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5.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23730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鉴赏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唐诗鉴赏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唐诗鉴赏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唐诗鉴赏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唐诗鉴赏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唐诗鉴赏 5 元结舂陵行并序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 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 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 下情。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

2、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 君舂陵行诗中说:“ 观乎 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 )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舂陵行确实是 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诗人任道州刺史;第

3、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 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 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 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 ,就反映了当时苦 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 严刑催逼的情况。 “军国多所需 ”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 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 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 “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 ,顶针句的运用,从 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

4、,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 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 气氛。 “供给岂不忧 ”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 的处境。 前两句“ 忧” 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 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 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 “困疲” 已 极。诗人只选取了“ 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 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

5、 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 “追呼尚 不忍,况乃鞭扑之” ,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 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 “邮亭传急符” 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 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 急符” 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 追” 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 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他对此异 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 迫促 “毫无”宽大“之”恩“ 。 然后集中笔墨揭

6、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 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 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 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 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 “重驱逐”的“ 重”字,既 照应前面的“ 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 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 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 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

7、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 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 波澜跌宕,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 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 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 上书,决心“ 守官”“待罪”(见序) ,委曲深细, “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 行序 ) 。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 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 绝句 ) ,具有一种自

8、然美,本色美。 (张燕瑾)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 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 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 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 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

9、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 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 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 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 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 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 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 、 “急”、 “横”这样 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

10、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 仕宦生涯中,他“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寄李儋元锡 ) ,常处于 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 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 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 (庄子。列御寇 )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 ,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 因而仕宦如同遨游

11、,悠然无所作为。其实, 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 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 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 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 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倪其心) 顾况囝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12、。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 ,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 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 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 (闽方) 、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 ,极其简 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 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 ,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 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 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般的叙述上,接着又透过

13、这一生活现象,把笔触深入 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 ”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 里视若神圣的“ 天道” 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 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 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 奴隶 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 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对奴隶一般生活境遇和痛苦心理的描绘。 “郎罢别囝” 以下,诗人抽出一 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 诗人把囝

14、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 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 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 养育他。这看来很“ 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 对孩子的深爱。 “人劝不举 ”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 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 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 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 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

15、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 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 。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 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 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 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 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 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燕瑾)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绘声绘色,由物

16、及人,传神入微地 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 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诗仅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 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读来感到 句绝而意不绝。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 ”,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 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 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 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 “泉声”的“ 声”字,写活了泉水,反 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 境时那种

17、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 “茅檐日午鸡鸣” ,显然是作者穿山 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 象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 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 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 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 。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 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第三句“ 莫嗔焙茶烟暗 ”是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致歉话。上面二句从环 境着笔,点出人物,而这一句是

18、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 山农的形象,作者在“ 焙茶烟暗 ”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 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 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 “莫嗔” 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 第四句“ 却喜晒谷天晴 ”,和第三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 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是有典型意义的。继“莫嗔” 之后,又用“却喜”二字再 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 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这首诗,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 适往,着手成春”

19、的“ 自然 ”一品。作者象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 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徐燕)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 。 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 人自称“迁客 ”,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 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 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 大地,风光

20、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 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 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 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 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 春光 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 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

21、新意。而全诗构思巧 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 ,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 未归,所以有人“ 吹笛唤春归 ”,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 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 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 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 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 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 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2、这是盛唐边塞诗 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 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中唐诗歌的 时代特点。 (倪其心)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 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 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 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

23、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 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 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尽”字 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 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 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

24、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 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 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 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 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 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 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 只给他半俸。本篇

25、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 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 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 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 针一线

26、,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 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 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 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 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 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 “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 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 托

27、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 于万一呢。真有“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苏轼 读孟郊诗 ) 。这首诗,虽 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 满筐,母线尚萦襦” (史骐生 写怀 ):“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彭桂建 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 的。 (左成文) 秋怀(

28、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 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在这首 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 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 倾吐乡思的旅伴, “无心可猜 ”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 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 老客 ”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

29、景况极其不 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 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 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 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 引人注目的。如“ 滴” 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 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 “印病文”喻病卧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疑虑”二句, 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

30、没来由的瞎说,纯是自我解慰,是一种无 聊而无奈的摆脱。最后,摄取了一人较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 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显然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哀。 史评孟郊“ 为诗有理致 ”, “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 ) 。前人评价孟诗, 也多嫌其气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 地一诗囚。 ”( 论诗三十首 )即持这种贬薄态度。其实,并不公允。倒是讥笑孟 诗为“寒虫号 ”的苏轼,说了几句实在话: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 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读孟郊诗二首 )孟诗确有狭窄的缺 点,但就其抒写穷愁

31、境遇的作品而言,其中有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有其典型意 义和艺术特点。这首秋怀之二,即其例。 (倪其心)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 “硬语”的“ 硬”, 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 ,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 评此诗“盘空出险语 ”,又说它与 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 “同一奇 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 ,切莫忘记那个“游” 字。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

32、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 ,的确是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 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 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 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 险”而不“怪”,虽“夸” 而非“诞”,简直可以说 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 石上生 ”的,更不是同时从 “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 的确“硬”得出奇, “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 “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 不是说日月并“ 生” ;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 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

33、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 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 出来一样 吗?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 ”,王湾的“海日生残夜” ,杜甫的“ 四更山吐月”,都与 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 “日月石上生” 似乎“夸过其理” (文心雕龙。夸饰 ) ,但 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 怪”, 虽“夸”而非“诞 ”。当然, “险” 、 “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 、 “海上生明 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两句的风格仍然是 “奇险”。在同一地方, “夜”与 “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

34、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 但细玩诗意, “高峰夜留景 ”,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 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 “崧 高维岳,骏极于天” 以来,人们习惯于用 “插遥天”、 “出云表” 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 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 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 “昼” 与“未明” (夜)无法并存, 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 的感觉。但玩其本意, “深谷昼未明”,不 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 很富有真实感。

35、 “险” 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 其高峰高到“ 夜留景” ,其深谷深到 “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 “夸过其 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 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 ,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 ”, “驱”字下得“险” 。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 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 色,谁能看见它在“ 拂” ? “声拂万壑清”, “拂” 字下得“ 险”。然而那“声” 来自“长风驱 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

36、飘拂,也都在发声。说“ 声拂万壑清”, 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 清风。 这六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这中 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 “山中人自正” 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 中”而不偏, 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 险”是“ 平”的 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 ,心还是“平”的。以“ 路险”作 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 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

37、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 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霍松林)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以开头“ 山石” 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 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

38、“黄昏到寺” 、 “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 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 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 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 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 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 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 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 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 没有写人,但第二句“

39、 黄昏到寺蝙蝠飞 ”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 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 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 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 “黄昏” , 怎么能够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呢?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 的镜头,让 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 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 “黄昏到寺” ,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 了主人公“升堂 ”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 “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 坐在

40、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 “芭蕉叶大栀子肥” 的画面,也就跟着展 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 “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 “新雨足” 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 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 来助兴,夸耀寺里的“ 古壁佛画好 ”,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 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 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疏粝亦足饱我饥” 一句,图画性

41、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 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相照应,又说明主 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 “夜深静卧百虫绝” ,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 “夜深”而百 虫之声始“绝 ”,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 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 鸟鸣山更幽 ”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 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 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 ,主人公又兴 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

42、光入扉” 的一刹那显现于我们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 出鸡叫唤。 ”可见诗中所说的“ 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 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 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 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 “天明” 以下六句,写离寺早行,跟 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 胜。 “天明独去无道路 ”, “无道路”

43、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 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 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 烟霏”的世 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 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 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 “山红涧 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 时见松枥皆十围 ”,既为那“山红涧碧 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 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 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

44、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诗写到下山 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象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 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 。 “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 的三句诗,以“ 为人” 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 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 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 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 到就寝

45、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 、 “芭蕉叶大栀子肥 ”、寺僧陪看壁画和 “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 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 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 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 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 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 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 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 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

46、雨足” 表明大 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 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 色调,呈现于我们眼前。写月而冠以“清” 字,表明那是 “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 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 明独去无道路” 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 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 ”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 “烟霏”既“ 穷”,阳光普照,就 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 加以概括。 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

47、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 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 、 “碧”还 很不够,又用“ 纷烂漫” 加以渲染,才把那 “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 山石 ,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 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 ”诗意、词 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 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 先生王中立传)说:“ 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

48、举秦少游春雨 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 妇人语矣。 ”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霍松林)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 君

49、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首诗以接近散文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托, 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诉,洒脱疏放,别 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 君歌 ”和作者的“我歌”。题为 “赠张功曹”,却没有以“ 我歌”作 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 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淋漓尽致 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块垒不平。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 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举杯痛饮,慷 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 念时涕汍澜” 。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贞元十九年 (803)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 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 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 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