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暑,概念病因促进中暑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检查治疗及预防,概念,中暑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 交叉重叠。,中暑的病因,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 32)、湿度较大(60 %)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 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能力者在室温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年老体弱、肥胖者,促使中暑的原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可获取热量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医风药物(如苯
2、丙胺)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疤痕形成等,中暑的临床表现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 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中暑的临床表现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在严重热应激情况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 、呼吸增快、肌痉挛、多汗,体温可轻度升高无
3、容易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成为热射病,中暑的临床表现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40 )和神志障碍 临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 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中暑的临床表现热射病(劳力性),多发生于高温环境、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劳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 %患者持续出汗,心率可达 160 180次/分,脉压差增大可发生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
4、、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中暑的临床表现热射病(非劳力性),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居民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发红,84% 100 %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 以上病初可有各种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继而可发生谵妄、昏迷、瞳孔对称缩小,终末期散大。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 脑水肿,约5 %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中暑的相关检查,应行紧急血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严重病例常出现肝、肾、胰腺和横纹肌损害的实验室改变在住院时和住院24小时或
5、 48小时后,检查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有凝血功能异常时应考虑到DIC 尿液分析有助于发现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CT和脑脊液检查,中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和体征一般不难诊断直肠温度需在41以上,在热浪期,昏迷伴有体温过高时应考虑到中暑在诊断中暑前,应与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 、脓毒症、甲状腺危象、伤寒及抗胆碱能药物中毒相鉴别,中暑的治疗,降温治疗: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通常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 37.8 38.9 并发症治疗 监测,中暑的治疗降温治疗,体外降温:将患者转
6、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无循环虚脱的中暑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 27 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空气调节器有条件者可将患者放置在特殊的蒸发降温房间,中暑的治疗降温治疗,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20 或 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中暑的治疗降温治疗,药物降温:药物降温无效。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 255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静脉输注1 2小时,用药过程中应进行血压监测,中暑的治疗并发症治疗,昏迷
7、:应进行气管内插管,防止胃液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1 2g/kg,15 20分钟输毕,有癫痫发作者可静脉输注地西泮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予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钾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 低血压: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剂以防影响皮肤散热,中暑的治疗并发症治疗,肝衰竭合并肾衰竭:为保护肾灌注,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肝衰竭者可行肝移植,应用H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暑的治疗
8、监测,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体温 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 30ml/h 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应予校正 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中暑的预后,中暑的病死率介于20% 70% ,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昏迷超过6 8小时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预后不良 体温恢复正常后,神经功能通常也很快恢复,但有些患者也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轻或中度肝 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肉损伤者,中度肌无力可持续数月,中暑的预防,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有慢性心血管 、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 暑热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 3周时应饮用含钾、镁、钙盐的防暑饮料 炎热天气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着紧身绝缘服装, 适当补充防暑饮料 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