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中医药 适宜技术推广 武俊兰 针灸疗法 针灸的发展及机理 v 战国到秦汉,针灸学理论体系建立。 内经 里记录 160个左右 穴位 山海经 说: “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是关于石针的早期 记载。 “ v 魏晋时期,发展期。 针灸甲乙经 349个穴位,是最早的体系 比较完整的一部专书。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 针灸医方 109条 ,有 99条为灸方,使灸发得到发展。 v 北宋针灸家,王唯一 铜人俞穴针灸图 354个穴位。 v 明代 杨继洲 针灸大成 v 清代 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个穴位 v 1979年 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 43中疾病应用针灸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WHO)公布的针灸
2、有效的病 症 v 一、 呼吸系统疾病 v 1鼻窦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气管炎 7、支 气管哮喘 v 二、 眼科疾病 v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 11、白内障 v 三、 口腔科疾病 v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龈炎 v 四、 胃肠系统疾病 v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 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疼缓解 )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 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 v 五、 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3、v 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中风后的轻度瘫 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34、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 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征 39、肩凝症 40、网 球肘 41、坐骨神经痛 42、腰痛 43、关节炎。 经络学说 v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v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v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v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v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v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v 部 . 1、通过对 “针感 ”等传导的观察 得气 -受针者觉得针刺部
4、位有酸、麻、胀 、重 等 感觉,医者也会感觉到 v 有针下沉重紧涩的 现象。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v经脉 -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v络脉 -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 等。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 -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 内 侧的经脉。 阳经 -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 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 前 少阳 中 太阳 后 太阴 前 厥阴 中 少阴 后 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 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头 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胸
5、)。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三焦、胆、肝 阴经 阳经 里 表 脏 腑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膀胱经 (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 奇 经 八 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 、 阳蹻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 不直 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别道奇行 ”故称 奇经。 1、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 调节功能 督脉、任脉督脉、任脉的概念 v督脉: “阳
6、脉之海 ” v任脉: “阴脉之海 ” v十二经脉 +督脉、任脉 =十四经 腧穴 v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部位。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 阿是穴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v 2、 “ 骨度 ” 折量定位法 v 3、手指同身寸法 v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 之间作为一寸 ,可用于四肢部取穴 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 横寸。 v 拇指同身寸 v 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亦适用于四 肢部的直寸取穴。 v 横指同身寸 v 以名 “一夫法 ”,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 小指并拢 ,以
7、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横量作为 :3寸。 v 4、简便取穴法 针灸的作用 v 疏通经络 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 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是其 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 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 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用针刺手法及三棱 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v 调和阴阳 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 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 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 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 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的作
8、用 v 扶正祛邪 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 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 扶正祛邪的作用 v 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孔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泉 v 肚腹三里留 ,也就是说凡是在 “肚腹 ”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 弱、胃寒、胃痛、胃下垂、胃痉挛,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 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 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 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腰背委中求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 委中穴在腿腘窝横纹线中间。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
9、能够造成 腰疼,腰椎间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 寒 ,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 个穴 v “头项寻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 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 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疾病:伤风,头 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 v “面口合谷收 ” ,合谷穴在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 背部位,第二 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 、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牙痛、三叉神 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
10、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耳聋, 痄腮,咽喉肿痛,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v “心胸取内关 ” 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恶心呕吐、上腹痛、 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 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指压此 法效果也很好。 v “小腹三阴谋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 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瘾疹,失眠,神经 衰弱。 v “坐骨刺环跳 ”,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中 1/3交点处。腰胯疼痛、
11、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v “腿痛阳陵泉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 ,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 “ 阳陵泉 ”)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 上穴,为筋之会穴。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胁肋痛 , 口苦,呕吐,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胆囊炎,膝关节 炎等。 针刺注意事项 v 针具的消毒,无菌操作。 v 晕针 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 ;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 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 后不宜马上扎针 v 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有
12、引产作用的穴位(合谷、 三阴交、至阴)穴慎用,怀孕三月以内,下腹不可针刺, 三月以后,上、下腹均不可针刺。 v 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v 胸、背穴位应斜刺和浅刺,有重要血管均不宜深刺和作大 幅度的提抽、捻转、针刺时病人不要转动体位。 v 原因不明或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前胸、后背 、头部的穴位应慎用,四肢部位的穴位亦不宜采用重泻法 。 v 针刺深度不宜把全部针身刺入,防止断针不宜取出 。 面部神经麻痹 v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 脓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 (极少可为 双侧 )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额皱纹 消失,眼裂扩
13、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 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等。本病确切病因 迄今未明。病情轻重程度和是否处理恰 当及时,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面神经麻痹 v 处方:一般针灸患侧风池、翳风、颊车、地仓 、阳白、四白、太冲、合谷等。 v 功用: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v 操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般常规操 作,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一次, 10次为一疗 程。 v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 水沟;配合灸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等以 温通经气、活血化瘀。 面神经麻痹 v 注意事项:患者不能受凉生气劳累等,避风 寒,清淡饮食,多休息,保护眼睛等等。 v 早期不宜强刺激,可用穴位注射。 v 辅佐理疗、按
14、摩。 感冒 v 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寒,发 热为主症的一种外感病。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冬春两季为多。根据感邪性质和临床 表现的不同,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一 般病轻者称 “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 泛流行者,为时行感冒,多见于上呼吸道 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 v 【 病因病机 】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抗病能力 减弱,当气候急剧变化时,人体卫外 功能不能适应,于是邪气从皮毛、口 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 (一)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 阻,毛窍闭塞而为风寒感冒。 (二)感受风热,则风热犯肺,肺失 清肃,皮毛疏泄失常而为风热感冒。 v 处方:列缺、合谷、风池、风府、太阳
15、 。随证配穴: 风寒感冒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加曲 池挟湿加中脘、内关;体虚感冒加足三 里;头痛加印堂、头维;鼻塞加迎香。 v 操作:主穴毫针泻法。风寒感冒风门、 肺俞可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刺血拔罐 ,可少商点刺放血。 v 【 其它疗法 】 1、耳针 取穴;肺、气管、耳尖。 方法:针双耳,强刺激,留针 10-20min。 2、皮肤针 对发热汗不出及项背疼痛者,沿背部督脉、 膀胱经用皮肤针叩打,之后再拔火罐。 预防感冒法:在流行季节中,灸风门,或针 足三里,可预防感冒。 。 牙痛 针刺疗法 1、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家翳风、风池,胃火牙痛加厉兑 、二间,虚火牙痛加太溪、照海 操作
16、:先针刺局部腧穴,再针远端腧穴。 2、放血疗法 在背部第七颈椎以下,第五胸椎以上,背中线旁 开 1-2寸处找出色泽发红的点,每次 2-4个,在 其中心点刺,点刺后拔罐 5-10分钟。 针灸减肥 v 五柱穴(中脘、下脘、左右梁门、巨阙): 中脘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上 4寸 . 下脘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上 2寸 . 梁门 :脐上 4寸 ,中脘穴旁开 2寸 . 巨阙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上 6寸 . 中脘与其上、下、左、右各 2寸的四个穴,合称五柱 穴 v 五里穴 : 血海 气海 关元梁丘 足三里穴 v 针刺天枢、中脘和上脘,可调整内分泌 ;针刺血海、 丰隆,
17、可以调整腿部肥胖;针刺足三里,调理肠胃 ;针刺肩贞和臂臑可以调理手臂肥胖;针刺三阴交 ,有通经活血的功效。 v 电疗,可以更有效地刺激穴位,达到减肥消脂的目 的。 v 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中医推拿 v 中医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滑利关节。 v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 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 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产生一系列 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的注意事项 v 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做到身 心都放松。 v 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 确,手法正确。 v 用力恰当。因为
18、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 ,且易损伤皮肤。 v 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 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v 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 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 耐心和恒心。 v 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 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 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 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 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 此处作推拿保健。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 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
19、劳时,也不要作推拿 。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 v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 ,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 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 ,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 。 v 肩部疼痛 ,以夜间为甚 ,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局部 压痛 ;X线检查无骨、关节病变。 v 针灸治疗 取穴 :患侧肩髃、肩前、曲池、合谷 、血海、阳陵泉。针灸方法 :常规消毒 ,针刺得气 后留针 30 min,留针期间每 5 min行针 1次 ,平补平 泻 ,虚、寒证者加艾条温灸。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 v 推拿治疗 患者端坐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术者先运 用滚法、揉法、拿捏法作用于肩前、肩后和肩外侧, 用
20、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做垂直于肌 纤维走行方向的拨法,再拨动痛点附近肌肉,使之充 分放松。 然后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手,做牵拉、抖动 和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肢作外展、内收、前屈、后 伸等动作,解除肌腱粘连,帮助功能恢复。手法治疗 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注意用力适度,以患 者能忍受为度。 v 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还必须注意 :一是在治疗前应先摄 片检查肩关节 ,以排除骨、关节本身的病变 ;二是如果是 因为骨折而继发的肩周炎 ,须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才能配 合按摩治疗 ;三是在治疗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 ,教会患 者锻炼方法 ,要求患者配合肩部功能锻炼 ;四是按摩及功 能锻炼应把握
21、循序渐进原则 ,以防加重患者肩关节损伤 。 刮痧疗法 v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 痧油在人体一定的部位 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 处皮肤,使局部皮肤充 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它系一种纯自然 疗法。 v 刮痧起源于旧石器时 代,人们患病时,出于 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抚 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 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 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 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 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 ,即 “刮痧 ”疗法的雏形 。 v 刮痧疗法 v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 伤暑全书 中,对于 “痧症 ”这 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 邪由皮毛而入,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气血,使气血流 通不畅,毒邪由口
22、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 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发病就越 剧烈,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即可以 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诊疗。 v 刮痧的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 “急 则治其标 ”的原则,运用手法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 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 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刮痧疗法 v 刮痧板的形状 v 椭圆形(呈椭圆形或月圆形, 边缘光滑)、方形(一侧薄而 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 直线形,呈方形)、缺口形( 边缘设置有缺口)、三角形( 呈三角形)、梳形(呈梳子状 )等。 v 刮痧板的材料 v 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
23、 、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 属板)、生物类(竹板、蚌壳 )水牛角、玉石等为材料制做 的刮痧板等。 刮痧疗法 v 刮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刮痧油 选中草药与医用 油精炼而成,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解肌发表、 透痧止痛、滑润肌肤等作 用。适用于成人,刮痧面 积大,皮肤干燥者。 刮痧乳 选择天然植物所 合成。有改善血液循环, 促新陈代谢等作用。宜于 儿童、面部刮痧时。 刮痧疗法 v (二)刮痧的操作方法 v 1握持刮痧板法 一般 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 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 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 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 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v 2刮痧的次序 总原则 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 腹后背腰,先上
24、肢后下 肢。 刮痧疗法 v 3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 为由上而下,由内向外 ,单方向刮拭,尽可能 拉长距离。头部用梳头 法,由前向后;面部由 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 上;胸部正中由上向下 ,肋间则应由内向外; 背、腰、腹部应由上向 下,从内向外扩展;四 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刮痧疗法 v 4刮痧的手法 v ( 1)补泻法 v a补法 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持续时 间相对较长。适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之虚证、对疼痛 敏感者; v b泻法 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 对较短。适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之实证,骨关节疼痛 者。 v c平补平泻法 介于补泻法之间,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
25、 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于虚实夹杂、尤宜于亚健康 人群或慢性病者。 刮痧疗法 v (2)按力量大小分类 v a轻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无疼痛及不适感,仅皮肤出现微红色,无瘀斑。适 于年老体弱、疼痛敏感部位、虚证者。 v b重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能承受为度。适于腰背,部分脊柱两侧、下肢 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实证、热证者。 v (3)按移动速度分类 v a快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 30次以上 .。主要用在刮拭背部、四肢及急性外感病,体质强壮者 。 v b慢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 30次以内。适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在刮拭头面部、胸腹部、下肢 内
26、侧等处。 刮痧疗法 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 v a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 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产生热感。适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部 ,如肩胛内侧、腰部、或刮痧前使人放松。 v b梳刮法 从前额发际、双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 刮拭,与头皮呈 45角,动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由此得名。适于 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 v c点压法 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之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渐加 重,以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 5-10次。适于肌肉 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刮的骨骼关节凹陷 部,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
27、、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刮痧疗法 v d按揉法 在穴位处行点压按揉,点下后做往返来回或顺 逆旋转。操作时应紧贴皮肤下滑动,每分钟按揉 50-100 次。适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 阴交等穴。 v e角刮法 使用角形板或让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 45 ,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要求灵活,不生硬,避免 用力过猛损皮肤。适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经筋部、骨 突周围、肩部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 v f边刮法 将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接触成 45角进行刮拭 。适用于大面积部位,如腹、背和下肢等。 刮痧疗法 v 刮痧的作用原理 v a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
28、作用,如肠蠕 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 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 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 v b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 ,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 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v c舒筋通络 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 高;另外,在刮痧工具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第三是 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 同时,刮痧还具有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健脾和胃作用 ,既
29、可治病又可保健。 刮痧疗法 v5刮痧的适应症 既能治疗内科病,又能 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妇科 、儿科、五官科疾病。典型的如:感冒、 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 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 等病症。 熏洗疗法 v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 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 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 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 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止 疾病方法。适用于疖、痈、急 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 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软组 织损伤等骨科疾病;肛肠疾病 ;前列腺疾病。 熏洗疗法 v 基本技术 v (一)淋洗法 v 将药物放在沙锅
30、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 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 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方法多用于疖 、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 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 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试蘸伤口脓液 ,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 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熏洗疗法 v (二)熏洗法 v 1、全身熏洗法 v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 行全身淋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 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 3寸 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 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 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 木凳,患者再
31、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 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 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 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 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v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 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 况后立即停用。 熏洗疗法 v 2、局部熏洗法 v ( 1)手熏洗法 v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 ,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v ( 2)足熏洗法 v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 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
32、。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 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 近。 v ( 3)坐浴法 v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 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 的疾病。 v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 ,可直接泡洗患处。 熏洗疗法 v 3、热罨( yan)法 v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湿热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同,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 方法: v (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 78 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
33、 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 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 的纱布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 v (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 (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 ,如此连续操作。 v ( 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汤,乘 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 替使用。 v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 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熏洗疗法 v 二、常见病的熏洗疗法
34、 v (一)湿疮 v 多因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客于肌表所致;或脾虚失运,素体 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遏所致。急性期可见周身或局部出现红色 丘疹,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有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 水疤,瘙痒,或皮损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 心烦等症。慢性期多出现鳞屑、苔藓化等损害,皮肤处有融合及渗 出的倾向。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v 治 则:清热利湿,养血润肤。 v 操作步骤:应用淋洗法。将中药加清水 1500毫升,煎沸 20分钟,过 滤去渣后,将药液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使用。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 续淋洗患处。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12 次, 10天左右为一疗程。 v 苦
35、参百部汤:苦参、蛇床子、生百部、益母草各 30克,生大黄、青 蒿、石菖蒲、黄柏、地肤子、徐长卿各 20克。 熏洗疗法 v (二)脚湿气 v 多因脾胃二经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浆 浸渍,或传染所致。始足部一侧,渐侵延两 侧,或常见足趾之间,或起鳞屑,薄而易落 ,或生小水疱,或黄头,四周无红晕,数日 后水疱吸收而隐没,叠起白皮,或有红晕的 脓疱,瘙痒,搔抓脱皮出血而始舒,疱破流 水,疼痛,有灼热感。相当于西医的脚癣。 v 治 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v 操作步骤: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 1500毫升,煎沸 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 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 1520 分钟。每日早 、晚各熏洗
36、 1次。 10天左右为一疗程。 v 足熏洗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 、川黄柏、红花、防风、大枫子各 20克。渗 出液多者加枯矾 15克。 熏洗疗法 v (四)跟痛症 v 临床可见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 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 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 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 后疼痛反而减轻。 v 治 则: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v 操作步骤:应用足部熏洗法。将中药 加清水适量(约 1500毫升),用武火 煎沸后,再煎 1520 分钟,将药液倒 入桶或盆内使用。每次浸泡 30分钟左 右。每日 12 次, 10天为 1疗程。 v 熏洗方:威灵仙 30克,艾叶、独
37、活、 羌活各 20克,红花 15克,皂角刺、汉 防己 20克,食醋 100毫升,鲜葱 50克 。 熏洗疗法 v (五)肘部伤筋 v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筋骨失于濡 养所致。起病缓慢,初起时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逐渐加 重,疼痛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放散,影响肢体活动,但功能活动多 不受限。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前臂无力 ,甚至持物落地。西医称为肱骨外上髁炎。 v 治 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v 操作步骤:建议使用热罨法。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 在沙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约 1500毫升)煮开以后,再继续煮 15 20分钟使用。每日 1
38、2 次。 10天为一疗程。 v 外洗方:海桐皮、透骨草、路路通、乳香、没药、艾叶、当归、桑 寄生、牛膝、刘寄奴、独活、川乌、草乌、白附子、红花、伸筋草 各 10克。 熏洗疗法 v (九)冻疮 v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气血 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等末梢部位 ,皮损为瘙痒性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可出现水疱、糜烂 和溃疡。初起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 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压之退色,去压后恢复较慢,自觉局 部有胀感、瘙痒,遇热后更甚,严重者可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 ,经久不愈。 v 治 则:温通散寒,补阳活脉
39、。 v 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煮沸 15 20 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天 12 次, 10天为 1个疗程。 v 当归赤芍汤:当归、赤芍各 12克,红花、细辛各 9克,防风、荆芥、 桂枝、艾叶各 10克,乳香 15克,生姜 30克,甘草 10克,白矾 30克。 熏洗疗法 v (十)不寐 v 中医认为不寐多由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或胆郁痰扰所致。临床上多 见不易入睡,急躁易怒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久之则常伴有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自汗盗汗、耳鸣耳聋 、终日惕惕、胆怯恐惧、腰腿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学 习效率下降、乃至失去工作
40、和学习的能力等。严重的失眠还会诱发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秘、血压升高 、消化道溃疡、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 自杀的行为。相当于西医的失眠症。 v 治 则:益气养血,化痰安神。 v 药浴处方:党参 10克,白术 10克,当归 10克,酸枣仁 20克,远志 20 克,丹参 20克,夜交藤 20克,白芍 10克,合欢皮 30克。 v 操作步骤:用足部熏洗法。隔日 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 v 特别提示:温度不要超过 40度,以免引起神经兴奋,影响疗效。 熏洗疗法 v 三、禁忌症 v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均忌用全 身熏洗。 v 2
41、、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忌用熏洗。 v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 干性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 38度)熏洗。 v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v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v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v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熏洗疗法 v 四、注意事项 v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 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等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 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v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 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 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v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 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v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 息。 v 5、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 疗。 v 6、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v 7、药物可连续煎煮 2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