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内需导向下的引进战略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选题的背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外贸行业遭受重大打击,进而中国的政策导向由原先的出口导向转变为如今的内需导向。2010年10月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而中国引进战略自实施以来,一直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
2、巨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引进战略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诸如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外国夕阳产业向中国转移却未能给中国带来实质性发展等等负面影响。在当前的内需导向背景下,引进战略、进口措施究竟该如何发展,如何引导国内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2、选题的意义现实意义引进战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所贯彻的重要战略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方向上该如何发展,以引导产业、消费、经济等的发展和转型。新的政策背景和经济导向下,原有的引进战略面临着新的挑战,并急于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进而得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变。理论意义关于扩大内需方面有着诸多学者提出自己关于其对策的见
3、解,但其中甚少提及引进战略问题。而关于引进战略,虽有所研究但多半是基于其本身,却甚少与内需导向这一现实背景相联系。因此,本题将内需导向与引进战略相结合,进而研究引进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为经济提供新的发展视角。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1、我国内需战略的渊源与现状11我国启动内需战略的历史背景与政策渊源12对于内需战略认识误区与实施缺陷的探讨13内需不足的原因与单纯内需战略的困境131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内在原因分析132单纯内需战略面临的两个“两难困境”14内需战略在两难中的抉择与突破方向探讨2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的共生性与互促性分析21我国引进
4、战略的制度层面影响力与发展症结分析211我国引进战略特征及其制度层面影响力分析212我国实施引进战略面临的特殊国情与背景思考22我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的矛盾性与共生性分析3我国实施引进战略对内需变动影响的数理与实证研究31进口与内需共生性的数理经济学分析311模型的基本假定312SD垄断竞争框架313空间经济增长模型32我国进口与内需历史数据的理论吻合性检验4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41本文的主要结论42内需背景下引进战略方向用力的政策建议拟解决的问题1、分别找出内需导向和引进战略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理论上内需导向与引进战略的关联性3、实践上两者的关联性,建立数理模型,并进行数据实
5、证检验4、给出内需背景下引进战略方向用力方向的政策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针对内需导向和引进战略的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发现相关问题。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2、类比分析法借鉴外国引进战略的成功经验,挖掘其特点,以及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3、数理分析法建立相关模型,分析相关的经济数据,查找内需导向与引进战略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阶段内容措施20101120101212确定选题,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收集、阅读相关文献201012201012开题报告修改,文献综述进一步阅读文献,进行归纳总结2011
6、120112整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概念界定,关系讨论等的研究2011220113数据分析,完成论文初稿撰写进一步收集数据,运动计量软件进行分析建立数理模型我国内需导向战略我国引进战略历史背景和政策渊源现状分析发展历程结构性矛盾两者共生性与矛盾性的理论分析两者的数理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给出政策建议特殊国情与背景国际外向经济体与引进战略实证检验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2011320114论文修改征求倒是修改意见,继续深入研究2011420115论文定稿、答辩检查论文结构格式,完成论文最后的工作五、主要参考文献【1】郑永年如何建立内需社会J中国企业家201013【2】张冬阳,唐裕
7、公平收入分配,促进内需增长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06【3】牛蕊中国国内需求、出口与就业关系研究基于1997200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4】路阳,关于我国扩大内需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28【5】樊哲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居民消费增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王晋斌对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思考J国际贸易研究,20106【8】尹华政府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6【9】顾钰民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20105【10】宗庆后关于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分配结构,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0
8、10【11】夏建刚扩大我国内需十大措施的实效与建议J经济导刊,20104【12】马超,严汉平,李冀影响我国内需增长的因素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4【13】沈晗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后危机时代扩大需求的对策J上海经济,200912【14】郑璋鑫原因与对策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04X【15】谭崇台扩大需求重在何处J宏观经济研究,20031【16】胡祖才,薛元,刘宇南社会性服务产业扩大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J宏观经济管理,20099【17】耿同劲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18】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
9、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19】刘晨然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20】张玮借鉴日韩利用外资经验调整我国技术引进战略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报,20001【21】阎国庆,周晶各国技术引进战略比较及我们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19993【22】韩常青日本技术引进战略及启示J经济论坛,199912【26】林柏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技术与设备历史再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1【23】许江萍,徐鸣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基本构想J经济工作通讯,199516【24】赵立新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探讨J科研管理,19925【25】鲁
10、兴启南朝鲜的技术引进战略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113【26】彭继民,外资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J企业家信息,20089【27】李萍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J经济导刊,20087【28】王立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720【29】金峰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水平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4【30】于立新,杨婧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的对策分析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4【31】吴晓波,杜健,顾华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产业的边缘化风险J广州大学学报,2006,59【32】巴罗美宏观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3】萨克斯美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
11、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6【34】多恩布什美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CLINE,WR1952CANTHEEASTASIANMODE一OFDEVELOPMENTBEGENERALIZEDJWORLDDEVELOPMENT10281一90【23】BALASSA,BA,1989NEWDIRECTIONSINTHEWORLDECONOMY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24】HOCK一TSENWONGEXPORTANDDOMESTICDEMANDSOMEEMPRICALEVIDENCEINASEAN一5JLABUANBULLETINOFINTERN
12、ATIONALBUSINESS反过来,经济增长对出口和国内需求也很重要。他提出,一个成功的稳定的经济增长需要出口和国内需求二者都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增长,而且,经济增长会增加国内需求和出口。他还提到,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出口导向增长战略是引起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东南亚5国的增长模式并不需要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拉动。开普林斯基KAPLINSKY2000和埃尔图ERTUK2001/02提到,贫困化增长可能是出口导向的制造工业产能过剩引起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太多的发展我国家进入更加高级的生产部门,以致造成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托马斯帕利THOMASPALLEY2002指出,
13、在过去二三十年东亚国家遵循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作为最优增长战略最终是失败的,甚至对发展我国家的增长前景产生危害。他进一步提出,出口导向增长战略会给发展我国家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第二,将发展我国家置于彼此间向下的竞争中第三,将发展我国家的工人置于与发达国家工人的冲突中第四,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会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第五,发展我国家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造成出口越多国家越贫困的后果第六,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加强了发展我国家对发达世界的依赖性,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易受影响。出口导向经济依赖于外国尤其是西方需求,欧洲、日本或美国的衰退将转变为发展我国家的低增长。出口通常对发展
14、是必要的,使国家能够支付对资本品和其他所需资源的进口,但必须避免出口成为主导政策,从而扭曲和阻碍发展。因此需要产生一个基于国内需求导向增长的新的增长模式。布莱克BLECKER2002,2003也提到,采纳依赖于制造业出口高增长的发展战略是导致连续几年增长产能过剩、竞争压力增加、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源。因为在给定全球需求总量的条件下,如果太多国家尝试着同时依赖于出口导向增长政策以刺激出口,那么发展我国家的出口将会受工业化国家需求容量的限制。布莱克BLECKER指出当前发展我国家强调出口导向增长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基础,在目前的体制条件和宏观经济政策下不可能实现所有国家共同增长。他说“所有国家都希望促进
15、他们的出口实现贸易剩余而同时又限制他们的进口或者抑制消费需求,这是不可行的。”耶萨斯费利JESUSFELIPE认为尽管鼓励向内需导向增长的逐步转变是受欢迎的,但他认为出口导向增长战略ELG和国内需求导向增长战略DDLG并不是不相容的两种战略,ELG并不是简单地指出口,在增长战略中出口是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为基础的。况且一些发展我国家仍然需要通过ELG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此外,他还提到,当前大多数发展我国家收入水平依旧太低,不能产生足够的国内需求以支持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增长转为内需拉动增长,而且转向内需拉动要求一国内部发生重大变革,比如生产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调整,而这需要时间。因此关键
16、不在于区分ELG和DDLG两种模式,而是要探寻限制增长的原因,找到ELG和DDLG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二、我国学者相关研究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1、制约内需的原因内需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而我国的投资率一直是全球最高的。从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又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人口虽多,但内需一直不大,增长缓慢。当前影响我国内需不断扩大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条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水平和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模式与社会商品的供给能力。因而,若影响我国消费者的这三个影响因素没有得到改变,任何启动内需的其它措施都将不会产生全局性的、持久的、良性循环的明显效果。
17、(马超,严汉平,李冀,2010)传统消费观念和不正确的过度消费观念,影响了消费正常增长。(郑璋鑫,2005)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和财富分布不均,消费性服务供给不足,预防性储蓄快速增长都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原因。(路阳,2010)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部分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导致无效供给过多,从而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樊哲银,2010)2、扩大内需的对策针对上述原因,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对策。1、收入。重处不在提高消费率,重在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因此,应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资产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方式上要有新思路。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计划地进行国债投资。积极地调动民间资力。全力
18、改善农村和农业的落后状况,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谭崇台,2003)2、宏观经济政策。在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受阻,内需又无法持续、有效扩大的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需求为导向,以特定地区地区为目标,以政策性银行为主渠道,以政策性贷款为主要形式,同时增加对外和对内的货币发行,以有效扩大需求,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沈晗耀,2009)3、市场。在经济领域,要继续推进以市场深化为目标的改革。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不足,而社会方面的市场化过度,人们所说的“权贵经济”就是经济领域市场化不足的一个主要障碍。该举措可以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意义。(郑永年,20
19、10)4、制度。利率与居民消费不具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明显,利率政策效果不大。(郑璋鑫,2005)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解决内需不足,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制度变革最主要的是解决收入分配制度问题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战略选择(顾钰民,2010)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控制房价在合理范围,打击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张冬阳,唐裕,2010)3、引进战略的内容与发展历程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对于引进战略,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概念。但是,大体上,引进战略包括了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产业引进和人才引进四个方面。对于技术引进战
20、略的选择,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战略。一种是与产业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相分离的战略。这种战略满足于生产能力的追求,在具体做法上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这种战略实施的结果是,未能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反过来又影响引进技术效益的发挥。与以上截然相反的引进战略是与产业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战略。(赵立新,199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50年代中国大规模引进苏联的技术和人才,二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引进来”战略。5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是东欧和苏联,引进的主要是技术和人才方面,尤其是为了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我国技术引进的
21、重点是成套设备,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生产和制造技术。而改革开放,是从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和产业引进几个方面结合发展的,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且技术方面不再是单纯的成套设备,而转向单项技术。4、别国引进战略的经验各国都力求使其技术引进战略与国际技术转移规律相一致。各国的技术引进战略都千方百计地与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经济结构相对应。各国在技术引进战略上,都普遍重视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各国在制定技术引进战略时,都十分注意避免目不舍理的技术引进阻碍自主技术发展,从而付出高昂的代价。(阎国庆,周晶,1999)1、日本二战后的战败国日本,经济上极度萧条,但经过几十年来的高度发展,国民
22、生产总值名列世界前茅。善于利用外资并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个重要因素。并且重视对引进外资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保持适度的引进规模和采取适当的引进方式,注重引进外资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和促进(张玮,2000)日本战后引进战略主要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阶段,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种进步形式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李萍,2008)有目的地引进适用技术,有重点地引进关键技术,大量引进软件技术,走引进和独创相结合的道路,树立双向意识,开发反向工程,把先进技术引入我国的母亲产业农业。(韩常青,1999)2、韩国二战后,韩国的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从60年代开始,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韩国
23、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作为亚洲“四小龙”,一举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设备,促进基础工业现代化,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进口替代,再扩大出口,并以创汇收入继续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形成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从而刺激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另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韩国确立了不同重点的引进目标,使技术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张玮,2000)韩国技术引进方面主要采取直接购买专利、开办合资垒业和引进技术、非贸易型技术引进。在消化吸收劭进的技术方面,采取学徒模式、模仿模式和技术合作。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国内研究开发、技术引进一消化段收一技术出口”三路齐头并进的
24、三叉型技术发展战略(鲁兴启,1991)3、巴西巴西在技术引进上着眼于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建立技术自主能力的双重目标,不接受引进技术限制出口等不合理限制,这些都体现了其术引进战略要满足本国长远经济利益的目标。同发展中国家巴西相比,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缺乏长远眼光。我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但总的来说过于注重眼前经济效益,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阎国庆,周晶,1999)5、引进战略的问题与影响我国在技术引进与吸收方式上,走了一条“外延式”的发展之路,偏重了引进,而创新效益差,缺乏一个有效的创新机制。技术引进层次性表现为自发性强,自觉预侧性差,多头平行管理,权力下放后地方行为的全局性差,表现为政府宏观控制时有
25、失灵。我国至今还存在“为何引进”、“怎样引进”的问题,缺乏科、工、贸、金有效的结合形式。(阎国庆,周晶,1999)技术引进中的轻重问题依然没有协调好,缺乏整体的协调机制性。盲目、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王立军,2007)技术引进还对中国制造产业产生边缘化风险。表现为产业往往处于全球化制造的产业链末端,产品利润贡献率低,技术贡献率低。(吴晓波,杜健,顾华,2006)引资政策过于笼统,缺乏全盘布局和区域协调,区域引资政策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配套保障措施。(于立新,杨婧,2006)外资引进政策存在国际收支风险,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对完善国内市场机制造成了冲
26、击,加大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引进外资项目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引进外资管理上也存在的问题,如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偷漏税现象严重。(金峰,2006)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分部状态。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不均衡,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比重很大。彭继民,2008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上述各学者的观点,未见有将内需导向与引进战略相联系的。内需导向下,各学者通常都从本国角度进行论述对策。而引进战略的发展也大多基于其本身来谈,与当前经济形势和内需导向政策相结合的较少。因
27、此,在当前新的形式背景之下,引进战略的研究势必要与新的政策导向相结合,原有的战略该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参考文献【1】张冬阳,唐裕公平收入分配,促进内需增长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06【2】马超,严汉平,李冀影响我国内需增长的因素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4【3】路阳,关于我国扩大内需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28【4】郑璋鑫原因与对策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04X【5】樊哲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居民消费增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谭崇台扩大需求重在何处J宏观经济研究,20031【7】沈晗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后危机时代扩大需求的对策J上海经济,2
28、00912【8】郑永年如何建立内需社会J中国企业家201013【9】顾钰民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20105【10】赵立新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探讨J科研管理,19925【11】阎国庆,周晶各国技术引进战略比较及我们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19993【12】张玮借鉴日韩利用外资经验调整我国技术引进战略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13】李萍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J经济导刊,20087【14】韩常青日本技术引进战略及启示J经济论坛,199912【15】鲁兴启南朝鲜的技术引进战略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113【16】许江萍,徐鸣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基本构想
29、J经济工作通讯,199516【17】王立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720【18】吴晓波,杜健,顾华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产业的边缘化风险J广州大学学报,2006,59【19】金峰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水平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4【20】于立新,杨婧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的对策分析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4【21】彭继民,外资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J企业家信息,20089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22】CLINE,WR1952CANTHEEASTASIANMODE一OFDEVELOPMENTBEGENERALIZEDJWORLDDEVEL
30、OPMENT10281一90【23】BALASSA,BA,1989NEWDIRECTIONSINTHEWORLDECONOMY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24】HOCK一TSENWONGEXPORTANDDOMESTICDEMANDSOMEEMPRICALEVIDENCEINASEAN一5JLABUANBULLETINOFINTERNATIONALBUSINESSBRINGINSTRATEGYMUTUALCULTIVATIONMUTUALPROMOTIONECONOMICGROWTH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研究目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
31、引言161中国内需战略的分析1611中国启动内需战略的历史背景与政策渊源1612内需不足的原因与单纯内需战略的困境17121当前中国内需不足的内在原因分析17122单纯内需战略面临的两个“两难困境”1713对于内需战略认识误区与实施缺陷的探讨1814内需战略在两难中的抉择与突破方向探讨182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的共生性与互促性分析1821中国引进战略的制度渊源与发展症结分析18211中国资金引进特征及其制度渊源18212中国贸易引进面临的特殊国情与发展症结思考1922中国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的矛盾性与共生性分析193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共生性的的数理模型探究2031模型的基本假定2032SD垄断竞争
32、框架21321消费者行为21322生产者行为2233空间经济增长模型23331价格指数方程23332资本存量方程23333工资方程24334技术进步率与长期均衡条件2434模型的模拟分析2435数量经济学分析结论254中国进口与内需共生性历史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检验2541数据设定2542内需总值与引进结构相关性的多元回归方程拟合2643统计学检验2744计量经济学检验2745实证检验结论28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2851主要结论2852政策建议29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30附录一数据列表31引言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必然的历史过程,一国如何让自己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经济中谋取一席之地;如何结合内外
33、部条件和资源,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如何把握走出去和引进来之间,内需和进口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是当代稳态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每个国家政策制定者所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答案模板,其思路只能在改革的尝试中渐渐清晰。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通过金融、贸易等方式向世界各地传导,其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加剧和扩散。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萎缩,实施内需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0年10月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
34、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然而,一方面,发展内需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棋子,另一方面,我国在技术、资金以及产品等诸多层面依然需要依赖于进口。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矛盾减少进口不利于我国消费结构以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增长思路走进闭门造内需的死胡同,而进口依赖会挤压国内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本国产业的内需状况。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一矛盾不仅仅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结构问题。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国内市场且具有相当程度发展落差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的发展潜力是不可限量的。然
35、而,我国如何处理引进战略与内需战略的关系如何使引进结构和内需发展结构较好地啮合又是否能使引进战略与内需战略达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实现动态平衡这是接下来一个阶段我国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本文尝试探讨的角度。1中国内需战略的分析11中国启动内需战略的历史背景与政策渊源1997年,中国经济刚刚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即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对策;同时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增发国债、降低利率和提高出口退税等措施,并开始了医疗、教育、住房三大市场化改革。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我国又采取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政
36、策。前后两次刺激内需,其思路上是基本一致的。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应对危机的措施,这两次扩大内需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无疑取得一定成效,应该是成功的。然而,从“扩大内需”战略对内需本身的绩效问题这一角度看,始于1998年的政策无疑是“失败”的。我们通常以所谓的外贸依存度来观察一国经济的外向度。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包括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三种。从“外贸整体依存度”看,1998年为3420,1999年为34;此后每年以高达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2004年上到70,此后几年基本维持在70左右,最高年份到了80,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2010
37、年,外贸整体依存度也达到了66、62。这说明,十几年的扩大内需反而使“内需”所占份额不断减少。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的初衷,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制定思路是我国当时经济对外依存度不够高,无法通过外需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所以要扩大内需。而政策执行的结果却导致了出口挤压内需的状况,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内需战略的用力方向把准了吗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而内需不足的趋势难于迅速扭转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不应该只作为一个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项“国策”,不应该仅仅从其本身的内生变量中寻找出路,而是应该在开放经济的外生变量环境里为自己开辟道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能走上“内生”的良性
38、循环轨道。12内需不足的原因与单纯内需战略的困境121当前中国内需不足的内在原因分析首先,劳动者低收入是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消费需求才是最终的需求,因而国内的消费需求提高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道。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就是增加占人口绝大数的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但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三低一高”(低工资、低成本、低产业链的产业结构、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很低,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劳动者收入占比太低,而投资又高居不下,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在国内需求少,于是只好加大出口力度,造成内需进一步相对减少。其次,劳动者低工资的根源在于低端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国制造”的产
39、品物美价廉,畅销世界,但是中国企业从中分得的利润微乎其微。由于加工制造环节利润微薄,加上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拼命降低劳动者报酬,以降低成本。中国是个劳动力密集型国度,农村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一方面为生产低成本竞争出口产品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造成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低下,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反过来又只好以更低成本竞争将过剩产品出口,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三低一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久之则会形成“内生内需不足”的机制,改变起来十分困难。由于这种“内需不足”不断再生,“扩大内需”的方式又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投资需求,如果这种“投资”不能切实解决劳动者低
40、收入问题,内需不足的“再生机制”就不能打破,内需就不能真正扩大。因此,内需战略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为自己突围,为自己开辟道路。122单纯内需战略面临的两个“两难困境”既然劳动者低工资是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是不是“扩大内需”就应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呢既然劳动者低工资的根源在于低端的国际产业链分工,是不是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提到“高端”,“扩大内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笔者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我们在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时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先看提高劳动者报酬。如果不提高劳动者报酬,维持这种低工资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内需就不可能真正“扩大”,只能是越来越“缩小”但是,如果在发生经济危机时,
41、国际需求减少,增加劳动者工资意味着产品成本的提高,使产品出口更加困难。一个高外向型的经济外需突然降低,会造成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工人失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国内需求也将剧减。这样,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在宏观经济困难、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往往采取的是降低劳动者工资以降低成本的办法。因此,陷入提高劳动者报酬与降低劳动者报酬的“两难”困境。再看国际产业链分工问题。长期来看,固然只有挣断这个被锁定的“低端”产业链条,才能打破内需不足的“再生机制”,走出“两难”困境。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一系列内外部条件,比如劳动者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条件、企业的核心技术,更重要
42、的是国家长期的产业计划和战略布局。这些问题都不能在短期内解决。而危机的出现需要解决眼前的就业、企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如果不解决“低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问题,中国将永远走不出“内需不足”泥潭;如果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即使不考虑条件是否完全具备的问题,也必定使大量低素质的农民工暂时失业,使“内需”更加困难。由于产业升级意味着经济资源流入资本密集度高的重工业部门和高端产业链,在其他措施不匹配条件下,分配会朝着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的方向倾斜,这也会加剧消费不足以及使得消费在GDP中比重的下降。这是另一个“两难”困境。13对于内需战略认识误区与实施缺陷的探讨1998年和2008年两次启动的“扩大内需”
43、计划之所以没能扩大内需,除了国内外的环境影响外,我们扩大内需的一些措施本身也可能存在不足。这又可能源于一些对扩大内需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主要的认识误区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扩张性投资就是扩大内需。中国多年来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但是,投资不是真正需求,因为投资形成的供给需要另外的“需求”来消化;投资引致的需求只是一种派生需求,即投资带动的劳动者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而且这种派生需求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靠投资来短期拉动经济增长也许有效,但不能拉动“长期需求”,更谈不上持续地拉动“内需”。第二认为医疗、教育等市场化就是拉动内需。医改、教育等市场化当初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认为能对扩大
44、内需起巨大的作用,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他们其并没有起到真正扩大内需的预期作用,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片面的医疗和教育市场化改革不但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还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负担,从另一个侧面影响了内需的提升。第三认为内需不足是因为人民有钱不消费。我们的许多扩大内需举措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之上的即人民有钱不消费,或不愿意消费。上述关于医改、教改、房改等措施都是以此为前提设计的。可是,考虑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2010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6左右,绝大多数储蓄存款是少数高收入人群所有的事实,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其实是很低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绝大多数的属于富人的储蓄是很难转化为“消费需求”的
45、。14内需战略在两难中的抉择与突破方向探讨面对内需战略实施过程中这一两难,困境我们似乎不能在本国经济母体中孕育出内生化的拐点因子,至少在短期内这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在全球经济的接合缝隙中寻找跳出圈子的落脚点,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力远未完全释放的背景下,我们寄希望于大量出口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内需导向下的引进战略,或者说是引进刺激下的内需战略,恰恰是我们所面临的两难困境的突破方向。2内需战略与引进战略的共生性与互促性分析21中国引进战略的制度渊源与发展症结分析引进战略的范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了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理念引进等诸多范畴
46、层面。本文所探讨的范畴集中于可以量化的资金引进与产品引进两个层面,并适当考虑了作为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引擎的技术引进方面。211中国资金引进特征及其制度渊源根据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5442亿美元,占对外负债的5641,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吸收FDI反映了国内外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的相对效率水平。中国的资源配置明显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方面被边缘化。即使民营企业在服装等出口加工业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得不向外资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局网站资料出让股权。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很容易成为外资的收购对象,经济条块分割,既
47、减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对外资需求。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企业难以通过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为强调吸收稳定性强、且便于中国与国外投资者分担风险的FDI成为我国引进战略的最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中国FDI在对外负债中占比偏高,主要不是FDI流入过多,而是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证券投资、其他投资流入太少这一原因导致的。从制度渊源上看,我国资金引进与对外负债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公共制度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完善,它们对负债结构的影响难以截然分开。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权制的影响。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而对外借债、股票融资的自主
48、权很小的情况下,它们只能通过土地、地方税等优惠政策吸引FDI。由于国有金融体系主要受中央垂直管理,金融风险并非地方政府考虑的主要因素。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共制度、金融制度都在变化之中,其作用于对外负债结构的机理可能与成熟市场经济体有较大不同。四是非正式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对引进外资决策的影响。如国人少借债的观念根深蒂固,可能导致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规模较小。212中国贸易引进面临的特殊国情与发展症结思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更多是内生的,是制度改革带来要素资源逐渐优化配置,庞大的内需释放所带来的需求拉动和投资推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战略
49、的制定更多的是依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加入WTO,使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再仅仅是依据本国的阶段性需要,而必须落实自己的国际承诺,更多地依据世界经济统一的竞争规则。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将推动中国从追求产品的国产化、产业的自我配套到追求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行全球化生产,占据国际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借助全球产业链,实现本国产业经济系统与全球产业经济系统的互动,给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从产业结构演化角度来看,十年引进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众多跨国公司积极到中国投资,在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占有,这种投资模式推动了中国制造概念的诞生和发展。众多跨国公司都愿意把制造中心放在中国以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接近市场。因此,中国产业的重型化趋势明显,钢铁、冶金等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过去我们的引进战略在强化我们原有的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却使我们的比较劣势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即也强化了弱势。相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入世之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从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看,十年引进战略的实施加深了中国产业结构开放化程度,扩大了中国产业的市场空间,但延缓了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