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 1989 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 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 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 量有一定的借鉴: 一、教学内容方面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 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 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构建知识网络 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 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条理清楚,因果明 确。我形象地称这一轮复习为“地毯式”扫描,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盖高楼,那么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应是这座高楼的基石。 2、围绕考纲,研究考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材内容不等于 高考内容,考纲内容不等于全考,历史考纲年年有变,但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 是年年常考的必考点。这些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 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 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近年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 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3、,试题设计源于 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 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 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 还要研究考纲新增内容。一般来说,新增的一定要考。 3、高三历史科复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 中,章节知识是基础,这由同学们在校教学复习中完成。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 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使同学们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多层面的 立体交叉体系。在诸
4、多知识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 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同学们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历史涉及范围广,知 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 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 4、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全面提高解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 导。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给定的热点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 究,积极探索命题的切人点,对于材料题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背景 材料;二要思考这些材
5、料与历史学常识的直接联系 ;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四 要针对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及要点;五要书写答案,语言力争规范科学、言简意 赅、层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 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 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或训练,查漏补 缺之外,还有意识的对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拨与指导。 二、教师与学生方面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 生关系式取得成绩的一大法宝。文科班同学一般来自不同的理科班,
6、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个 性突出,处事好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习惯、自律意识相对较差,学习惰性强,而严格的班 级管理,又容易使他们心理上产生逆反。在此除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外,实践中 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和学生保持通畅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 有力的促进自身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2、了解学生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特别突出对学 情把握的重要性,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制定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或教学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中,稍有一点懈怠就可能造成由于不了解学情而导致的课上效 率不高,为此老师还得时时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方面我们应该是做得很好 “三走进”即就是“ 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公寓 ”为了解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的反思、自我领悟是促进提高的捷径,用心最重要。高三的学习伴随着无数 次的考试练习,加上学生自购的教辅资料,做过的试题数量一定为数不少,各类题型的解 法老师也可能讲过数次,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明原因地犯同一类型的错误,为此切忌搞题 海战术,一定要加强反思,避免重复劳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历史教学中浅薄性总结,希望能对将来 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