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 摘要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 “中有关“课堂 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后现 代教学理论流派等是今日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思想资 源.“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 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 “的沟通和富有 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 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 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 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 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
2、和实现的;“多 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观, 新基础教育, 新课堂教学, 重建 作者简介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20XX2)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 “中有关“课堂 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 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答在 价值观认定以后,教师需要怎样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 并如何以新的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实 2 现 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 是 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教
3、学改革深化的必“遇 “之题.我们在教育 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所以, 在“ 新基础教育研究“ 中,“重建 “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 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普遍、甚至相 当 顽固的现实存在;“重建“ 不只满足于理论的批判、观念的更新 , 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重建“ 具有理论与 实践的双重追求和任务,也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和交互作用 的 产物 .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 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 先河. 他的学说和实践曾像台风一样在解放前20 年代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刮
4、过,带来过兴奋和行动,但并未 持久. 解放初又很快被带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教育理论的帽子, 受大张旗鼓的批判,在 实践界没有地位,即使在当时的理论界, 真懂杜威的恐怕也不 多.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开始逐渐重新认识杜威,重新认识这一 理论 的历史价值和对我们冲出传统教学理论樊笼的价值,同时也促 3 使 我们深思杜威的理论为何在实践中常不得其真髓,并常与社会 发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 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 威, 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中国教育界较熟悉的有布鲁纳 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 “、维果茨基的 儿童最近发展区
5、与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 展的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理论等.但改革开放以来, 对我国教学实践界影响最大的是目 标分类理论,其原因恐怕也在可操作性强以及效果的可测量性 ,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尽管教育理论界还 介绍、翻译了不少关于教学理论和教育模式的著作,然而其影 响大多还停留在书本上或讲座中. 约从上世纪 90 年代下半叶起, 随着国内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 相关理论的高潮,其关注点集中到可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 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知识观 、学习观和教学观
6、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他们否定科学知识的绝 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揭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蕴和不可规避的 主观性;他们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 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 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 4 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化的教学过程观,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 ,并主张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就 其具体批判的对象来看, 后现代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在指向传统教学观上是一致的,只 是更为坚决、彻底和深入;就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来看,后现 代教学论对现代教学论的超越主要是依赖在方法论和元认知 的层面上的超越.他们批判简单还
7、原、二元对立、基于分析思 维和逻辑建构的方法论;批判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的认识过 程论; 他们猛烈地、并从多侧面、多层次攻击了现代教学论作 为前提性认识基石的知识观,从而使整个“大厦 “出现倾倒之势. 但是, 后现代观所普遍存有的过度批判、怀疑、解构以及对不 确定性、偶然性等方面的过度推崇,不仅在给人巨大震动和兴 奋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其偏激和否定性的问题;而且还使其自 身也缺失了存在的根基,削弱了对现实教育世界变革的作用力 度和可能性.就我国目前状态看, 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 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 “课程和“综合实 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稳妥的传
8、统 方法, 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的“万无一失 “. 以上十分概括且个人化的述评,大致勾勒并表达了“新基础教 育研究“对已有多种教学观所提供的理论资源、他们对中国 学校教育实践 (历史的、现实的) 主要影响的认识和评价 .这对明晰这类问题 5 构成了教学过程研究的框架,是我们也必须探究和作答的问题 .经过初步的探究和对教学实践的长期研究、观察,我们认为, 主要问题有三: 第一,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 第二,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及其内在关系 结构? 第三,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展开、进行的独特内在逻辑? 三个问题的内在关联和指向,又可以合成一个问题,即如何 认识教
9、学过程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学校为实现教育目 标而进行的人为活动,是由被策划者认识了的人类需要所造就 的,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就是对有效实现这些需要的活动构建的合 理性 的认识.因此 ,“如何认识“就成为我们对教学过程提问的基本 方式. 心得体会: 叶谰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 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做法有了重新认识.我经常问自己,“ 这样 做, 费心费力, 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什么 ?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使学生努 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 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 “的沟通和富 6 有创主动、健康发展“
10、的教育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主体性教育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 我们已经开始重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 与潜 在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 我们还是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环节 完 成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 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 的 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何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 教 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的几段文字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 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11、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能以“人“ 与“物“ 在实践中的主、客体关 系模式来认识,否则, 就会陷入把 “一方“当作“物“来操作的危险 ,而是应该以“人“与“人“ 之间在实践中的交往、即主体间性的 模式来认识. 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 - 7 “人“关系, 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 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 课堂教学,人的先天素质是不能够改变的, 但人的第二天性负 的使命.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从三方面要求和帮助教师实现 改革的目标,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 的研究力度 ,使教师在设 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 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 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 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 第二, 在上课时, 教师要学会倾听 ,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 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 程. 三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 、“有效“、“高质量“ 为 标准, 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觉得能够促进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 好地去探究,开拓新的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推荐给大家.与这篇 文章同一层面的还有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议大家不防 一起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