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141129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17 年 9 月 25 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 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 2017 年 9 月 25 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

2、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 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 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 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 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

3、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 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 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 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 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 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 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

4、 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 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 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 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 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 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

5、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 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 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 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 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 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 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 题研究的过程与

6、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 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 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 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 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 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 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 要开展服务活动,

7、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 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 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 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 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 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 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 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

8、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 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 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 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 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

9、题,热心参与志愿 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 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 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 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 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 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 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

10、,提高综合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 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 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 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 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 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

11、动,在“动手做”“实 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 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 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 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 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 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 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 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

12、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 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 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 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 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 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 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 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 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

13、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 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 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 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 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 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

14、志愿服务、勤工 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 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 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 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 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 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 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 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15、。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 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 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 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 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 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 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 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 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

16、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 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 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 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 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 体的“学校学年(或学

17、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 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 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 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 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 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 择的空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 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 生成性

18、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 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 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 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 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 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 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 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

19、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 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 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二)课程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 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1.课时安排 小学 1-2 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小学 3-6 年级和初中,平 均每周不少于 2 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 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

20、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 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 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2.实施机构与人员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 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 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 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

21、社团组织的作用。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要全 员参与,分工合作。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任教师,主要负 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积极争取家长、校 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 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 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 能力、特长、活

22、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 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 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4.教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 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 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 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 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 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

23、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 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 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 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 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 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 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 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 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

24、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 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 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 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 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 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 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 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 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5.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25、各学校和教师 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 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 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 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 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 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 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

26、况,包 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 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 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 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 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 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 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 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 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

27、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 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 努力方向。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 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 师的持续发展。 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 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 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 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

28、开发和利用能力等。 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 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 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 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 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 的有效性。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 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 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 水平。 (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 1.网络资源开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29、、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 关影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 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 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资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 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 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2.硬件配套与利用 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 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 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 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

30、资源闲置与浪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 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客空间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 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 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 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 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 地方和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 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 管理制度及管理措

31、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 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 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 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 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 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 况作为检查督导的重要内容。 3.开展优

32、秀成果交流评选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开展中小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 潜能和动力。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 成果评选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持续性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附件: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docx 2.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docx 3.社会服务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docx 4.设计制作活动(信息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docx 5.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docx 6.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doc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