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1133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 及检 测 方法 新闻出版 标准编制说明 一、 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凹印设备全息膜避版缝的专利技术的结束以及无版缝全息膜技术的 进步 , 转移介质层 与凹版印刷连线完成工艺日渐成熟, 但目前国内尚无同类凹印连线转移 过程控制标准,如果该工艺能形成规范,将无疑将使 需要 参照此规范的企业减少摸索工艺的时间,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由 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170)组织筹备制定的凹印联线复合剥离 过程控制要求 及检 测 方法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 于 2015 年 8 月 经 新闻出版 总署批准 正式启动 立项 。 (二

2、) 标准的 起草 单位 及 起草人 标 准的起草单位: 江苏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泰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印刷学院、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昆明彩印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丰彩丽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江苏中印印务有限公司、浙江美浓世纪集团有限公司、 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常德金鹏印务有限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山松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市恒远彩印有限公司 、中山松德印刷机械有限公 司 。 标准 起草人:侯立伟 、徐静彦、许文才、吕伟、吴净土、曹国荣、朱国良、易元锋、王倩倩、庞

3、锟、 张辉、 徐斯伦、陆俊、习大润、文杰、欧立国、王玉信、贺志磐、王文娜 (三)主要工作过程 2014 年 12月 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与 SAC/TC 170 就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 行业标准起草工作进行了协商,并确定由 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牵头承担标准起草任务; 2015年 8月 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主负责联系标准起草组成员单位,并报 SAC/TC 170 备案同意; 2015 年 10 月, 深圳劲嘉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 就“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 方法 ”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新闻出版印刷科研项目开题报告”; 2017

4、年 7 月 6 日于 北京 市召开了“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 暨 第一次工作会议 ,讨论与确定了标准起草的框架、内容、工作任务与分工,形成了 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 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 由 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牵头单位 , 执笔组成员为吴净土、吕伟、易元锋、朱国良。确定吴净土 为组长, 易元锋为副组长。 会上讨论了标准适用范围,确定了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 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 标准由 范围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术语和定义 、 技术要求 、 检验 方法 五个内容组成,确定了 转移、转移膜、凹印联线转移 3 个 重要 术语和定义

5、 。 2017 年 9 月 18 日 在北京召开了标准起草组第 2 次工作会议, 会议对执笔组根据第一次会议纪要 完成的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要求及检测方法 标准草案第 1 稿 内容 进 行了讨论与研究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反复讨论了 转移、转移膜、凹印联线转移 3 个术语的定义,并提出应增加“定位膜”和“膜面版距”这 2 个术 语。 会 上 对标准 草案 第 4 章的内容 从文字表达简洁性和准确性角度 进行了认真讨论 , 提出由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张辉核实水基胶黏剂 黏度 的具体要求和检测 方法。会上 对 标准 草案 第 5 章 “剥离性能”的检验方法进行 讨论,有专家提

6、出草案第 1 稿的检验方法有误,需进一步查证。 2018 年 4 月 10 日 在 东莞市召开了 标准起草组第 3 次工作会议 ,会议 对执笔组 根据第 2 次会议纪要 完成的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标准草案第 2 稿 内容 进 行了讨论与研究 , 会议对第 3 章 中的“ 定位膜”和“膜面版距” 两个术语的定义进行了反复商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原定术语“转移”太过口语化,从而引入术语“复合剥离”取代原术语并给出 了定义 。会上决定原料粘度暂定为 60 1000mpa s, 上机粘度暂定应为 10s 50s(察恩 4 号杯) ,会后 中丰田光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张辉 进一

7、步 核实 。会议确定,会后由执笔组依据第 3 次工作会议纪要求补充和完善标准草案第 2 稿, 而后提交至印刷标委会秘书处 修改 ,修改 后的版本可作为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征求意见稿) ,同时 执笔组要完成 标准编制说明 编写 。 2018 年 8 月 8 日,印刷标委会在全体委员中,并在印刷标委会网站()上征集印刷业对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意见和建议。 二、标准编制原则与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严要求与适宜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严要求即标准的编制应严格遵循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8、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及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适宜性既要充分考虑行业内各单位都能依照本标准有所指引,体现标准应用于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及 检测 ,方便各单位在生产实际中能根据本标准来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高标准贯彻实施的可 操作性 。 (二) 本标准主要 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 工艺 的 术语与定义、 过程控制 指标 及 检测方法 。 (三)本标准制定参考的主要依据 参考国内外标准制定的一般规则。同时考虑到本标准需要对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 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故起草组成员依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共同商讨制定了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

9、法 。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及技术经济效益评估 (一)主要试验验证的样品及其测试数据的分析 共收集 胶黏剂 品牌 4 种、 每个品牌 6 个批次的样品 。 4 种胶黏剂品牌 均为转移膜 生产 厂家常用品 牌 ,具体 测试 数值见附件 1。根据该测试 数据 设定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标准草案中胶黏剂来料管控应满足的指标值大小。 (二)试验项目和方法评估 24 个样品的测试项目包括原料黏度( mpa s)、杂质颗粒度( m)和固含量 ( %) ,其中原料黏度 采用 GB/T 2794 1995 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规定的旋转黏度计法进行测量,杂质颗粒度采用 GB/T

10、6753.1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 研磨细度的测定 规定的方法 进行测量,固含量采用 GB/T 2793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技术经济评估 本标准的贯彻实施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本标准的贯彻实施将对我国 凹版 印刷包装 工艺改进 、提升 企业的 市场竞争力与 市场 占有份额都 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的制定 为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工艺的生产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控制等都提出了 质量要求,这对提高印刷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倡导绿色环保,减少职业病等方便均 将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行业新的生产工艺建立相关标准提供示范。 四、本标准 参照 采用 的 国

11、际或国 内法规及相关 标准 本标准查阅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国家的标准 , 见附件 2。 五、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内容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 ,并与 参照采用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意 见 , 主要集中在 第 3 章术语 “定位转移膜”等 的定义、黏度 、 分离性能 的检测标准 以及 胶黏剂指标 杂质颗粒度与细度。 (一) 第 3 章术语由第 1 次和第 2 次起草组确定的“转移”、“转移膜”、“凹印连线转移”、“定位膜”和“膜面版距” 5 个术语修改为“复合剥离”、“转移膜”、“

12、定位转移膜”、“膜面版距” 4 个术语。 专家们对各术语以及术语的定义 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尤其是针对“复合剥离”这一术语,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认为“复合剥离”描述了工艺过程,更为准确 。去掉了“转移”这一术语,标准名称 也 由原来的凹印连线转移过程控制及检验方法改为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 (二) 有关转移膜剥离后有无残留镀层这一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 争议点在于参考标准。转移膜分离性能的检验方法可参考的标准有 GB/T 25256光学功能薄膜 离型膜 180剥离力和参与黏着率测试方法 和 GB/T 7122 高强度胶粘剂剥离强度的测定浮辊法 。由于 GB/T

13、7122 范围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刚性金属被粘物 与绕性金属被粘物之间的剥离 强度检测,而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控制 要求及检测 方法 中转移膜分离指的是金属镀层从塑料薄膜基材上剥离, GB/T 25256 更为适用,最终专家组一致同意采用 GB/T 7122 高强度胶粘剂剥离强度的测定浮辊法 作为分离性能检验方法。 (三 ) 作为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 中 重要辅料之一的胶黏剂,生产时经常由于黏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影响成品质量,故 将 黏度作为重要指标进行管控 毫无争议 。 但 标准起草会议上有专家提出胶黏剂的黏度有来料时的黏度和上机使用时 的 黏 度两种,来料时的黏度 应 作为胶黏剂的基本指标

14、进行检验,而上机时的黏度应作为 凹印联线复合剥离过程 控制指标纳入检测 指标,同时指出生产中胶黏剂时常因含有一些颗粒杂质等导致质量事故 。据此专家展开讨论认为应将“杂质颗粒度”作为胶黏剂的检测指标,也有专家提出应该用“细度”。经商榷,最终检测指标为“杂质颗粒度”,但检测方法参考细度。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 建议 为 推荐 性标准 。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一 )组织措施 : 在 SAC/TC 170 的组织协调下,以 标准起草组成员为主,成立标准宣 贯 小组。 (二 )技术措施:组织撰写标准宣贯材料,组织标准宣贯培训

15、,争取标准颁布实施后尽快在全行业推广。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不存在可废除的对应标准。 十 、 本标准编制说明的附件 附件 1:胶黏剂 样品 测试数据表; 附件 2:编制本标准所查阅的相关标准一览表; 附件 1: 胶黏剂样品测试数据表 样品品 牌编号 样品编号 测试项目 原料黏度 ( mpa s) 杂质颗粒度 ( m) 固含量 ( %) 1 1 385 7 56.5 2 345 6 58.9 3 350 5 52.43 4 365 8 60.13 5 350 7 56.32 6 399 5 50.97 2 7 575 9 52.78 8 590 6 55.47 9 606 5 59.57

16、 10 560 5 51.57 11 544 6 60.7 12 590 7 60.57 3 13 675 5 54.85 14 626 6 58.99 15 651 7 51.4 16 670 5 54.21 17 689 5 60.15 18 696 6 57.92 4 19 455 8 60.59 20 414 7 56.55 21 465 6 50.35 22 426 5 58.49 23 432 8 63.33 24 420 7 57.48 附件 2: 编制本 标准所 查阅的相关标准一览表 序号 编码 /国家 名称 /法规 1 GB/T 2793 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2 GB/T 2

17、794 1995 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3 GB/T 6753.1 色漆、清漆和印刷油 墨 研磨细度的测定 4 GB/T 6672 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 机械测量法 5 GB/T 7706 2008 凸版装潢印刷品 6 GB/T 14216 塑料 膜和片润湿张力的测定 7 GB/T 22363 2008 纸和纸板粗糙度的测定 (空气泄漏法 )本特生法和印刷表面法 8 GB/T 25256 光学功能薄膜 离型膜 180剥离力和参与黏着率测试方法 9 CY/T XXX 201X 冷烫印过程控制要求及检验方法 10 BB/T 0031 2008 电化铝烫印箔 11 GB/T 7122 高强度胶粘剂剥离强度的测定浮辊法 12 GB/T 22365 纸和纸板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 13 GB/T 14624.5 油墨黏性检验方法 14 CY/T 3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15 HJT 220-2005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胶粘剂 16 GBT 2793-1995 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