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一:财务报表 一、财务报表 1.报表的核算 报表的核算结果和最终表现形式,是企业经济信息系统输出的主要渠道,是外界了解企业的主要窗口,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态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并存着三种类型的核算:即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以也就存在着相应的三种核算报表:财务报表、统计报表和业务报表,这三种报表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三种报表相对应,报表查账也可分为:会计报表查账、统计报表查账、业务报表查账。 会计报表检查的重点是为实现报表检查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的重点及其主要内容。对会计报表的检查
2、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会计报表的内在质量的检查,侧重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是分析和评价性检查,侧重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2,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 对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主要包括报表编制是否符合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各种报表如主表、附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制是否齐全;报表的截止日期是否适当,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报表内容是否完整;各项目数据如年初数、期末数及小计、合计、总计是否正确;对主要报表应逐一核对,其他报表一般可先核对总数,发现差错和可疑问题再进行具体核对,对发现的差错和不平衡现象必须查明原因,找出源头。 3.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报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包括主表与附表、主
3、表与主表、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报表与计划、账簿之间等。对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可以进一步验证报表的正确性,研究企业资金运动的联系和趋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表现为: (1)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的关系,即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期初数等于上期报表的期末数,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累计数是上期报表的累计数加本期发生数; (2)本期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式等; (3)主表与附表之间的关系,一般附表是用以说明主表中某些特定项目,主表中某些项目是附表的计算结果; (4)各类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实际项目的勾稽关系等。 4.报表中有关
4、内容的检查 对报表有关内容的检查是报表检查的核心,即对报表中有关数据进行审查分析,即验证报表中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地反映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并进一步观察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于各种会计报表的性质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检查人员所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资产、负债和资本等账户。这类账户属于实账户,既有余额可供核算,又有实物可供盘点,还可以经过调查研究取证以及进行平衡分析、结构分析等,以证实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但损益表却不同,其性质属于动态报表,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经营过程和结果,其资料来源于收入、成
5、本费用等账户,一般无余额,也无实物町供盘点,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摊销、分配才能得出其报表项目数;所以对它们的检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检查的证据,取得检查成果。对报表分析、评价性检查,主要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检查实现的: 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 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可靠性; 分析评价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 分析评价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 分析评价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风险性。 统计报表的检查重点与会计报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要对报表本身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所提供的统计信息正确无误;同时要对统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性。
6、前者主要检查统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项目是否齐全;其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计部门的规定;各统计数据的来源是否经过科学严密的计算汇总;有无人为的调节;有无用预计数、估计数和期望数来代替实际统计数;报表要素是否完整;指标的口径是否正确;报表的填写是否规范;报表的文字、数据、表格等是否清晰、整洁;报表中各小计、合计和总计是否正确,有无计算错课和其他明显不妥之处。 业务报表的检查重点是报表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有无该设的未设,不该设的却盲目设置现象,各报表之间的编制、传递和上报关系是否清楚,报送的时间是否及时,其应有作用是否能正常发挥;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可靠,是否
7、体现了相关性、重要性和充分性的原则要求;是否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业务报表的编制是否有具体规范要求。有关人员编制报表是否按章办事;业务报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管理需要;有无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等等。 5.报表查账的常见方法 报表检查的常见方法有: (1)审阅法 这是对报表检查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指对报表进行仔细阅读和审视性检查,看其是否存在问题,如各项目是否齐全,具内容是否充分反映,各种勾稽关系是否存在,各项目数据是否正常,文字说明是否准确等,如发现异常或可疑之处,则应进一步审查有关资料。 (2)复核法 指对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计算结果进行重新计算检验,视其是否存在错、漏、重问题,特别是对报表中
8、的小计、合计和总计进行复核,对其应有平衡关系进行复核,对报表中有关指标值进行复核等等,以发现错误,判断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要求被查单位及时纠正和调整。 (3)核对法 这是确定有关数据是否相符的常用方法,如报表与账簿有关数据,报表之间的有关数据等,如经核对不符,说明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4)比较法 即将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资料数据进行比较,旨在验证有关资料数据是否合理,如本期与上期比较,财产物资库存的增减、应收应付款项的增减变动、利润的升降等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且不能说明理由,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5)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对报表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判断各
9、种可能存车的问题及其原因,井确定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和范围。分析是综合的前提,是对总体进行分类、解剖的重要手段。分析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各种方法审查的结果,以及检查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技能。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二:查账方法 二、查账方法 1.资本的审查 资本,就是投资者在合资企业中所享有的产权(也称权益) 。或者说,企业的资产总额,扣除其负债总额后的净资产就是资本。目前,企业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储备基金、发展基金、本年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从合资企业性质和特点出发,查账人员在对资本进行审核之前,应取得受审单位的合资合同,协议和章程中规定的各方出资比例数额,以及有关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
10、金的计提规定,并结合各项资本的特点,逐项加以审核。 对于实收资本的审核,查账人员可以根据验资结果,与验资报告书加以核对,以视其两者是否相符一致。若发现问题应详细查核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对于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的审查,应根据企业的有关规定,审查各项基金的提取是否合理,以及各项基金的用途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对于本年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的审查,应着重注意本年利润和负债表中该项目的数额是否一致。在资本审核中,重点要注意合资企业投资各方有无撤资以减少注册资本的情况。 2.利润表项目的审查 (1)审查损益表中有关项目数字的计算是否正确,稽查下列各项数字是否相符。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一产品销售成本一产
11、品销售费用一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十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 (2)审查损益表中各有关项目数字的来源是否正确。 由于损益表中各有关项目数字是根据账簿中的数字填列,所以可以用核对的方法进行复查。 “主营业务收入”项目( 或“产品销售收入”、 “商品销售收入 ”),审查月份报表时,该项目的数字可与“产品销售收入” 科目的当月贷方发生额减去当月借方发生额中的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后的净额相核对(或减去“ 销售折扣与折让” 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在审查年度报表时,该项目可与“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全年贷方发生额扣除销售折扣和折让后的净额相核对。通过核对,可检验
12、二者是否一致。 “营业成本”项目( 或“产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成本”以下均相同),可与“ 产品销售成本”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审查月份报表时与当月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审查年度报表时与全年借方发生额相核对。 “营业费用”项目,营业费用由销售费用、仓储费用、进货费用( 扣除结存商品应分摊部分)、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几项组成,可与有关项目的当月借方发生额、全年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工业制造业的“产品销售费用” 项目,应与“ 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相核对。 “营业税金”项目,应与“ 营业税金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工业制造业的“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目,应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科目
13、的借方发生额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可与“其他业务支出的有效数额相核对 ,或与“营业收入”、 “营业支出”、“营业成本有关明细科目的发生额以及“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进货费用”、 “营业税金”等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 工业制造业的“ 管理费用”项目,可与“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相核对。 工业制造业的“ 财务费用”项目,可与“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相核对。 “投资收益”项目,可与“ 投资收益”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看是否相符。 “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与“ 营业外收入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 “营业外支出”项目,可与“ 营业
14、外支出”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 (11)报表中的“ 本年累计数”栏的各项数字 ,可与上月该表的“本年累计数”加上本月该表的“ 本月数”后的数额相核对。 3.损益表内容的审查 对损益表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审查,是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准绳,鉴定损益表所反映内容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应着重审查企业利润的形成是否真实、合法、利润分配是否符合规定。 一般应对以下各方面进行审查: (1)销售收入的审查 产品销售收入的审查。产品销售收入是计算产品销售税金(或营业税金)和产品销售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销售收入计算的正确与否,将会影响税金交纳和利润的实现。 (2)成本费用的
15、审查 销售收入确定后,正确计算成本和费用对营业利润影响极大。 对成本和费用应做如下审查: 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是否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企业发生的销售( 货)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是否按规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是否按一定标准分配汁人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是否预提计入本期。 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一经确定,是否有随意变动的情况。 企业的下列支出,是否按规定没有列人成本、费用: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
16、的财产、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4.利润的审查 企业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 刘投资收益的审查,着重审查其构成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各类投资收益的数额是否真实。 对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审查,着重审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构成内容是否是确实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收支,特别应注意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价值的真实性;处理固定资产收益或损失数额的真实性;罚款净收入和净支出的正确性;确认无法支付的应付款和非正常损失是否履行审批手续等。 5 损益表的综合审查方法 损益表的综合审查,就是对企业的年度损益表格式、项目,编制技术和方法等
17、方面进行一般的审查。 (1)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审查年度损益表的编制结构和形式是否合理、合法,损益表中的各个项目、指标的填列是否正确,有无遗漏、错填等现象,指标与指标之间的计算是否正确,净收益计算是否有误等。 (2)按照损益表编制的脉络,追本溯源,依据账表、账账、账证的关系,审查利润表中的各项目资料,与账簿记录的内容是否相符,以及账簿登记的内容与有关的原始凭证、账簿凭证是否相符。(3)审查与其他各种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即审查损益表中的有关项目资料,与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有关项目资料是否相一致,互相衔接。 6.损益表的分项审查方法 在损益表综合审查的基础上,查账人员应从损益表的各项目
18、入手,对各项目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即分项审查。分项审查,是损益表审查的关键所在。尽管利润表的格式、项目的填列和数据的计算并无错误,也无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查账人员决不能就此得出该企业的年度损益表为合法合理的报表的结论。只有对损益表反映的各项目的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后,查账人员才能对受审单位的年度损益作出最后的结论意见。 7.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企业某一时期有关现金收入和现金付出的信息;其次是在现金基础上提供企业某一时期有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信息。 现金流量表把经济业务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每项活动又分为现金流入和现金流
19、出。(1)经营活动包括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有交易的事项。 (2)投资活动包括: 对外贷款和收回贷款; 取得和出售投资及生产性耐用资产。 (3)筹资活动涉及负债和股东权益项目,包括: 向债权人借入现金及偿还借入的现金; 向股东筹集资本以及向其提供投资报酬或返还其投资。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 指现金和现金等同物。所谓现金,指纸币和硬币、支票、可转让汇票和银行存款;所谓现金等同物,指初始到期日在三个月内(包括三个月 )的短期投资。 8.现金流量表的复核审查 (1)复核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直接计算公式 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一现金流出。 检查现金流入内容是否完整,计算是否正确
20、。 现金流入包括来自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即来自顾客的现金收入、来自贷款的报酬(利息)和权益性证券报酬(股利) 。从顾客处收到的现金,既有本期现销部分得到的现金,又有以前年度赊销本期收回的现金,而本期销货净额中又有赊销部分,因此应对本期销货净额及期初、期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变动加以调整而求得。公式如下: 自顾客处收到的现金=本期销货净额+应收票据 (或应收账款)减少额( 或减其增加额) 收到的投资收入。 长期投资若按成本法进行核算,则收益表列示的股利收入即为现金收入;若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则收益表上列示的享有联属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收入不一致,须分析本年真正收到的现金股利。由于利息收入是在应计
21、基础上记录的,因此须加以调整,公式为: 收到的利息= 利息收入+应收利息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检查现金流出的正确性 现金流出的内容主要有购买存货和各种费用支出。 付给供应者和雇员的现金 用于本期购货支出的现金,既有本期现购支出的现金,又有以前年度赊购、本期支出的现金;同时本期购货成本中还应包含赊购部分,因此购货支出的现金要对本期的购货成本根据期初、期未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的变动加以调整求得,公式为: 购货支出的现金=销售成本+存货增加额(或减其减少额)+应付票据减少额 (或减其增加额)+应付账款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费用的现金支出 收益表中列示的费用表明了本期的销货成本和其他支出,但与费用的
22、现金支出有很大的差异,因为收益表中列示的某些费用并不需动用现金,如折旧费,但在应计基础上,确实增加了计量的费用总额。这种不需现金流出的费用还有无形资产和债券折价的摊销。 另外,费用的确认和实际的现金支出也可由于短期时间差造成差异。当消耗商品或者劳务时,费用已经确认入账,然而这些费用现金的支出则可能在以前期间、当期或以后期间。预先支付的为预付费用,本期支出会超出确认的费用额;以后支付现金,本期支出就低于确认的费用额。因此费用的现金支出须由应计基础转为现金基础,公式如下: 发生费用的现金支出= 费用折旧和其他非现金费用+预付费用增加额(或减其减少额)+应计负债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利息费用的现金
23、支出由应计基础转到现金基础,公式为: 利息费用的现金支出= 利息费用+应付利息的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所得税费用的现金支出,转化为现金基础的公式为: 所得税费用的现金支出=所得税费用+应付所得税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间接法计算 以间接法计算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净收益调节成净现金流量即可。 净收益和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由三方面原因导致: 折旧费、摊销费使净收益减少,但不影响现金流量; 销货净额、销货成本及其他费用均按应计基础确认,与现金支出存在时间差; 非营业活动的收益和损失会影响净收益,但不影响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因此,若以净收益为起点计算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
24、量,要对以上三方面差异进行调整,计算公式如下: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净收益+折旧费用 +无形资产和递延费用摊销 +债券折价摊销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投资贷项增加额 +权益法下普通股投资的损失 + 销售固定资产损失 +应收账款减少额 +存货减少额 +预付费用减少额 +应付账款增加额 +应计负债增加额 一债券溢价的摊销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投资贷项减少额 一权益法下普通股投资收益 一销售固定资产利润 一应收账款增加额 一存货增加额 一预付费用增加额 一应付账款减少额 一应计负债减少额 (2)复核来自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可以用下列几项业务活动检查这一现金流量计算是否正确:购买和销售证券 购买
25、证券为现金流出,销售证券则为现金流入;通过分析 “有价证券”账户的借贷记录,可判断净现金流量。 提供和收回贷款 提供贷款为现金流出,收回贷款为现金流入。可从长期投资账户的借贷方发生额进行分析。 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 销售固定资产收回的现金 受灾设备赔偿款为现金流入 (3)复核来自筹资活动的现金硫量 来自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通过分析本年度有关负债和股东权益账户借贷方的变化来确定。 如长期投资、长期负债和缴入资本账户贷方的变化通常为现金流入,而借方变化则表示为现金流出。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三: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26、,是反映企业资金状况的静态报表。 通过对其审查可以证实企业真正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证实投入企业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情况,证实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2.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审查 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是各项经济指标有机的组合排列。各项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因此,为了证明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有必要对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报表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分析各项经济指标。 (1)要从资产负债表本身的结构、编制技术等方面进行审查。 具体来说,就是要审查: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形式是否符合企业会计
27、制度的要求,报表内的各项目、指标是否填列齐全,有无漏填、错行、错格等问题; 按照财务会计的平衡原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合计数是否相等于负债和权益合计数 ,以及表内有关资料、数据的汇总,是否正确; 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项目资料,与有关的账簿资料是否一致 ,即账表是否一致。 (2)资产负债表综合审查,还要根据财务报表与账簿、账簿与账簿、账簿与实物、账簿与凭证一致性的原理,审查和核对总分类账簿的期末余额,各种明细分类账簿的期末余额,审查各种凭证是否齐全正确;实物保管是否完整无缺。 总而言之,要审查账表、账账、账证和贴实是否相符一致。 (3)资产负债表综合审查,还需要审查和核对资产负债表与其他各种报表的
28、勾稽关系。 3.资产负债表分类审查 资产负债表分类审查,具体说就是按照企业会计科目分类进行审查。资产、负债和权益三类科目,主要依据编制的明细表,来审查其内容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合法。 (1)货币资金的审查 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项。其中,合营企业现金,主要有人民币和外币等。银行存款,主要有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等。 货币资金项目的舞弊行为,一般可能有以下三种: 侵吞货币资金收入; 伪造货币资金支出; 冒提银行存款。 其中,侵吞货币资金收入最为普遍。 4.流动负债的审查 流动负债,是指在短期内(通常指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目前,企业的流动负债有短期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29、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福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职工奖励和福利基金等项目。 流动负债,由于其偿债期限短,又对企业资金营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查账人员在审查流动负债各项目时,应结合各项流动负债的特点进行。其一,应着重审查各项流动负债的合理、合法性,注意有无遗漏或虚列流动负债项目; 其二,应重点审查各项流动负债的归属期。 5.报表检查的要点 会计报表是指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企业诸多报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会计报表与其他报表一样,其自身不能够全面、详尽地反映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所有方面,
30、不可能满足经济信息使用者的各种复杂需要。 因此.查账人员必须注意到会计报表存在不足,在检查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即,既要保证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保证报表的内在质量;同时又要设法弥补报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经济核算信息的各种需求,使报表检查不仅具有查错防弊的防护功能,而且还具有提高报表使用价值的建设性功能。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并不能显示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更不能完全依靠其预测和决策。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是: 根据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填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报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是根据已
31、经发生的业务活动的客观事实,而不能对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即会计报表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不能进行事中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反映。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过去发生的和现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有时也需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未来状况作出把握,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作出判断和决策,而会计报表提供的历史资料只能作为一种前车之鉴的参考。这时报表查账人员应注意,既要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检查,保证报表的正确无误;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报表的附注内容或其他报表的项目,延伸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诸多结果,如,利用业务核算的素材、财务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结论、统计调查的结果等等,将
32、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未来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展示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全貌,从更深刻的内涵上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又如从会计报表的检查中发现了错误和舞弊,查账人员必须深入到有关账簿和凭证中去,并从深入查账的结果中说明报表错弊的特征和影响。 (2)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单位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货币汁量” 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它清楚地说明了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货币单位计量固然有许多优点,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且具有可比性、可累计性和综合性,这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单
33、位、劳动单位等 )所不能比拟的;在我国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在我国境内具有广泛的流通性,所以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对此人们已习以为常。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它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均以货币单位计量和反映,无一例外,但是对于企业无法以货币单位反映的经济活动方面,如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企业机器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质量和用户的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占有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企业
34、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形成和变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经济信息的使用者也具有特殊的功用,而会计报表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无法给予必要的披露和反映。也许是报表之间的分工,会计报表主要从货币计量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而统计报表是从实物单位与价值单位的结合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核算报表则主要从实物单位的角度反映,因此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可以通过统计报表和业务核算报表加以部分弥补。查账人员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检查的同时,不应忘记“配角” 的作用;有时根据经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将主次颠倒,强化统计报表和业务核算报表的作用;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
35、问题,从会计报表不能查出产生原因及其过程时,查账人员应运用其他报表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也可以对照有关会计账簿检查的结果,这样才能够揭示报表检查的目标,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浓缩的资料,是经过一定的摘要和简化程序后的结果,这种加工和浓缩是报表编制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反映了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一般要求,体现了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之间的分工;但是正是这种分工使会计报表不能够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详细核算资料,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具体要求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的深入追取的需要;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总括性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具体资料给予解释和说明,有时会
36、给经济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误解;因此查账人员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不仅要对报表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检查核对,还需对支撑报表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检查核对,一方面保证报表的质量、满足报表检查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当适时收集和整理更为详细的经济核算资料,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 (4)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报表使用日企业的情况。企业的会计报表从编制到正式公布之间一般有一段间隔时间,而报表的公布与报表使用者使用报表之间又存在一个间隔时间,而在这两个时间间隔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又有新的进展,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发生某些变化;某些或有事项可能转化为可知的现实。这些变化
37、有时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经济信息使用者要注意上述两个时间段中企业可能发生的事项,这些事项被称为期后事项。期后事项发生于会计期间之外,显然不可能在会计报表中完全反映,只有那些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其后事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并需要调整的事项,另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对后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揭示的事项;以上两项事项均为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前者如被查单位出表后接到某债务人破产的通知,被查单位涉及诉讼案败诉并准备赔偿,被查单位用未使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经评估该固定资产价值高于账面价值;被查单位将材料以低于成本价出
38、售等等;后者如被查单位对某项重大事件做出承诺或担保,企业经营环境或经营方针有重大变化,企业发生了重大的采购或投资行为、发生重大筹资行为,被查单位遇到重大灾害或损失等等。查账人员的检查工作除了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审核之外,还要对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账簿、报表等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对企业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未涉及的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以适当的形式反映于会计报表检查报告之中,以提示报告使用人正确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发生的变异保持应有警觉。 (5)会计报表所列示的数据遵循了历史原则,这样做有其合理、方便的优点,但也带来了其不可避免的局限。遵循历史原则,即对一切经济业务都以业务交易价格作为核算依据,一般不对此作出调整,这种记账原则符合会计的规定,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优点是成本比较客观,而且易于取得,可藉以对此进行检查校对。 但是,它是一种以不变对万变的方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之中,有时变动是十分剧烈的,而历史成本法对此不予反映和处理,仍以不能反映现行价格的旧价值进行核算,使由此计算出来的成本、利润与现有的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成果发生背离或部分背离;如物价大幅上扬后,资产的价值将被低列,其原始成本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