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概论》.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32315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4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学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文物学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文物学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文物学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文物学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 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 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 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 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 古

2、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 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 己的力量。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 课时 第一章 文物与文物学 (10 课时) 第一节 什么是“文物学” 一、什么是文物 1、 “文物” 的概念及内涵 2、文物的时限 3、中国文物的特点 二、 “文物学”的定名问题 1、文物学的定义 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 3、文物学的特点 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1、研究文物的价值 2、研究文物的作用 3、研究文物的分类 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 5、研究文物管理 6、研究文物收藏 四、文物

3、学的研究方法 2 一般社会科学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比较法 3、类比法 现代科学技术法: 1、年代测定断代 2、文物调查与研究 3、成分分析 第二节 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文物学与历史学 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 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 二、文物学与考古学 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 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 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 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 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 第三节 文物的鉴定与

4、收藏 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 1、文物的定名 2、文物的分类 二、文物的鉴定 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三、文物的收藏 1、民间收藏 2、国家收藏 第四节 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一、文物管理 3 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 2、文物管理的原则 3、文物管理的内容 二、文物保护 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 2、文物保护技术 第二章 中国文物学简史 (4 课时) 第一节 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 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 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 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二、文物学产生与发

5、展的精神条件 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 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 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物学 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 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 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 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 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 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 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 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 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 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 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 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 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 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 4 2、

6、清代文物学的特点 3、清代文物学评介 第三节 近代文物学 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 1、1900 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 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罗振玉 2、王国维 3、郭沫若 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 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 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 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 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现代文物学 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 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 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 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唐兰 2、陈梦家 三、现代文物

7、学的主要成就 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 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 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 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 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 第三章 中国文物分论 (22 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瓷器 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 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 5 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 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 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 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 4、 “名

8、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 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 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 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 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 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 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 1、大盂鼎 2、大克鼎 3、毛公鼎 4、利簋 5、害 夫簋 6、卫盉 7、何尊 8、墙盘 9、宜侯夨簋 10、虢季子白盘 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 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 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第三

9、节 中国古代玉器 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 6 1、玉的概念 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 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 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 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 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 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 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 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 2、作为祭祀的礼器 3、作为实用品 4、玉的道德功能 5、作为随葬用玉 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 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 1、从玉色方面看 2、从玉质方面看 3、从器形

10、方面看 4从纹饰方面看 5从琢工方面看 第四节 中国古代书画 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 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 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 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 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7 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 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 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

11、(明清时期) 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 1、中国画的分类 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 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 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 2、商代铜镜的特点 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 5、汉代铜镜的特点 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 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 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 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 1、以铜镜借喻历史 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 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 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 参考资料: 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2吴诗池

12、:文物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3夏鼐、王仲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 5谢辰生、吕济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93 年版。 6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7张懋镕:青铜器鉴赏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 年版。 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1998 年第二次印刷。 8 9杨伯达古玉史论 ,紫禁城出版,1998 年出版。 第一章 文物与文物学 第一节 什么是“文物学” 一、什么是文物 1、 “文物” 的概念及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文物”一词比“考

13、古”一词出现得早,但是,它与今 天的“文物”含义还有较大的区别。不但如此,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其内涵 仍有不同。 “文物”二字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 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宫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 律。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制衣裳,备文物”的记载。这两则引文中的 所谓“文物”系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和祭器、礼器。至唐代,骆宾王有诗云: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 夕次旧吴 ) ;杜牧诗云:“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等。这两首唐诗中所言之 “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谓的文物的涵义。到北宋

14、中 叶(11 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 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及 明代和清初,则较普遍把“文物”称之为“古董”或“骨董” 。清乾隆年间(18 世纪)又称文物为“古玩” 。唐宋明清各代虽对文物的称谓不同,但涵义基本相 同。 中华民国时期,称文物为古物,且古物的概念和内涵已较唐宋明清各代所 称文物、古董、骨董、古玩广泛。如 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 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 之一切古物而言。 ”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 “文物”一词又重出现。如 1

15、935 年北 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旧都文物略 ,同年又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 筑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 。这表明当时的“文物”概念已包括了古建筑等不 可移动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到地方的文物管理委员会 等各级部门所颁发的文物法令、法规、通知、条例中,均沿用了“文物”一词。 20 世纪 50 年代,文物收藏家叶恭绰(18811968)先生鉴于尚书旅獒 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 。 1982 年, 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方把“文 物”一词及其包括的内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2 年

16、10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第二条中,对文物的内涵作了如下规定: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 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 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 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 物。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文物法所规定的文物内涵实际上包括了可 移动的和

17、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而是包括 了近、现代,直达当代。 在世界上,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定义以及内涵的规定不尽相同。比如,日 本所说的“有形文化财” (建筑物、美术工艺品 ) ,虽近似中国所指的文物,但 其涵义和范围又不尽相同。埃及在 1983 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中规定: 在埃及国土上出现的或与其历史有联系的,凡 100 年以前的,包括可移动和不 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物,都属于文物。同时,还规定在 100 年 以内的有价值的实物,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建议指定为文物。在国际上,由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一些有关保护文物的国 际

18、公约中,一般把文物称作为“文化财产(Culturalp peny)”或者“文化遗产 (CulturalHeritage)”(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二者 的内涵并非等同。 上述现象表明,世界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各不相同,其内涵和范围也有所差 异,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被各国共同确认的统一的文物定义,但对文物是 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已较一致,即: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 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

19、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 10 对此,我们对“文物”的概念作出如此界定: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 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 2、文物的时限 文物的时限,指文物年代的上限和下限。各国在对文物时限的划定中,上 限的划定基本一致的,即从人类开始出现就有了文物。下限不尽一致,一般是 根据本国国情而定。而且,一个国家所划定的文物年代的下限也不是固定不变 的。 在国际上,起初曾把文物的年代下限定为 1830 年,此乃源于 1930 年美国 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 1830 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

20、税。以后在国际上, 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的年代下限。 中国曾把文物下限定在清末。而 1982 年和 2002 年颁布的文物法已把 文物下限延伸到当代。 美国曾把文物下限定在 1830 年。而 1966 年通过的新的关税条例又规定 “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 100 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免税进口,而 把文物年代下限定为 1866 年。 埃及在 1983 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中,把文物年代的下限定在 1883 年。 希腊把文物下限定在 1450 年。 3、中国文物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较之其他三国 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特点在于,文化传统源远而流长,不

21、但拥有几千年上承下 启、从无间断的文献资料(如廿五史),而且有无数丰富多采的文物作为物质佐 证。原始社会的彩陶、商代的甲骨、两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竹简木牍、魏晋南 北朝的石窟艺术、唐代的“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字画等等,枚不胜举。 概括起来,中国文物有以下特点: (1)数量多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数目庞大的文 物,使得中国文物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 青铜器: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 1 万多件,它们比较集中地出土于陕西 的周原地区,当地的每个村几乎都有青铜器出土,有的青铜器窖藏之间仅相距 几十米。 简牍:仅居延出土的新旧两批汉简的数量就在 3 万支以上。 字画

22、:古代遗留下来的字画多达几十万件。 11 玺印封泥:仅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就收录 1 万余方。 碑刻墓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著录历代石刻 1500 余种。而解放后出 土的唐代墓志至少在 2 千方以上。 (2)品种齐全 中国文物包含的门类非常之多,除了上述的几种以外,还 有陶瓷器、玉器、金银器、漆器、木器、货币、铜镜、瓦当、丝绸、文房四宝 等等。其中有一些文物种类为中国所独有,如甲骨、文房四宝等。 (3)文物的精品极多 每一类文物中几乎都存在着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 术价值的文物,有一些是举世闻名的精品。如西周甲骨中的微雕、青铜器中具 有三层花纹的莲鹤方壶、绘画中的游春图 、碑刻中欧阳询等名家

23、的作品等。 在遗址方面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遗址。这些都是文 物中难得的精品。 (4)有字文物较多 中国有字文物产生的很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 达的象征。而且,有字文物在很长时间内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为研究文 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有字文物,对于研究文献资料较 少的先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有字文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价 值高于同类无字的文物。在文物门类中,甲骨、青铜器、碑石、简牍、玺印、 封泥等几种文物上的文字最为丰富,其次,陶瓷器、货币、铜镜、漆器等文物 上也常有文字出现。对这些文字的研究也成为了文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特 别是甲骨文,

24、其内容几乎涉及了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 手重要资料。虽然现在还有许多甲骨文字不能释读出来,但甲骨学已经发展成 为一门国际性的学术门类。青铜器上的铭文更为重要,有人认为一篇重要的铭 文可以顶一部尚书 ,如毛公鼎的铭文长达 499 字,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 的一件,内容记述了西周的局势由周初的安定到宣王时期的不安定以及周宣王 册命、鼓励、赏赐毛公之事。史墙盘上的铭文长达 284 字,其内容首先颂扬了 西周各先王及当朝天子的功绩,然后记叙了器主的家族史。这些铭文所记之史 实,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5)中国的文物有着比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中国的文物不但数量多,而且 文物

25、的发展也呈现出承上启下,连接不断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物 优势,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代的甲骨,两周的青铜器,秦汉简牍和铜镜, 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唐宋以后的书画等。每一类文物几乎都跨越好几个 时代,早晚之间相互关联,不同文物之间也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一条明显的中 国文物发展的序列。这一特点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见到。 二、 “文物学”的定名问题 12 1、文物学的定义 文物学既然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那么,其定义应该是:文物 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 实际上,在文物学的定名问题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有

26、了考古学 就无需再有文物学;还有人认为文物学就是古代的金石学,不需要再重新建立 文物学的框架;也有人将文物学与古器物学等同等。我们之所以要建立文物学, 是因为考古学、古金石学等都不能替代文物学,具体表现在: (1)文物学与考古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渊源和发展状况不同。 “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 ,但在当时, “古”是指古物,所谓“考古”就是对古物的研究,与今天的文物 研究相近,但与今天的“考古”意义不同。如欧阳修的集古录 、王黼的宣 和博古图等,都是对古物的研究。元明清各代出现的“访古” 、 “格古” 、 “捃 古”等都是文物研究的别称。直到 1938 年出版的辞海中,才正式

27、收入了 考古学这一条目。总之,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主要特点的考古学是近代才 从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虽然其发展非常迅速,但只有具备考古发掘资格的人 才能从事考古工作。文物学的前身则是金石学,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学科;从事 文物研究不需要任何审资格验,所以在中国从事文物研究的人群非常广大,特 别体现在民间的文物收藏、鉴定群体的壮大。 其次,研究的时代范围不同。考古学的时代范围只在古代,与近现代无关。 中国考古学的时代下限定在明朝灭亡时期即公元 1644 年,那么明代以后的文物 岂不成了弃儿。而文物学研究的时代范围既包括古代,也包括近现代有价值的 文物。其中有的重要文物恰恰大量地存在于明代之后,如字画、瓷

28、器、玉器等。 再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考古学和文物学虽然都是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 料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考古学偏重于地下出土部分,很少涉及历代流传下来的 古字画、瓷器等文物。因此,考古学比较侧重于以地层为依托的人类遗存。而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地层的出土物,也包括传世品。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即使在考古学大力发展的今天,脱离地层的文物仍 然大量地流散于世,其中不乏在考古发掘中没有见到的珍贵文物。对这一部分 文物的关注与研究则必须依赖文物学的建立。 (2)文物学与金石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3 古代金石学是现代文物学的前身,但并不等于说金石学就是文物学,他们 的区别表现在: 研究对象不同。金石学的研

29、究对象主要是没有进行科学发掘的青铜器和石 刻;文物学则是以人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物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 研究的内容不同。金石学主要是对器物的著录和文字资料的考证,文物学 研究的内容涉及文物的各个方面,不但包括文物本身,还有文物的管理、鉴定、 保护等。 研究方法不同。金石学对文物的研究主要是以物论物,只是从器物本身的 形制、尺寸、文字等方面来研究,不大关注与其他器物的关系等。而文物学则 是历史地、辨证地去研究文物的各个方面,并尽可能地吸收最新考古成果,以 发掘品为依托来研究传世品和收集品。 研究目的不同。金石学虽然也对器物进行断代等研究,但其主要的目的还 是玩赏;而文物学则是通过对文物

30、的研究来达到探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 目的。 综上所述,文物学与考古学、金石学各有重点,互相包容,但无法互相代 替,因此,文物学就有建立的必要。 3、文物学的特点 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1)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 生同时,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年代下限,各国不尽相同,在 国际上起初曾定为 1830 年,起源于 1930 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 1830 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 文物年代的下限。后来,美国又在 1966 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重新规定“自 免税进

31、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 100 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以免税进口” ,因而目 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 100 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的实物。但是有的国家也根据国情而自行规定,如希腊就把 1450 年作为文物年 代的下限。而中国从 80 年代初开始,其年代下限已放宽直达现代。如福建厦门 集美鳌园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个实例。 鳌园,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从 1950 年开始花 10 年时间、耗资 65 万元, 亲自设计、督建而成的。面积 8990 平方米,由三部分组成:一、游廊。二、集 美解放纪念碑。三、陈嘉庚陵墓。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书法 14 绘画、动物植

32、物、工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博大精深, 是个博物大观。游廊两壁镶嵌 58 幅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镂雕,是鳌园 653 幅石 雕的精华。游廊外的围墙,有各种石雕 291 幅,其中浮雕 229 幅,沉雕 42 幅, 影雕 20 幅。此外,还有全国各界名人名流名家的书法楹联题刻,真草隶篆行各 种书体均有,书法上乘,刻艺精湛,是福建石雕艺术的魂宝。 (2)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 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古代的、近代的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可移 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此外,文物学还要研究文物分类、文物鉴定、 文物价值、文物保护、管理(

33、包含文物市场、文物出境)、文物保护技术、宣传 教育、文物队伍建设、文物收藏、文物旅游以及文物学的教学等等。 (3)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文物学虽然属于社会科学,但其研究方法 多种多样,既有社会科学的方法,又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如在研究文物保护技 术中就涉及到多种自然科学的方法。 (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目的。其研究目的有三:研究如何保管、保 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 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 含的各种信息,诠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 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5)跨学科研究也

34、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物学研究既具有独立性的 一面,又需进行跨学科研究。因为文物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天文、地理、 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艺、医疗、文化、艺术、宗教、民族、习俗诸方 面的遗物、遗迹。所以,只有不同学科专家联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从 文物中获取更多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行综合研究,进一步阐明文物反映的问 题,揭示其本质。 由于上述主要特点,所以说文物学是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对文 物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新型学科。 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文物学研究的领域相当广阔。凡是人类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遗留 下来的物质都属于文物学研究的范围。其研究内容除对

35、文物本身进行全面(含文 物的出现年代、存在地点、形态特征、装饰特点、选用材料、制作工艺、用途 或功能、价值及文物所反映的信息等)的、如实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 文物的鉴定、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大致可 15 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我们要确定人类创造的文化 遗存中哪些是属于文物,就要依其所具有的价值而定。一般而言,只有具有历 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值者方可判定为文物,这就需要研究; 而同属文物者,其价值高低不一,也需要研究。 2、 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有大小之分,而这又是受文物价值高低

36、所制约,因此,文物 的作用与文物的价值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上, 更主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在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 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 作用。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任何学科研究共同采用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文物学研究也不 例外。众所周知,文物种类繁多,若不分类,研究便无从入手。因之,文物的 分类,可以说是文物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文物学关于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 是探讨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 文物,依存

37、在形态,一般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 对可移动文物(遗物)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文物的原料、质地、产地、造型、装饰、 用途、制作工艺等,以便探询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2)对遗物真伪、年代、产地、价值等方面的鉴定。 (3)对遗物的保护。 对遗迹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历史沿革、年代、价值、作用和保护措施等。 5、研究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的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 理体系,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制订文物保护法规及文物管理手 段是其研究的主要课题。 6、研究文物收藏 文物收藏,以性质可划分为公藏和私藏,公藏又

38、分中央和地方收藏两种, 16 公藏占据主导地位。私藏自古已有,且比公藏的出现要早数百年。今天所谓的 “收藏”多指民间收藏,即私人收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文 化水平的提高,文物收藏热潮趋向不断高涨。这就涉及到文物市场的开放和管 理,以及如何提高文物收藏队伍素质和如何防止文物走私等等问题,都是文物 学研究的范畴。 此外,文物队伍的建设、文物旅游以及处理文物与其他部门(如园林、旅 游、建设等)的关系都是文物学研究的内容。 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文物学的研究方法,系指对文物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目前已 运用的主要方法可概括为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等。 1、一般社会

39、科学方法 文物学研究采用的一般社会科学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分析与综合法、分类 法、类比法、历史法、逻辑分析法等。 (1)调查法 这是文物学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对某一 件或某一批实物的调查。 在对文化遗址调查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知道该文化遗址的性质,一 种是还不知道它属于什么时候的遗址。在对第一种遗址进行调查之前,首先要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调查时要密切关注与之时代较近的文物资料。此外, 还要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政策,收集相关资料,不放过任何线索。在对第二种 遗址进行调查时,更要详细、慎重,不能轻易下结论。 对于传世品、收集品等一类文物,一定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准确

40、地知道 它的出土地点和收藏情况,这对于辨别文物的真伪、正确地估计价值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比如甲骨文的发现,古董商们为了垄断甲骨的来源,牟取暴力, 故意把甲骨的发现地说成汤阴或卫辉。罗振玉经过数年悉心探询,终于搞清了 甲骨的发现地并非汤阴或卫辉,而是小屯。不仅由此确定了甲骨文的时代是在 盘庚迁殷之后,还为以后的殷商考古奠定了基础。 (2)文献比较法 遇到一处文化遗址或一件文物,首先要考虑文献资料中有无记载。如果有 记载,通过与文献资料的详细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其真伪、年代及 其价值等。比如在商县发现了“商”字陶片,经过查阅文献得知,秦封商鞅于 “商”正是这一带,于是便可以确定这一文化遗

41、址当为商鞅封邑所在地。还有, 根据史记秦本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的记载,在凤翔一带寻 17 找出了大量的秦文化遗迹。罗振玉最终确定小屯为甲骨的出土地点,也是依靠 文献记载。 在具体文物方面,如果遇到一件古字画,比如唐代以前的作品,首先要查 阅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是否著录;如果发现清代以前的碑石,首先 要查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 、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等书中是否有记载。如 果有,还需要认真比较;若没有,则需更为详细地考察。 (3)类比法 “类比法”即“标准器研究法” ,所谓标准器,就是有确切出土单位或有确 切年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可成为我们判断文物真伪、断定文物时代等研究中的 准绳。如出土

42、于纪年墓中或者有年款的瓷器、铭文中有纪年的青铜器、或者被 学界公认的传世品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那些无地层的出土物、采集品或 传世品时的标准器。 2、现代科学技术法 文物学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已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增多。 目前,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成分分析和对文物、史迹的 调查等。 (1)年代测定断代 放射性碳素断代(又称碳一 14 断代) 此文物断代法,是利用考古测年技术对文化层进行断代,该文化层的出土 文物也即得以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一 14 不断衰变的 原理进行测年的一种技术。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 一 14,它们

43、在机体死亡后,依每隔大约 5730 土 40 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只 要测出有机物中碳一 14 放射性减少的程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但因大气中 碳一 14 浓度实际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故需经树轮年代对 比校正方可使用。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 1950 年为起点。 考古发掘时,采集碳一 14 标本(各文化层分别置放,其中有木炭最佳,木头、 骨头、蚌壳亦可,但骨头、蚌壳所测数据误差较大)测定,遂可知各文化层所处 年代,该文化层所出土的文物年代一般同文化层年代相一致。但有时也会因为 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出现一些例外。 古地磁断代 文物古地磁断代,系指对新石器时代

44、以来窑、炉、灶、砖、瓦、陶器、瓷 器的年代测定。这是根据粘土中的磁性矿物在受高温后冷却时被地磁场感应而 永久磁化,其磁性强度正比于当时的地磁场强度,称为热剩磁性。测出粘土制 18 品中的热剩磁性,与古地磁强度随年代变化的实验曲线对照,便可推出烧制时 的年代,但误差较大。 另外还有钾一氩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等方法,但 这几种断代方法误差较大,使用不多。 (2)文物调查与研究 文物的调查与研究,除沿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外,已逐步运用一些现代科学 技术以取代人工。如: TC 金属探测器。以往调查地下金属文物,靠人工踏查,或基本建设(农田 水利、基建等)无意中发现,文物考古工作者及时赶

45、赴现场进一步调查与发掘。 而运用 TC 金属探测器,就可发现深埋在地下的金属文物,既方便又准确。 全球定位系统(GPS) 90 年代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运 用 GPS 和 GIS 技术,在河南颍河上游进行文物调查,获可喜成果,值得推广。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为提高对古文化遗址和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借用地理信息 系统(GIS)的帮助。山东沭河流域新石器聚落形态研究借用 GIS 的支持,业已获 得可喜成果。 航空考古调查 航空考古调查,主要是利用飞行器对地面古遗址、古城址、古聚落进行观 察分析或对空中获得地面遥感图像进行分析来开展考古调查、研究的

46、一种技术 方法。地下和地表如果有遗址、城址、聚落存在,就必然在地表上有所反映, 即可以通过土壤、阴影、庄稼所显示的某些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区别而被发现和 记录。在中国江苏镇江及关中地区开展航空考古调查已获丰硕成果。这一技术 方法对于领域广阔、文物众多的中国非常合适。国外有的考古学家利用小型飞 机在有关地区盘旋观察和拍摄,获得不少出乎意料的考古发现。 计算机的运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图像可视技术和数字化图像分析得到广泛运用。 实践证明,计算机也可作为文物调查、研究、修复的辅助手段。对文物研究中 的数字处理、资料信息的存储,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开通,文物资源共享,使文 物研究不仅更加便利,且促进了文

47、物调查、研究水平的提高。此外,计算机还 可用于缀合卜甲碎片。我们相信电脑技术运用于文物调查、研究将愈加广泛, 也将不断普及。 (3)成分分析 19 所谓成分分析,系指对某一类文物或某一件文物本体所含成分进行物理分 析或化学分析。如研究古代铜器时,要了解铜是属天然铜,还是人工冶炼的铜, 在探讨古代冶金工艺的发展及各地区各时代铜器的特点等问题时,需借助对古 代铜器元素组成的化学分析。这一手段的应用已有 100 多年历史,现已为世界 各国所普遍运用。有些国家已应用更为先进的中子活化分析、X 荧光分析等高 灵敏而又无损伤的分析技术。又如对出土陶器、瓷器进行成分分析,可了解陶、 瓷器的区别,了解陶、瓷器

48、的产地,这对探讨陶、瓷器的起源、发展及研究贸 易的起源与发展皆大有裨益。 总之,可作为文物调查、研究辅助手段的自然科学方法还有许多,且应用 范围将愈加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作为一名文物研究 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研究和保护文物。如对陶 瓷器胎釉、字画载体(丝织品或纸张)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掌握等。必要时 还应该亲自参加科学技术的操作。 第二节 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既然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遗存,而这些遗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 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文物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文物学与历史学 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

49、性与共性 个性:从研究对象方面来看,文物学相对于历史学而言,侧重实物;历史 学相对于文物学而言,侧重于文献。从研究方法来看,文物学主要是通过对文 物(遗迹、遗物)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资料,来研 究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学研究则主要根据历史文 献、利用文物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的研究成果,探讨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 阐明社会发展规律。 共性:从研究目的来看,它们都是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 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王国维将文物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比喻为车之两 轮、鸟之双翼,即历史文献与地下出土之文物相互印证,以求得对社会发展的 进一步认识。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 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 (1)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 在文献资料奇缺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等历史的研究中, 20 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物成为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比如, 在有关文明起源的研究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文物学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有关商代的文献资料极少,于是有人怀疑史记殷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