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钟兰 一、概述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即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来维持正 常的生理功能。 灵枢 经筋 篇对经筋的组成、分布和 病变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并提出了一 些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 统。 中医将全身的筋肉,按照十二经脉分别 濡养的不同范围,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并 分属于十二经脉,故称为十二经筋。 肉:肌肉 筋:肉之力也 腱:筋之本也 明 张介宾 :“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 者 ,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 ,故出入脏腑 ,以次 相传 ,经筋联缀百骸 ,故维络周身 ,各有定位
2、 。虽经筋所盈之处 ,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 ,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 ,其华在爪 ,故十二 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 ,而后盛于辅骨 , 结于肘腕 ,系于关节 ,联于肌肉 ,上于颈项 ,终 于头面 ,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 , 亦犹经之有络 ,纲之有纪 ,故手足项背 ,直行 附骨之筋皆坚大 ,而胸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 也。 ” 经筋连属骨骼,结聚于关节,具有 “主束骨 ,而利机关 ”的生理功能。 说文解字 : “筋 ”,“肉之力也 ”,是指能产生力量的部分 ; “筋之本 ”则名为 “腱 ”,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 分。 经筋 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 ,以十二经脉为 纲 ,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
3、组织生理和病 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是完全不同于经脉、络 脉和经别的另一种组织结构。 二、经筋总的分布特点 1.经筋 分别联属于十二经脉。 2.起于四肢末端,行于体腔外。 3.不络属于任何脏腑。 4.结聚于关节骨骼,阳经筋行于肢体外侧 ,阴经筋行于肢体内侧。 5.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分布简表 足三阳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足阳明 中三趾、跗上、胫 髀枢、阴器、腹、脊 颈、口、鼻、颧 膝外侧、膝、外辅骨 胁、缺盆 耳前、下睑 伏兔、髀 足少阳 四趾、外踝、膝外侧、 尻、季胁、腋、膺乳、 耳后额角、颠上、 外辅骨、伏兔、髀 缺盆 颔、颧、目外眦 足太阳 小趾、外踝、踵、膝 夹脊、
4、肩髃、缺盆 项、舌本、枕骨、 臀、 头、鼻、上睑、颧 完骨 手三阳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手阳明 食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颈 颊、颧、额 角、颔 手少阳 四指、腕、肘 肩、颈 额角、曲颊、 舌本、耳前、 外眦 手太阳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 腋下 肩胛 颈、完骨、耳中 、 耳上、颔、外眦 足三阴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足太阴 大趾内侧、内踝、 阴器、腹、脐、腹里 膝内辅骨、阴股、髀 肋、脊、胸中 足厥阴 大趾、内踝前、胫、 阴器 内辅骨下、阴股 足少阴 小趾下、内踝下、内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辅骨下、阴股 手三阴 经 筋 四 肢 躯 干 头 面 手太阴 大指
5、上、鱼后(腕) 缺盆、肩髃、胸里、 寸口外、肘中、腋下 季胁、膈 手厥阴 中指、肘内侧、 前后挟胁、胸中、膈 臂阴、腋 手少阴 小指内侧、锐骨、 乳里、胸中、膈、脐 肘内侧、 十二经筋 均起于四肢末端,与所属 经脉部位基本一致,并从四肢末端向 上走行。阴经筋达到胸腹,阳经筋到 达头面。多布于缺盆、肩、颈项与头 面部。 1、躯干头面部: 阴经筋 布于胸腹腔内壁,或连接于膈,而不与脏 腑相联; 胸 胁 腹壁的 经 筋病 变 与阴 经 筋关系密切 ,表 现 于体腔内部疼痛或膈肌的病 变 , 治 疗 多从阴 经 着手,如深 层 胸痛、 胁 痛 、腹壁痛、呃逆等, 应 从阴 经 取穴治 疗 。如膈肌 痉
6、挛 所至之呃逆, 临 床可用内 关、气海、 肾俞 等穴治 疗 。 阳经筋 布于体腔外壁,不入于内。 如属外伤引起的体腔外部经筋疼痛等症 ,多从阳经取穴治疗; 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与阳经筋的关系密 切,故肩、颈、头面的经筋病变多从阳 经筋着手,如面瘫、面肌痉挛、肩臂疼 痛屈伸不利、头项强痛等。 、肝主宗筋,阴器为宗筋之所聚。 阴器为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之经筋与 足阳明之经筋均结聚于阴器。 灵枢 .经筋 :足厥阴之筋: “上循 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 阴器有病,多从足三阴经取穴治疗;宗 筋有病,多从肝经取穴治疗。 、经筋结聚于关节骨骼 经筋在分布上具有结聚于关节骨骼的 特点。各经筋所结聚之处多为
7、四肢的 大关节,与肢体的正常运动有密切的 关系。 三、经筋的所 “结 ”部位和腧穴 经筋所 “结 ”之处多是人体大关节 足经筋 多结聚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 节; 手经筋 多结聚于腕关节、肘关节、肩关 节; 阳经筋 还结聚于头面的某些部位。 经筋所结部位 均有一些腧穴,这些腧穴 能够治疗所结经筋的病变。 经筋所 “结 ”部位参考表 手三阴 经 筋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 手太阴 结于鱼后 结肘中 结肩前髃 结缺盆、结胸里 (太渊) (尺泽) (肩髃) (缺盆) 手厥阴 同太阴 结于肘内廉 结腋下 散胸中、结于贲 (大陵) (曲泽) (天泉) (膻中) 手少阴 结于锐骨 结于肘后廉 结
8、于胸里、循贲、 (神门) (少海) 伏乳里、系于脐 (神阙) 手三阳 经 筋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头面 手阳明 结于腕 结于肘外 结于肩髃 结于 頄 (阳溪) (曲池) (肩髃) (颧髎) 手少阳 结于腕 结于肘 结于角 (阳池) (天井) (颔厌) 手太阳 结于腕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入结于腋下 结于耳后完骨 (阳谷) (小海) (肩贞) (完骨) 下结于颔(天容) 上属目外眦(瞳子髎 ) 足三阴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股 会阴 躯干、头 足太阴 上结于内踝 结于膝内辅骨 结于髀 聚于阴器 结于脐(神阙) (商丘) (阴陵泉) (箕门) 结于肋(章门) 足厥阴 上结于内踝 结内辅骨
9、下 结于阴器 之前(中封) (曲泉) (急脉) 足少阴 结于踵 上结于内辅骨 结于阴器 结于枕骨 (水泉) (阴谷) (横骨) (玉枕) 足三阳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足阳明 结于跗上 结于膝外廉 上结于髀枢 聚阴器 (解溪) (膝阳关 ) (环跳) 结缺盆(缺盆、气户 ) 结于膝(犊鼻) 结于耳前(下关) 结于外辅骨(阳陵泉) 足少阳 上结外踝 结于膝外廉 结于伏兔之上 结于尻 结于缺盆 (丘墟) (阳陵泉) (伏兔) (尾骶) (缺盆) 结于頄(颧髎) 结于目外眦(瞳子髎 ) 足太阳 足经筋 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躯干、头面 足太阳 上结于踝 斜上结于膝 结于臀 结
10、于肩髃(肩髃) (昆仑) (阳陵泉) (承扶) 结于舌本 结于踵 结于腘 (委中) 结于鼻(素髎) (仆参) 结于颛外(承山) 结于頄(颧髎) 结于完骨(完骨) 各部位所结经筋归纳 额角: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 鼻: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 颧: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 完骨: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舌:手少阳、足太阳。 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 颔:手太阳、足少阳。 颌:手阳明。 缺盆: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 手太阴。 贲(膈肌):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 。 乳:手少阴、足少阳。 脐:足太阴、手少阴。 肩髃: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 阴器:足太阴、足厥
11、阴、足少阴、 足阳明 三、经筋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十二经筋的病变 经筋布于全身,十二经筋各有所主, 如发生疾病,就会在相应经筋部出现功 能障碍,出现活动受限的病症。 手太阴经筋病 灵枢 .经 筋 : “手太阴之筋 其 病,所 过 者支 转 筋痛,其成息 贲 者, 胁 急,吐血。 ”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屈 背屈困难,肩痛不举;胁肋拘急,上逆 吐血。 手阳明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阳明之筋 其病,当 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 右视。 ”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前臂外旋 困难,肘关节曲屈困难,肩痛不举, 外展困难;项背强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阳明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12、“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 循结于膝。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 合于 頄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 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 ” (阴器、口、鼻、目下纲) “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下 肢跳动,感觉僵硬不舒适),伏兔转筋 ,髀前肿,穨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 。卒口噼,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 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 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 ” 足中趾伸肌腱挛急掣强,胫部肌肉痉 挛、
13、足外翻,大腿部经筋痉挛疼痛,腹 部肌肉痉挛拘急,颈强痛;口眼歪斜( 面瘫、面肌痉挛),下睑不合或不开; 下颌关节活动不利;脊背连腿拘急疼痛 。 足太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 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 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 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 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趾 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 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 痛,引膺中,脊内痛。 ” 伸大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足 内翻,内踝疼痛,膝关节内侧部疼 痛,大腿内侧牵引髀关部强急疼痛 ;外生殖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胁 部疼痛,并引胸部两侧及脊柱内疼
14、 痛。 手少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 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 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 ,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 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 (乳)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小指痉挛不伸, 腕肘曲屈拘急,背屈困难;肩关节外展困 难,腋下疼痛;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及膈 肌病变。 手太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 ,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 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 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15、 其病,小指支,肘 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 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 ,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 ,寒热在颈者。 ” (耳、目) 上肢经筋分布部位痉挛疼痛,小 指强急,屈伸不利;前臂外旋、内 旋困难;腋下及腋后部疼痛;肩胛 连颈疼痛,伴耳鸣,项痛连及耳后 ;面痛、面瘫、面肌痉挛。 足太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太阳之筋,起于 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 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喘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 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 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 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 下
16、结于 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 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 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頄 。 ” (舌本、鼻、上睑)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 ,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 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摆。 ” 伸小趾肌腱痉挛疼痛,足外翻;外踝 足跟肿痛;腘部肌肉痉挛,膝关节伸直 困难;脊强反折,项背痉挛疼痛,肩痛 不举,腋部肌肉痉挛,肩关节外展困难 ;缺盆中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太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 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 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 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 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17、其病,足大趾 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 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 痛,引膺中,脊内痛。 ” (阴器) 伸大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足 内翻,内踝疼痛,膝关节内侧部疼 痛,大腿内侧牵引髀关部强急疼痛 ;外生殖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胁 部疼痛,并引胸部两侧及脊柱内疼 痛。 手少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少阴之筋,起 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 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 ,结于胸中;循喷,下系于脐。 其 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 (乳)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小指痉挛 不伸,腕肘曲屈拘急,背屈困难; 肩关节外展困难,腋下疼痛;胸内
18、拘急,心下积块及膈肌病变。 手太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 ,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 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 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 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 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 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颈 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 ” (耳、目) 上肢经筋分布部位痉挛疼痛, 小指强急,屈伸不利;前臂外旋 、内旋困难;腋下及腋后部疼痛 ;肩胛连颈疼痛,伴耳鸣,项痛 连及耳后;面痛、面瘫、面
19、肌痉 挛。 足太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 指,上结于踝; 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 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 者,结于(顓)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 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 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 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 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 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 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頄。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 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 痛,不可左右摆。 ” (舌本、鼻、上睑) 伸小趾肌腱痉挛疼痛,足外翻;外踝足 根肿痛;腘部肌肉痉挛,膝关节伸直困难 ;脊强反
20、折,项背痉挛疼痛,肩痛不举, 腋部肌肉痉挛,肩关节外展困难;缺盆中 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足少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 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走内踝 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经和,而上 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 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脐,上至 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 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 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 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 足下肌肉转筋疼痛,足跟内侧、内踝疼 痛,足内翻;癫痫、抽搐、脊背反张; 腰不能俯仰。 手厥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 手心主之筋,起于
21、中 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 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 ,入腋,散胸中,结于贲。 其病,当所 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气息急迫 之症)。 ”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腕肘拘 急,伸直、外旋困难;肩关节外 展困难;心下积块及膈肌病变。 手少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手少阳筋,起于小指 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 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少阳。其 之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 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 角。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 ” (舌、牙、耳、目) 经筋所过部痉挛疼痛,上肢曲 屈困难,肩痛不举;颈项强痛, 活动受限;面瘫、面肌痉挛;舌
22、卷缩。 足少阳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 足少阳之筋,起于 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其 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 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 、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 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 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 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 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 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 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 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 (乳、耳、目) 第四趾伸趾肌腱痉挛,活动不利,并牵连膝 外侧转筋,膝关
23、节屈伸不利;腘部经筋拘急, 前牵髀部,后牵骶部,并牵及季胁部作痛;胸 胁、颈项部经筋拘急疼痛;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面瘫、面肌痉挛;目开合不利(目不开); 如右额角受损,则左足不用。 足厥阴经筋病 灵枢 .经筋 : “足厥阴之筋,起 于大指之上,上节于内踝之前,上循 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 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 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 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 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 (阴器) 足大趾伸肌腱痉挛,活动不利; 下肢内侧经筋循行部位疼痛,足 内翻,膝屈伸不利;大腿内侧痉 挛疼痛;阳萎或阴缩。 经筋病的特点 灵枢 经筋 : “ 经筋之病
24、 , 寒则反 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 阳急则反折 , 阴急则俯不伸。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 湿热不攘 , 大筋 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 长为痿 。 ” 经筋寒证:经筋拘急、痉挛 经筋热证:经筋驰长、萎软无力 经筋湿热:大筋拘急 小筋驰长萎缩 经筋疼痛或不用 关节屈伸不利 (二)经筋所 “结 ”处部分腧穴的治疗 作用 经筋所结的大关节处多有相应的穴位 ,这些穴位多是临床常用穴。结于肘膝 关节处的相应腧穴均是特定穴,除了常 用于治疗常见脏腑经络病变外,也是治 疗相应经筋病的腧穴,且临床效果明显 。 经筋所结部位腧穴及类别表 手六经 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躯干
25、、头面 手太阴 太渊(输、原) 尺泽(合) 肩髃 中府(募)缺盆 手厥阴 大陵(输、原) 曲泽(合) 天泉 手少阴 神门(输、原) 少海(合) 神阙 手阳明 阳溪( 经 ) 曲池(合) 肩髃 颧 髎 手少阳 阳池(原) 天井(合) 头维 手太阳 阳谷( 经 ) 小海(合) 肩 贞 颊车 、 瞳子髎、完骨 足六经 踝关节 膝关节 股 会阴 躯干头面 足太阴 商丘(经) 阴陵泉(合) 髀关 足厥阴 中封(经) 曲泉(合) 急脉 足少阴 太溪(输、原) 阴谷(合) 横骨 玉枕 足阳明 解溪(经) 犊鼻 膝阳关 环跳 下关 阳陵泉(合) 足少阳 丘墟(原) 阳陵泉(合) 伏兔 骶部 缺盆、颧髎、 瞳子
26、髎、头维 足太阳 昆仑(经) 阳陵泉(合) 承扶 肩髃、完骨 仆参 委中(合) 颧髎 承山 经筋结于肘膝关节处的相应腧穴多为 合穴,是临床中的常用腧穴; 经筋结于腕踝关节处的相应腧穴均是输 穴、原穴或经穴,也是临床常用腧穴。 位于肘膝关节以上的穴位虽然不属特定 穴,但在临床治疗经筋病变时具有重要 意义。 中府: 肩痛不举、上肢不遂 肩髃: 肩痛不举、项背强痛 尺泽、少海、曲池: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阳陵泉: 膝关节屈伸不利、面瘫、各种经筋病 变 阴陵泉: 中风足内翻、膝内侧经筋病变 髀关: 腰腿疼痛活动不利、足太阴经筋、足阳 明经筋痉挛疼痛 颧髎、巨髎: 面瘫、面肌痉挛、面肌下垂 完骨: 面瘫
27、、颈项强痛 (三)足太阳为 “目上纲 ”,足阳明为 “目 下纲 ”的临床意义 、足太阳为 “目上纲 ”: 上睑由足太阳 经筋所组成。当上睑发生活动障碍之病 变时,应从膀胱经着手治疗。 可在局部选取睛明、攒竹穴,在远端 选取申脉、京骨等穴。可用于面瘫上睑 下垂、上睑痉挛或瞤动、重症肌无力等 症。 、足阳明为 “目下纲 ”: 下睑由足 阳明经筋所组成,保证下睑的正常开 合。当下睑有病变时,应选取足阳明 经之穴进行治疗,如局部的承泣、四 白,在远端可选取足阳明经之足三里 、内庭等穴。可用于下睑下垂、下睑 痉挛、眼袋、下睑松弛等症。 (四)经筋病的施术方法 经筋病 “以痛为输 ”是治疗经筋病的基 本取
28、穴方法。 治疗经筋病的施术方法目前常用 毫针 刺、灸法、罐法、推拿 等。 古代刺法较多 , 为 多针刺法 。 灵枢 官针 篇有 傍针刺、恢刺、齐刺、扬刺 、分刺、关刺、合谷刺、报刺、浮刺、 直针刺 等刺法 ,为多针刺法 ,也是治疗经筋 病的常用手法。 傍针刺法 : 灵枢 官针 曰 :“傍针刺 者 ,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 ” 此法一般宜取痛点 (或反应点 )及其 临近穴 ,先直刺一针 ,待针得气后勿再深 入,再在其旁 5分至 1寸处斜刺一针 ,针尖 朝向直刺的针 (痛点中心 ),捻针得气后即 可 ,无需再深入;然后可用守气法行针 , 使针尖保持得气 ,并促使针感放散。 用于治疗
29、筋痹日久 ,留痹(邪气久居不 散)的多针刺法。 傍针刺 恢刺: 灵枢 官针 篇 :“恢刺者,直 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也。 ” 素问 长刺节论 : “病在筋,筋挛节 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 直刺筋脉拘急处所的旁边,用提插的手 法,或向前或向后,以舒其气,可以治 疗筋痹病。 筋脉拘急处 恢 刺 齐刺法 :又曰 “三刺 ”。 灵枢 官针 篇说 :“齐刺者 ,直入一 ,傍入二 ,以治寒气 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 也。 ” 此法在病变局部中心 ,以压痛点直刺一 针 ,捻转得气即停止深入;再在其上下或 左右旁开处各斜刺 (或直刺 )一针 ,分别行 针以增强针感 ,使针
30、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 适用于范围小而局限 ,病位相对较深的 痹痛证。如下颌痛、网球肘、腰痛、膝 痛、踝扭伤等症。 齐刺法 扬刺法 :又称阳刺。 灵枢 官针 篇说 :“扬刺者 ,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 ,以治寒 气之博大者也。 ” 此法是五针同用 ,针不宜过深的浅浮之 针法 ,以得气为度。 适应于寒痹广大者 ,主治寒邪凝滞、经 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而病变范围较大 、病位浅表者 ,如腱鞘炎、腱鞘囊肿、皮 神经痛、麻木、局部肿胀等。有祛寒止痛 、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功。 扬刺法 分刺法 : 灵枢 官针 篇说 :“分刺者 , 刺分肉之间也。 ” 用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 ,在肌层间隙内 行针 ,采用捻转
31、提插手法使之得气 ,并根据 受损部位深浅和症状缓解情况 ,调节针刺 方向与深浅 ,再用行气手法 ,以加强针感 , 使其向深层扩散。 是治疗邪在肌肉的针刺方法。 浮刺法 : 灵枢 官针 篇说 :“浮刺者 , 傍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此法为肌肉斜面刺 ,是用毫针 斜刺或沿 皮刺入穴位皮下的浅筋膜层 ,针体可横穿 痉挛的肌肉 ,捻转得气后留针 ,间歇行针 2 -3次 ,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 本法主要适宜治疗肌肉因寒邪凝滞而 挛急、肌肉转筋、肤急而寒的症证。 直针刺 : 灵枢 官针 篇说 :“直 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 者也。 ” 此法是将针 沿皮刺 ,亦可用提捏法 进针
32、,即引起皮肤乃刺入。 适应于寒痹之浅者,经筋病虽不 在皮肤 ,但可通过皮部治疗。 关刺法: 灵枢 官针 篇 :“关刺者, 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勿出 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豈( 岂)刺。 ” 关刺是 直刺四肢关节部分,筋的尽端 , 刺时要注意不能出血,肝主筋,所以 与肝相关。 可治疗筋痹。 合谷刺法 : 灵枢 官针 篇 :“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此脾 之应也。 ”为 内经 的五刺法之一。 此法是用 1支毫针 ,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 处 ,得气后退至浅层 ,再依次分别向左右 两旁斜刺 ,使针刺穴内的痕迹成鸡足状, 可反复多次施术 ,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 善
33、后留针数分钟即可。 主要治疗筋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风湿 肌痛、肌外伤、肌肉痉挛等病。 报刺法 : 灵枢 官针 篇 :“报刺者 ,刺痛 无常处也,上下行者 ,直内无拔针 ,以左手 随病所按之 ,乃出针复刺之也。 ” 是根据病人所 报痛之处下针 ,留针施以 针刺手法询问病人是否止痛 ,必要时再在 其他处下针 ,即 刺而再刺 的意思 ,刺后可拔 针复刺痛点 ,或以左手按病痛处将针拔至 浅层后再复刺。 多用于痹痛无常处 ,呈游走性疼痛,有 多个痛点的疾病 ,如治疗风湿病、关节炎 、面痛等病证。 火针: 灵枢 经筋 中叙述各经经筋 病后,多用 ”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 为输 ”的治疗方法。 燔针即
34、 火针 ;劫刺即 疾刺疾出 ,不留 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 明代吴鹤皋在 黄帝内经素问 注解 中称 “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 暖)耳,不必赤也。 ” “焠刺 ”:也谓火针。 (五 )临床应用举例 1.管遵惠在运用经筋理论时指出,根据 经筋理论,在刺法方面有分刺(刺肌 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 节、肌腱)等内容。在针灸治疗上, 亦强调重视辨证施治。 2.薛立功等 “经筋辨治膝退行性变合并膝痛 364 例分析 ” 方法 :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 ,应用 内经 长圆针 ,采用 内经 解结针法 : ( 1)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 ( 2)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 ( 3)或对骨膜下
35、积血、积液进行近骨膜处横络 ,切开减压处理,由此分离由经筋辨证所检出 的结筋病灶点 (横络 ),解除其对经脉的卡压 ,减少 或消除因卡压后而引出的津液涩渗反应 ,从而解 除膝关节痹痛。 3.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万瑶老师认为:经 筋病 , 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 、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 体不用等症,一般运动系统的损伤 ,皆可 责之于经筋为病。 经筋经过部位的筋肉、肌腱、关节、 骨骼等组织的综合病证 ,临床上属于痹证 、痿证、肢体拘挛等病。在经筋病候中 , 主证多是痛证。 治疗方法以多针浅刺法治疗。所谓多 针刺是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 ,用多支毫针 刺入 ,可增强刺激 ,促使针感放散传导 ,提高 临床疗效。 谢谢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