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05864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科普文阅读作业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20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科普文阅读 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材料一 味精在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 , 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 , 虽然味精亮晶晶的 , 好像一种化工产品 , 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 , 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 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 , 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 , 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 , 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 , 没有味精 , 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鲜味来。据说 , 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 “鱼腹藏羊肉”这道菜 , 从而开创了天

2、然食材混搭的提鲜之道。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 , 俗话说 , “艺人的腔 , 厨子的汤” , 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 , 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 , 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 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 ; 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 ; 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制汤俗称“吊汤” , 可以追溯到 1 400 年前“捶牛羊骨令碎 , 熟煮 , 去汁 ; 掠去滓末 ( 沫 ), 停之使 清” ( 齐民要术 ) 的制汤法 ; 后来出现了一种“捉 ( 提 ) 清汁法”

3、 , 其做法是 : 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 , 然后将生虾捣烂 , 和入甜酱、酱油 , 再投进汤中 , 等汤沸腾 , 泛起浮沫 , 即撇去 , 如此三 四次 , 捞去虾渣 , 即成清汤。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 , 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 , 俗称“蟹油” , 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 , 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烧菜、制馅 , 还是下面条 , 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 , 其味之鲜 , 不可言传。此外 , 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 , 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 ,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4、 做菜时撒进去 , 这种原始的“味精”使材料二 1908 年 , 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后 ,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 , 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味呢 ?”池田充满了疑 问。从这天起 , 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成分2 来。半年后 , 他从 10 公斤海带中提取 出 0.2 克谷氨酸钠 , 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 , 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3 谷氨酸钠是一种氡基酸谷氨酸的钠盐 ,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基酸之一 , 只要食物中 含有蛋白质 , 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 , 只有当谷氨酸游

5、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 , 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 , 也就更有鲜味。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 1866 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 , 他当年是从植物蛋白中提 取的这种成分 ,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 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氨酸钠的商业价值 , 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谷氨酸钠。于是他和一位名叫铃木三郎助的日本商人合作 , 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 , 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 , 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 , 白水变鸡汁”。一时间 , 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材料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 , 这种奇妙的白色

6、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 , 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 , 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 1921 年, 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 , 和夫人一起 , 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 , 经过不懈努力 , 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工艺成功后 , 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 , 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 , 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 , 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 , 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 , 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 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20 世纪 60 年代, 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 的

7、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细菌发酵生产味 精 的 培 养 基 质 , 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 , 而 且 增 加 了 产 量 。 因 为 苏 远 志 的 发 明 ,60 年 代 我 国 台 湾 地 区 每 年节 省 进 口 小 麦 外 汇 400 万 美 元 , 同 时 外 销 味 精 赚 进 600 万 美 元 。 到 了 1981 年 , 我国台湾味 精 外 销 量 达 12 353 吨 , 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29 日北京日报味精 : 舌尖之鲜的奥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 ,

8、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 , 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 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 , 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 , 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4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之一 , 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 就含有谷氨酸钠。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 , 需要它游离出来 , 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 , 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答 案 C解析 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 :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基酸之一 , 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 就含有谷氨酸。”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

9、提鲜 , 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 , 在没有味精的古代 , 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B.最早的食用味精 , 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 , 并开始批量生产。C.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 , 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 , 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D.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 , 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 , 到了 1981 年 , 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 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 答案 A解析 B 项 , 里德豪森的研制成果还没有批量生产。 C项“无可替代”表达绝对。 D 项

10、夸大了味精的作用。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参考答案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 ; 用猪油“炼”制“蟹油”提鲜 ; 磨制鲜美的食品原料成粉 ,撒在菜肴中以增鲜。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 相关内容在“材料一”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46 题。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 , 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5 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 : “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 , 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 , 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 , 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 : “我们每年 8

11、 月都去犹他州 , 我妈妈的朋友有 3 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 , 但最主6 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 , 晚上出去就能看到 5 头黑熊。太好玩了 ! ”第三个男孩说 : “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 , 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 , 因为上面都是石头 , 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 , 上山后可以跳下去 , 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 : “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 , 我们去沙漠 , 不去自 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 洛夫著 , 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

12、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 注其他 , 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 , 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 , 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 , 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 , 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 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 , 其实并不太困难 , 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 , 甚至是这种倾向 , 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 , 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 , 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 , 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 , 还是遥

13、远的深山中 , 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 , 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 , 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 , 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 , 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 , 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 威尔逊著 , 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7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 , 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 , 或感觉8 不安。但严重的案例 , 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 , 激发交感神经系统 , 造成恐慌、

14、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 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 , 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 , 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 , 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 , 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 , 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 , 更具杀伤力 , 但在进 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 , 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4.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 , 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 , 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 , 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

15、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 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 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 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中的“这种能力 , 甚至是这种倾向 , 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 , 材料四中的“ 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等句可知 , “亲生命性”可能是人类的本能 , “生物恐惧症”是后天学习所得。由此判断出 A、 B、C 选项中的“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 ”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 和恐惧”“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

16、俱来的本能”都是错误的 ,D 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意思。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 , 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 , 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 , 值得注意的是 , 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 , 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9 C.在美国 , 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 , 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 , 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 , 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 , 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10

17、答案 A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项 , “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错 , 材料一中说“我”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最喜欢在自然里骑车 , 这是“一群”喜欢自然的孩子 , 不是所有 , 选项偷换概念。 B 项 , 根据材料二的调查表 , 政府机构和公司的占比分别为45 和 89, 与亲子、儿童等受众相比较小 , 自然市场潜力很大 , 所以此项正确。 C 项 , 材料三中 , 先阐明 人类“亲生命性”是与生俱来的 , 然后举了美国参观动物园人数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的具体事例 , 由此判断此项是正确的。 D 项 , 根据材料四中“这些生物恐惧症也

18、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 惧 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可判断出此项是正确的。6. 根据上述材料 , 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1) 事 实 依 据 :(2) 理 论 依 据 :参考答案 (1) 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 , 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 , 受众群体单一。(2) 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 , 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 , 保护自然 , 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是对一群喜欢自然的孩子的调查 , 材料二中是“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的调查表 , 这两则材料是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阐述 , 是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理论依据。然后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要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