万元,其中负债筹资 200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 800+500=1300 万元(10+500/100=15 万股) ,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为 120万元,即通过投入 1500 资金,可以获得 120/1500=8%的回报率。此时企业的负债利率仍然是 10%,获取的收益还不足以支付利息,负债只会导致企业更大的亏损,则应该选择权益筹资。此时,企业
7、获得税后利润(150-20) (1-25%)=97.5 万元,每股收益=97.5/15=6.5 元。如果企业选择第二种筹资方式,全部负债,此时企业总资本 1500 万元,其中负债筹资 200+500=700 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 800 万元(10 万股) 。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 120 万元,资本回报率为 8%,低于追加筹资后的平均利率 10%,可以初步判定应该权益筹资止损。若强行通过负债筹资股东只能获取税后利润(150-700*10%)*0.75=60 万元,每股收益=60/10=6 元。税后利润更低了。综上,可以知道,方案一的每股收益更高,应该选择权益筹资。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初步作出
8、判定,当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较强,息税前利润较高,资金回报率高于考虑税收因素后的负债利率时,应该采用负债筹资的方式,给股东带来更高的每股收益;当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较弱,资金回报率比考虑税收因素后的负债利率还低时,负债只会使企业亏损更多,应该采取所有者权益筹资的方式。那么,息税前利润作为判断企业资金运用能力高低的指标其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息税前利润的平衡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筹资的无差别点,在这一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筹资每股收益都一样。假设息税前利润为 EBIT,则上述案例可以建立以下公式:(EBIT-20 ) (1-25%)/15=(EBIT-70)(1-25%)/10。平衡点息税前利润为 170 万元,此时采用权益和负债筹资都可以获得每股收益 10 元,二者是无差别的。但是,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高于 170 万元,如 330 万元,企业运用资金的获利能力就会提高,就应该采用负债筹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剩余利润和每股收益;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低于 170 万元,如 150 万元,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就会降低,乃至不足以还本付息,企业就应该采用权益筹资的方式,减少损失,获取更高的每股收益。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选择筹资方式,在不考虑风险的前提下,应该围绕提高股东收益为核心,进行计算。如果是非上市公司,没有每股收益指标。可以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替代作类比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