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病危害因素 识别、分析与评价 周献旺 2015/10/8 主 要 内 容 职业病 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概念 职 业病危害因素 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或产生的对 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 害因素。 主要包括: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 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其他职业性有害因 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的内容 识别建设项目各类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其所影响 的人员 分析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作业工种、接触 机会、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 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具有的有害性及其可能造成的 健康影响 评价接触职业
2、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接触水平及其与 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的符合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一、按 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 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 X射线、 射线、放射性同位素等 。 3、生物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 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3、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 等 2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 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如通风不良、有毒 工段 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 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二、按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4、 1、生产性粉尘 2、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线 3、有毒化学物质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10、导致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 矽尘 :游离二氧化硅超过 10%的无机性粉尘;煤尘 ; 石墨尘 :碳元素为主的矿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较 高),石墨矿开采、碳素制品制造;炭黑尘:含炭 黑为主的粉尘,炭黑制备、橡胶制品、稀有金属冶 炼; 石棉尘 :石棉开采、耐火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刹 车制动品制造; 陶瓷尘 ; 滑石尘 :采矿、滑石粉加工应用; 水泥尘 ; 云母尘 :云
5、母开采、电器设备制造; 铝尘 :采矿、铝提炼、铝制品; 电焊尘 ; 铸工尘 ; 其他尘 职业接触限值: 47种 有毒化学物质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砷、锰、镉、镍、铍、 铊、钡、钒、铬、铀; 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二 氧化硫;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有机化合物: 农药; 职业接触限值: 339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铬、强酸强碱、紫外辐射、油彩、高温高湿 三氯甲烷、煤焦沥青、有机溶剂、棉麻皮毛 与饲料粮食加工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强酸强碱,刺激性化合物,紫外辐射、电离辐 射、三硝基甲苯、高温红外辐射、激光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危害因素: 噪声
6、;铬(铬鼻病);酸雾(牙酸蚀病) 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 联本胺; 氯甲甲醚; 苯; 砷; 氯乙烯; 焦炉烟气; 铬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三、按职业接触限值分类 分类 按照 GBZ 2.1和 GBZ 2.2标准分为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 两大类 ( 1)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 339种)、粉尘( 47种 )、生物因素( 2种) ( 2)物理因素包括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激光辐 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传振动、煤矿井下采掘 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体力劳动是心律等 11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 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在 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的
7、基础上,识别建设项 目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劳动过程中以及建 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 来源、分布与影响的人员。 识别的意义 识别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人员 识别的方法 u 类比法 u 资料复用法 u 经验法 u 工程 分析法 u 职业卫生调查法 u 检测检验法 类 比 法 概念: 类比法是 利用与拟建建设项目相似的现有 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 别方法。 适用范围: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中最常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类 比 法 优点: 直观、可以定量(通过对类比 现场的调查、监测); 缺
8、点: 相似可比性的差异带来偏 差。 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 料、产品结构);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差异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资料复用法 概念: 是利用已完成的同类建设项目或从文献中检索到 的同类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资料进行类比分 析、定量和定性识别的分析 该法属于文献资料类比的范畴,具有简便易行等 优点,但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控制 经 验 法 概念: 经验法是评价人员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 实际工作经验,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工 作场所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 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 艺的建设项目的评价,评价人
9、员积累的这类典型 行业和工艺的职业卫生基础资料较为丰富,可根 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原有的资料积累对此类建设 项目的职业病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经 验 法 优缺点: 优点 -简便、易行 缺点 -受评价人员占有的知识、经验和资 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和偏差。 工程分析法 概念: 对识别对象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 反应原理、原辅材料及其杂质种类含量等进行分 析,推测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潜在的、可能产生 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新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 项目,不易找到类比对象。 职业卫生调查法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现场调查使用的原辅材料的种 类及用量、产品种类及产量以及生产
10、工艺设备及 工艺特征来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法 检测检验法 是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 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前面所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主 要涉及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的识别。事实上 有些职业病发病原因并非正常工作状况所 致,特别是许多记性职业中毒事故都发生 在非正常生产情况下。 我国近年来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急性职业中 毒事故 50%以上发生在密闭空间作业。 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一)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二)异常运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 别 (三)维修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四)工程项目建设期职业病危害因素识 别 职业病危害
11、 因素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是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 在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 别的基础上,分析改建设项目存在接触职业病危 害因素作业的工种(岗位),以及该工种(岗位 )涉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工作地点、作 业方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与频度等,并分 析接触该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及其 他健康影响。 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分析和接触分析 分析的意义 分析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 指职业病危害因素造成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 动者导致职业病或其他健康影响的能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分析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通过开展现场调查和工 作日写实,调查分析职业病危
12、害作业的工种(岗 位)及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地点、作业 方法、接触时间与频度。 分析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 侵入人体的途径; 健康影响;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等。 分析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分析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所属的工 种(岗位)及其接触的工作地点(工序 )、接触时间,作业方式; 关注非常规作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情况,如检维修作业、密闭作业、临时性 抢修作业、外委作业等 分析的方法 资料查阅 有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教科书、文献 资料、 MSDS(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GHS(全 球化学品同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等资料,可以获 得职
13、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关理化性质、对人体健康 影响等数据信息 工作日写实 是指在生产劳动现场,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 人员的整个工作日内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消耗, 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连续观察、如实记录,并进行 整理和分析。 职业病危害 因素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是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 ,针对其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 )及其相关工作地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 测结果并对照 GBZ 2.1或者 GBZ 2.2标准等,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及其危害程度 评价的意义 评价的内容 不同工种(岗位)及其具体作业任务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不同人群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同工作地
14、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 平。 评价的依据 目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主 要采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评价。根 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并对照 GBZ 2.1或者 GBZ 2.2的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 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值量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 机体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依据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PC-TWA的应用 PC-STSL的应用 MAC的应用 超限倍数的应用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PC
15、-TWA的应用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PC-STEL的应用 1、 PC-STEL是与 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 限值,可视为对 PC-TWA的补充。 2、即使当日的 TWA符合要求时,短时间接触浓 度也不应超过 PC-STEL。当接触浓度超过 PC- TWA,达到 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 不应超过 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 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 60min。 3、对制定有 PC-STEL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 价时,应了解现场浓度波动情况,在浓度最高的 时段按采样规范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采样和检 测。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PC
16、-STEL的应用 在遵循 PC-TWA的前提下, PC-STEL水平短时间 接触不引起: 1、刺激作用 2、慢性或不可逆组织损伤 3、存在剂量 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 4、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 和降低工作效率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MAC的应用 MA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 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 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 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最高浓度的检测应 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 操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 再进行检测。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超限倍数的应用 对于粉尘和未制定 PC
17、-STEL的化学物质,即使其 8h TWA没有超过 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 限。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 平的过高波动。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 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 PC-STEL。 在符合 PC-TWA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 PC -TWA的 2倍;化学物质的超限倍数见下表。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超限倍数的应用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4.注意事项 对分别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 PC-TWA的粉尘,应同时测定总 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当工作场所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时,若缺乏联合作用的 毒理学资料,应分别测定各化学物质的浓度,并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 触限值进行评价。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 的毒性作用(如刺激作用等),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 则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C1/L1+C2/L2+ +Cn/Ln=1 式中: C1, C2 Cn 各化学物质所测得的浓度; L1, L2 Ln 各化学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据此算出的比值 1时,表示未超过接触限值,符合卫生要求;反之 ,当比值 1时,表示超过接触限值,则不符合卫生要求。 在备注栏内标有(皮)、(敏)物质和有(癌)的标识的物质,评 价时应特别注意。 谢 谢!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