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809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简要事迹 铁岭市科技局简要事迹 近年来,铁岭市科技局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铁岭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制定政策,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科技发展战略的引领、法规的保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是政府科技管理最重要的内容。铁岭市科技局在积极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有关科技创新政策的同时,还要根据铁岭 地区科技工作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政策和

2、配套措施,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10 年以来,铁岭市先后出台了 10 项科技创新政策,分别是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铁岭市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铁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铁岭市科技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实施方案、铁岭市双百工程企业科技兜底服务措施、铁岭市专利申请补助资金 管理办法、铁岭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办法、铁岭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共铁岭市委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既是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又是组织者、促进者

3、和服务者。铁岭市科技局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推进铁岭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11 年 开原市、昌图县、铁岭县、调兵山市、西丰县、银州区六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其中开原 市、昌图县获得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铁岭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二、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困难的有效方式,也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1.整合优势技术力量,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几年来,铁岭市科技局 重点 围绕铁岭经济开发区专用车、

4、开原市起重机械、铁岭县汽车零部件、调兵山市矿山机械、西丰县生物医药、清河区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引导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为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2.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铁岭市科技局重点建设了昌图县换热设备产业基地、专用车基地研发中心、共性橡胶服务中心、阀门检测中心、换热器检测中心、西丰县中草药研发中心、调兵山市煤矿设备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2011 年昌图县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辽宁省参茸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精度矫直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组建省级工

5、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清河石油装备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 铁岭 (清河 )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 通过搭 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本,避免技术资源浪费,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区域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劣势,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 三、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几年来, 铁岭市科技局紧紧 围绕铁岭地区产业集聚,在“双百工程”企业中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12 年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2 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 10 家。铁

6、岭市政府与大连工业大学、中科 院沈阳分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功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大连工业大学、铁岭市政府联合授予高新区银捷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大连工业大学铁岭市共性技术研究院落户铁岭。同时通过 2011 年海外学子创业周人才招聘平台,铁岭市 131 家企业提供了 131 项技术项目需求、 264 项人才需求,共签约项目 211 项,合同金额达 3.5 亿元。 四、实施科技特派行动,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服务“三农”,建设特色主导产业的作用,加大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创建力度,鼓励并扶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

7、科技特派网络服务平台等,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几年来,铁岭市科技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宗旨,以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围绕榛子、花生、绿色水稻、绿色蔬菜、中草药、生猪、苗木花卉等传统特色产业组建 10个科技特派团。通过科技特派行动,支撑和引领传统特色产业向优势主导产业转变,使之成为惠及“三农”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 年以来,派出科技特派员 512人,总计为农村引进新品种 185 项,推广新技术 360 项,辐射带动农民 30 万人。为铁岭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加强县区科技管理工作指导,促进县域科技

8、创新发展 铁岭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对县区科技管理工作指导,通过完善县区科技管理工作的目标设置,加强对县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绩效考核,并将科技考核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切实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力”。同时加强对县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县区科学技术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县区科技进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地方中心工作的地位,推进县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几年来,铁岭市科技局务实创新、扎实工作,不懈努力,在科技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全国第二次 R&D 资源清查先进集体、第十届农高会优秀组织奖、优秀

9、展示奖、铁岭市保护地蔬菜开发工作先进单位、铁岭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优秀奖等。未来几年,铁岭市科技局将以落实党的十八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铁岭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沈阳市沈北新区科技局简要事迹 沈阳市沈北新区成立于 2006 年,面积 810 平方公里,人口 43 万,是沈阳北部 重点发展空间,是沈阳经济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导示范区。沈北新区以改革创新、自主创新为引领,全力打造中心城市新都心、生态田园新都市和新兴产业集聚区。沈北新区科技局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创新工作要求,紧扣地区发展主题,坚持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区域自主创新

10、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科技工作内容和模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沈北新区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进沈北新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推进沈阳市成为国家新能源 汽车试点城市,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综合排名位居前三名。 2012 年,沈北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00 亿元,同比增长 11.1%,是2007 年的 2.3 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8.3 亿元,同比增长 20%,是 2007 年的5.9 倍;固定资产投资 555 亿元,同比增长 25%,是 2007 年的 2.1 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40 亿元,

11、同比增长 19.6%,占地区生产总值 28%;发明专利申请量达 500 件,同比增长 2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一、深化科技服务机制体制改 革,引领支撑沈北新区跨越式发展。 沈北新区科技局按照新区建设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沈北新区科技服务机制体制创新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适应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发展的科技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方向,以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化科技服务机制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科技服务联动机制。 探索建立省市区联动机制,对区域重大创

12、新项目、产业化基础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多级联动支持。建立科技局与各经济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服务联动机制,形成支持 企业做大做强的服务合力。建立沈北新区政产学研金联席会制度,加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和全面合作,解决区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二是完善政策体 系。 加强科技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制定了涵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 5 方面 23 类政策,形成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区级政策体系。同时,注重衔接国家、省、市相关创新政策,及时足额给予配套支持。通过网站、培训、印刷品、科技专

13、员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解读、指导,帮助企业准确把握 ,用足用好政策。 三是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依托沈北大学城优势,推进新区内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 8 所高校与驻区企业实行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开展科技人才定单式培养。实施“海聚工程”,定向引进移动通信、光电信息、生物、文化创意、通用航空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年累计引进高端人才 326 人,引进海外研发团队 62个。 四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 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政府参股科技企业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试点,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鼓励引进优 质风投机构,为创新能

14、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三年来,帮助科技企业融资超 20 亿元。其中,推进政府直接投资科技项目 8 个,涉及资金 1.5 亿元, 5 家企业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集聚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 425 家。其中,百亿企业 2 家,十亿元以上企业 29 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研发中心,有 80%以上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建立了 2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1 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8 家企业博士 后工作站。 2012 年全区企业研发投入达到 12.5 亿元。

15、沈阳新邮通信、大陆激光、禾丰牧业、东亚种业等 9 家企业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或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大陆激光公司的激光再制造技术获国家行业标准,沈阳敏像科技公司帧频测试仪获国家行业标准,辽宁太阳能公司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获辽宁省行业标准。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环境。 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引进、共建等方式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共建立了辽宁省种业创新中心、通航产业、光纤传感、食品检测、手机检测等 8 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手机检测平台为国家认可实验室,食品检测平台为国家级 加工食品及添加剂检测中心。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模式, 打造 公共服务集聚区,启动建设了 10 万平方米的辽宁主导产业公共服务创新园,集

16、聚技术交易、公共研发、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多种科技服务形式,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业积聚式发展。 三是创新创业孵化模式。 采取政府投入、大学投入以及企业投入相结合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园)。推动建设了沈阳工程学院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 个大学科技园建设,推进了长沙巨星专利孵化器、津通科技园和联东 U 谷科技园等企业专业孵化器(园)建设。全区孵化器(园)总面积已达 100 多万 平方米,共引进培育企业 300 多家。 2012 年实现产值 50 余亿元,创利税 5 亿元。 四是培育产学研合作载体。 成立了沈北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沈阳校域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联盟、辽宁省种业

17、创新联盟和农产品安全检测创新联盟。正在推进成立沈阳手机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和下派科技特派员 200 名,团队 16 个,深入百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合作研究,深入 10 个乡镇、 60 个村开展基层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 三、实施重点工程,创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模式。 一是实施新区信息化与工 业化融 合工程。 以建设具有沈北新区特色的生态、创新、高效的新型工 业化体系为目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位置服务、电子商务、知识服务等三大两化融合新兴业态;建设两化融合促进中心、手机研发检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检测、光纤传感技术和通航产业等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食品加工、手机制造等七大产

18、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百家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实施“智慧 沈北工程”,全面推进沈北新区数字化城市建设。 二是举办科技展会。围绕新区手机及文化产业发展,共举办四届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 2009-2012 年)、三届中国(沈阳)手机博览 会( 2010-2012年),累计吸引动漫企业 640 余家、手机及配套企业 600 余家参展,吸引观众达50 余万人次。有效地推进了手机及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推进了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与支撑优势,积极跟踪国际技术前沿,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围绕主导产业,

19、认真梳理国家 863、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外技术成果,包装、策划科技投资项目,建立入区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指导项目入区和项目招商。推进了光电信息产业园、手机产业园、123 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 技成果链条式、集群式转化。以沈阳手机产业园和光电信信息产业园为核心的沈阳国家移动通信及光电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2012 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现场核查。沈阳手机产业园也纳入到了沈阳市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三年来,累计引进科技产业项目 146 个,总投资 657.6 亿元。 四是提升国家级园区建设水平。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了“农产品 加工 带动型工业反

20、哺农业”的园区发展模式,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推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优势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了种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 ,促进土地集约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园区累计引进农事企业 256 家,实现产值 714 亿元,带动种养殖基地 1300 余万亩,农户 260 余万户。三年来共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近 400 项。 2010 年,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2012 年,园区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评估。积极推进了沈北新区国家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新区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21、。全面推进了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三来来,累计引进国外研发机构 5 家, 国外人才团队 11 个,专家 103 人次,国际合作产业项目23 个,开展技术合作 34 项。 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沈北新区科技局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部门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呈现出团结、奉献、高效、务实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干部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乐奉献、效率高”的科技管理队伍。 2009 年、 2011 年,连续获得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沈北新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三年来,新区科技局有 27 人次获国家、省

22、、市奖励。其中, 6 人次获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称号。 沈北新区科技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大会精神,在省市区的正确领导下,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凝神聚力,为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沈北新区,为辽宁省、沈阳市的科技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简要事迹 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 1997 年,是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直属的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已于 2002 年在省内率先通过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于 2004 年被辽宁省科技厅认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中心。中心目前总资

23、产达 4300 万元。中心除内设办公室、中小企业部、投融资服务部、企业信息化部 4 个部门外,还有 4 家参股公司,分别为:大连市科技创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大连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大连市科技评估中心有限公司、大连科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心现有编制 15 人,在编员工 10 人,其中拥有硕士学位 5 人,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5 人。目前中心领导班子成员4 人,都拥有硕士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他们多年从事科技工作,拥有丰富的科技管理工作经验。一直以来,团结合作,锐意进 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工作上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近年来,我中心在深入领会国家和大连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24、”的基础上,着力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中心围绕建设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三大任务,以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把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加强服务工具建设等途径,提升核心服务能力,为科技事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力量。 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原与大连市科技 信息中心及大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合署办公,于 2002 年成为独立的事业法人。独立运作之后生产力中心各方面不断规范完善,并得以迅速发展。 2010 年加挂“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促进中心”并增编 5 人。中心以科技计划项目

25、评审和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为业务核心,围绕科技局每年的工作部署和工作侧重,积极配合科技局做好政府职能延伸工作。同时,以中小科技企业服务中心为工作重心抓好产学研联合及平台建设试点,以信息化宣传、培训、咨询为业务补充,强化新兴科技贷款业务,增强思维的创新性与灵活性,采取多种形式为中 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不断推动科技服务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综合展开。 (一)积极配合市科技局做好政府职能延伸工作 1、协助科技局不断完善科技评估系统 科技评估工作主要着眼于科技项目评估系统的机制创新、指标完善和专家库维护等几个方面,不断创新科技评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技术环节保障,拓展

26、优化系统功能,推动项目评估工作的科学系统、安全保密、便捷高效。 多年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协助科技局完成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评审,目前年均完成各类项目评审 2000余项,年均评审高新 技术企业 100 家。业务范围不断延伸到科技招投标、技术出资入股、外国政府贷款绩效评价等领域。协助科技局完成大连市科技项目评估手册、大连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大连市科技三项费用绩效评价试行办法、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科技评估规范。并协助科技局建立并完善网上科技评估信息系统。组建专家库,专家人数达 1700 余人。 2、协助科技局做好制造业信息化的宣贯工作 做好制造业信息化的宣传培训工作,并探索做好前期试点

27、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社会化推广创造条件。协助高新处做好“大连市制造业 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相关工作。完成了多家示范企业合同的签署工作,使企业加强对科技示范工程的认识。协助科技局完成“制造业信息化指数调查表”的填写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企业采集 100 家。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国家 863 项目 “化工等流程工业 ERP 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协助其完成软件开发及部分企业的应用实施工作。配合科技局做好“大连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参与“制造业信息化丛书”的编制工作。历年来,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制造业论坛及相关工作会议,积极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此外,广辟其他宣传渠道 ,加

28、强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宣传。中心在大连科技创新网上开设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栏,并与大连广播电台合作开通制造业信息化专题节目。 3、协助汉语编程项目落户大连,并推动其快速实现产业化 在科技局的支持和我中心的积极协助下,汉语编程项目顺利落户大连,这一项目对于民族软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004 年该项目数据库语言系统软件就已通过中国软件测试中心测试,并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ERP、科学计算等领域实现应用。先后在大连开发了软件园物业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大连城区药监局企业监管查询系统、 工程兵地理信息数据库及辅助决策系统。2005 年,“面向对象的汉语程序语言系统软件”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立项。

29、汉语编程为旅顺军区开发的“军事地理信息网络数据库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表对科技拥军的感谢,部队专程向市科技局和生产力中心赠送锦旗。 4、协助科技局做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筹建工作 2007 年着手配合科技局做好以大型仪器设备、专家咨询服务、中小科技企业投融资、科技文献资料信息及工程中心为基础的专业技术研发等为核心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共汇总统计全 市可共享使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单价 20 万元以上) 400 台套,总价值 48937 万元,涉及单位 29 家;研究试验基地,包括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合计 80 余家 。

30、为了有效整合全市科技资源,我们遵循“立足市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根据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目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数据库,建立了相应的运行程 序,现已收集和整理了 29 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参与单位及价值达 48937 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400 台套的信息,并能在门户网站实现检索;科技文献平台已建成文献目录数据库,录入了 10万条文献目录信息;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已完成贷款服务软件开发,并累计发放科技贷款 1940

31、0 万元。 (二)坚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努力探索,持续创新,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作为全国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市科技局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服务。2009 年与国家开发银行、 2011 年与浦发银行大连市分行、 2012 年与工商银 行大连市分行、渤海银行大连市分行等多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我中心作为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该项工作,五年来累计帮助企业融资 5亿元左右。 2、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促进中心建设。 2010 年积极争取市局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单位事业编制 5 名,全面参与我市科技企业孵化

32、器的管理服务工作,建设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加大培训力度,为孵化器内小微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3、适时推出科技企业联络员制度。 2011 年面向全市科 技企业建立科技联络员网络体系。面前已经建立 QQ联络员工作群 6个,全面覆盖辖区内科技型企业,并通过该体系开展企业项目申报培训、金融知识培训、高企认定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4、积极推进大连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拓宽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服务活动。加大与各科技资源单位的联合协作力度,拓展科技服务联盟,共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系,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检测和咨询服务。截至目前,中小企业服

33、务中心已吸纳九所院校加盟,累计向企业开放 27 个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样品检 测、分析、咨询服务千余项。同时,“大连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超市”网站已开通运行。 5、与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联合开辟“生产力促进讲坛”栏目,借助传媒优势扩大科技服务影响。借助该媒体已推出 16 期“营造自主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系列专题,由中心组织大连市主要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孵化器的主管科技成果转化的负责同志,点评大连市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及科技创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生产力促进讲坛”共设立 6个专题,分别为:院校科技专题、孵化器专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投融资服务专题、知识产权服务专题和创 业大家谈专题

34、。节目开播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馈。此举是我们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电台架设起科技资源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效扩大了科技信息的覆盖和影响,为营造大连市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造条件。 6、推进 SPX(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项目落实,积极打造国际化的专业服务网络。 SPX 项目是火炬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对于我国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及国内科技环境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科技中介来说, SPX 更是以项目带动业务发展的战略机会。我中心已参加科技部举办的国际 工业分包第二批试点单位培训,并成为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组建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分包与合作交

35、流联盟( SPX)”加盟单位。根据该项目对机构搭建的要求,我中心已组建 SPX 工作团队,并筹建国际工业分包网站和服务平台,为下一步开展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三)着力加强中心内部建设,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为对外服务提供保障 1、建立规范,加强中心内部建设 2002 年中心独立运作后,率先加强内部建设。为了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加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为大连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和 标准化的服务。我中心提出了“公正科学、遵守规范、全员参与、与时俱进”的质量方针,以及“持续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于 2002年 10 月 19日顺利地通过了 ISO9000 认证,并被科技部认定

36、为第四批“国家级示范中心”。 2、加强工具建设,为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有效手段 “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周到便捷的服务,提升中心的办公效率,中心还着力加强工具建设。 2002 年中心就已建立“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该网站内容详尽,不但为中心业务宣传打开了门户,而且便于为我市中小企业提 供实时的信息及服务。该网站分别于 2007 年及 2012 年进行全面升级。中心还上马了内部办公 OA 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办公效率。 3、强化内部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个新生事物,没有更多的先期发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如何探索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效发展模式是在“摸着石头

37、过河”,只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真正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引进新观念,我中心坚持每周一在开完例会后,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管理、财务等知识,以提升中心人员 的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使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加强,眼界和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7 年 9 月,中心 4 名同志参与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举办的“ 2007年寰宇生产力产业经管论文”的评选活动,其中 3 名同志论文被收录入论文集(四地入选论文总计 43 篇)。 (四)不断调整中心发展战略,聚焦核心业务能力塑造 1、大胆探索中心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两个转变”

38、 2004 年,对中心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之年。科技部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这不仅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意见精神,中心充分认识到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加强中心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中心先后派 7 名工作人员专程前往北京、上海、天津、秦皇岛、江浙等地进行考察,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结合中心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 3-5 年中心如何发展的规划方案。 “两个转变”即综合性中心向专业化中心转变;综合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力求

39、在专业化服务的过程中培育中心的核心业务,并在实际工作中逐 步实现工作方向的转变。 2004 年中心共协助两家专业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并正式对外开展工作,分别是“大连创慧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和“大连创佳资讯促进中心”。 2、积极开展地域与专业的横纵战略联合,构筑强有力的科技服务网络 拓宽地域服务范围,力求发挥地域结点和地域辐射作用,建立科技资源和产业链条综合互补的长效合作机制。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连接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的网络结点,不仅应在本地区内起到架设桥梁和疏通信息的作用,更应该置身于更大地域范围,起到地域结点和地域辐射的作用,这样的大中心、大网络概 念利于信息、资源更好的集成和快速反馈机制

40、的形成。这不仅是科技中介开展服务的现实需要,也是一种跳出本地区、助推本地区发展的有效思路。我中心在关于构建服务网络方面前期已开展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我中心已加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辽宁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环渤海生产力促进联盟”。 加强与省内科技服务机构合作,联合兄弟城市共同开展科技服务。为进一步发挥生产力中心在企业评估中的作用, 2006年应葫芦岛市和锦州市的邀请,大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连海化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赴葫芦岛市为近 50 家企业的管理人 员进行了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技术培训。并借助于大连海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技术实力,成立了大连海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驻葫芦岛办事处,填补了葫芦岛市建市 17年以来没有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空白,开辟了大连市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为企业服务的新路子。 3、项目带动,重点突破,促进整体业务能力提升 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就现阶段来看主要担负着政府助手的角色。但其作为产学研的中间体,还同时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因此,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一定时期,必须积极整合多年积累的社会优势资源,将政府关注、企业受益、具有 前瞻性的项目作为一项长期业务来做,尤其是那些能够以点带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