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气象学试题.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99365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气象学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农林气象学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农林气象学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农林气象学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农林气象学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有土壤、气候和地形地势等。2、光是从光照长度、光照长度和光谱组成的不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3、长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4、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5、蒸腾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6、总土水势包括基膜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和温度势五个分水势。7、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8、在晴郎无风的天气下,近地层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夜间呈呼吸型,即随高度递减。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二、名词解释(

2、20分,每题4分)1、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答:把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的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2、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3、毛管断裂含水量答:是指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和土表的蒸发作用,其数

3、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4、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5、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

4、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2、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类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答:白天光

5、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分类的具体依据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3、什么是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答:作物需水量是指生产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量。用植物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一个发育时期

6、内所吸收的水分总量与该时期生产的总干物质之比来表示。作物需水量包括三个部分:即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前两部分为作物生理过程所必需,又称为生理需水;后一部分为作物适宜生长环境条件形成所必需,又称为生态需水。四、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1、试讨论作物引种中光照长短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答:在作物引种中,光照长短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由于光照变短,温度升高,导致生育期缩短,可能出现早穗现象,穗小粒少。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由于光照变长,温度降低,导致延迟成熟,甚至不能抽穗开花

7、。(2)、长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延迟成熟。但南方温度较高,生育期是否延长,还要综合考虑其光温特性。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但北方温度较低,发育速度减慢,生育期是否缩短也应综合考虑。(3)、纬度和海拔相近的地区相互间引种,光温条件大致相似,较易成功。(4)、同一地区的平原与高原间相互引种,光照条件无变化,其延长或缩短生育期的日数,决定于高度差引起的温度变化。(5)、同一地区早中稻作晚稻种植时,提早成熟,而晚稻早播时,延迟成熟。因此,在双季稻区,早稻可用作晚稻栽培,而晚稻不能用作早稻栽培。2、试论述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并写出温度与作物发育速度的非线性模式及有效积温变量

8、的表达式。答: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积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可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1)、积温学说的假定a、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b、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才能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2)、作物本性的影响a、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问题。感光性强的作物,光照对其发育速度的影响很大,与温度的影响相当,特别是其中感光性强的品种,甚至超过了温度的影响,因此在用积温来表示这些作物的发育速度时,就很不稳定;b、作物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间有差异,尤其是对环境反应的差异,作物的个体差异

9、必然会带来积温的系统误差,使得积温为一非确定量;c、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有一定的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热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范围。因此,在用积温来表征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时,积温应当有一个幅度,而不应该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常数。(3)、人为造成的误差a、某些作物发育期出现不太明显及观测水平不同的观测误差,会造成积温数值上的差异;b、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以及测站的代表性问题,都会使得积温值有些差别,降低其稳定性;c、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上、下限温度差异造成的误差;d、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基于温度的三基点理论及温度的有效性,有人提出一种温度对作物

10、发育速度影响的非线性模式,以替代积温公式中的线性假设。即:/(/)()+()+式中,/为发育速度;、为作物发育速度等于零时的上下限温度;、为大于零的经验参数。在此基础上可导出一个新的有效积温表达式,即:()()()(+)式中,()为温度的函数,称为有效积温变量。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有土壤、气候和地形地势等。2、光是从光照长度、光照长度和光谱组成的不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3、长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4、按照考虑物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农业气象模式划分为经验统计模式、理论统计模式和理论模式。5、蒸腾是植物失水的

11、主要方式6、总土水势包括基膜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和温度势五个分水势。7、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8、晴郎无风的天气下,近地层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夜间呈呼吸型,即随高度递减。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2、毛管断裂含水量答:是指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和土表的蒸发作用

12、,其数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3、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4、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

13、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5、农业气象模式答:农业气象模式是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农业气象模拟就是把农业气象系统中各种问题模型化。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

14、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2、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类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实质上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四种分类的具体定义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

15、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3、什么是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答:作物需水量是指生产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量。用植物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一个发育时期内所吸收的水分总量与该时期生产的总干物质之比来表示。作物需水量包括三个部分:即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前两部分为作物生理过程所必需,又称为生理需水;后一部分为作物适宜生长环境条件形成所必需,又称为生态需水。四、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1、试论述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答:光能利用率是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16、的比率。一般是用一定时间内一定土地面积上作物增加的干重所折合的热量与同一时间内投射到同一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比值来表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而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因即是通过调节和控制作物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从植物体本身去想办法;外因则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来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加强其影响,以提高光能的转换效率。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采取间作套种和复种,合理安排茬口,可充分利用地利、时间和空间,使田间始终有旺盛的植物群体,叶面积指数始终保

17、持连续、匀称和协调的状态,并可延续交替用光,使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在整个生长季节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十分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另外,温室、大棚、地膜等农业设施的利用以及育苗移栽等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也是延长作物生长季节,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途径。(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选育合理株型和适宜密植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太阳能的吸收比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途径。要选育株型紧凑、叶片斜立的矮杆品种,这样十分有利于群体中光能的合理分布与利用,可使作物高度密植而不倒伏,是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的基础和保证。而作物的

18、立体种植也是充分利用光能的有效措施。(3)、改善作物的水、热、气、肥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大田可通过改善作物群体的通风条件、增施有机肥来提高群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室、大棚内可通过增施二氧化碳肥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增加作物的光合能力。而在光能资源丰富、水热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热量不足采取措施增温、水分不足采取措施解决灌溉水源等,则可大大增加作物的光合能力和光能利用率。(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在培育作物品种时,要增加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力主要措施有:a.培育光呼吸作用低

19、的品种如C4作物,从光呼吸型作物如C3作物中选择光呼吸低的植株进行筛选培育;b.采用化学方法抑制呼吸作用;c.减少不必要的呼吸消耗,及时打掉老叶、枯叶,打去对产量无效而又争养分的器官;d.采取措施控制高温的出现;e.防治病虫等危害(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施,如选育矮杆品种等,可以使作物的经济系数大幅度提高。从上述六个方面看,农作物产量实际上等于(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呼吸消耗)经济系数,可称之为光合性能。它是决定农作物产量高低和光能利用率大小的关键。一切增产措施,归根到底,主要是通过改善光合性能而起作用。2、试论述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并写出温度与作物发育速度

20、的非线性模式及有效积温变量的表达式。答: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积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可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1)、积温学说的假定a、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b、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才能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2)、作物本性的影响a、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问题。感光性强的作物,光对其发育速度的影响很大,与温度的影响相当,特别是其中感光性强的品种,甚至超过了温度的影响,因此在用积温来表示这些作物的发育速度时,就很不稳定;b、作物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间有差异,尤其是对环境反

21、应的差异,作物的个体差异必然会带来积温的系统误差,使得积温为一非确定量;c、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有一定的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热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范围。因此在用积温来表征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时,积温应当有一个幅度,而不应该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常数。(3)、人为造成的误差a、某些作物发育期出现不太明显及观测水平不同的观测误差,会造成积温数值上的差异;b、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以及测站的代表性问题,都会使积温值有些差别,降低其稳定性;c、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上、下限温度的差异造成的误差;d、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基于温度的三基点理论及温度的有效性,

22、有人提出一种温度对作物发育速度影响的非线性模式,以替代积温公式中的线性假设。即:/(/)()+()+式中,/为发育速度;、为作物发育速度等于零时的上下限温度;、为大于零的经验参数。在此基础上可导出一个新的有效积温表达式,即:()()()(+)式中,()为温度的函数,称为有效积温变量。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有土壤、气候和地形地势等。2、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缩短。3、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4、按照考虑物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农业气象模式划分为经验统计模式、理论统计模式和理论模式。5

23、、蒸腾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6、总土水势包括基膜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和温度势五个分水势。7、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8、晴郎无风的天气下,近地层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呈光合型,即随高度递增。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答: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进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2、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

24、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3、田间持水量答:田间持水量又称土壤最小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4、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在

25、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5、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

26、系。(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2、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别http:/ 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侵犯您的权益,请与网站联系 2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有土壤、气候和地形地势等。2、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缩短。3、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4、按照

27、考虑物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农业气象模式划分为经验统计模式、理论统计模式和理论模式。5、蒸腾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6、总土水势包括基膜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和温度势五个分水势。7、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8、晴郎无风的天气下,近地层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呈光合型,即随高度递增。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答: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进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

28、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2、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把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3、田间持水量答:田间持水量又称土壤最小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4、作物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答: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

29、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5、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答: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补偿点。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简述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答: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温学说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论点:

30、(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且假定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温度问题。实际上,从生物生育存在三基点温度角度出发,也应当有上限温度。(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2、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哪几类?分别http:/ 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侵犯您的权益,请与网站联系 2 是如何定义的?答: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实质上

31、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根据光照长度影响植物开花的情况可将植物分为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四种分类的具体定义是: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日性植物;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称为中间型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3、简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流动的过程、途径和规律。答: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流动的各个过程和途径是:(1)、土壤中的水分向根表皮流动;(2)、水分被根表皮吸收并通过根及茎的木质部输送到叶片的叶肉细胞;(3)、水分

32、从叶肉细胞汽化后进入气孔;(4)、水汽经过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在这个系统中,水势的概念通用于全系统的各个过程。水分流动的基本规律是: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其流量与水势差成正比,而与水流阻力成反比。四、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1、试论述光能利用率的限制因素。答: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自然植被,还是栽培植物,光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这与理论上限值相差甚远,原因是多方面的。光能利用率的限制因素主要有:(1)、光的漏射、反射和透射损失作物的生长初期,植株小,叶面积指数低,太阳辐射能多被漏射到地面而浪费。而当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很大时,反射随之增加,此时反射率可达525%,且平铺叶

33、片比直立叶片反射更多。(2)、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由于叶层较厚,上层叶片吸收和反射了大部分光,致使上层叶片处于光饱和点之上的光强,下层叶片受光很弱,即出现了上饱下饥的现象,浪费了部分光,这是由于群体中光分布不合理造成的。此外,透入叶组织中的光合有效辐射能只有一部分为叶绿素吸收而用于光合作用,1030%的光能被非光合色素以及细胞壁、细胞质等吸收而损失了。 (3)、作物遗传特性的限制小麦、水稻等C3植物的光合效率通常比玉米、高粱等C4植物低,尤其是在高温、强光和干旱条件下,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4)、生长季短造成的损失中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受冬季低温的限制,作物生长季短,造成光能资源的浪费,光能利用率低。(5)、生长季内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温度、水分、CO2浓度等均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光合作用,也就影响到光能利用率。如温度过高,使呼吸急剧增加;温度过高还会导致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温度过低,使细胞原生质粘滞性提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减缓了所有生物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减缓了植物质量的增长速度。CO2浓度过低,会影响到光合作用速率的提高。缺水,会影响到植株的蒸腾作用以致影响气孔开闭,从而影响CO2进入叶片内,减弱光合作用强度。 (6)、其它方面 从能量的观点看,光合作用量子需要量的测定,往往是在作物光合机构功能良好,外界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