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教案1.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43976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中图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蕲春县实验中学 余银峰 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 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 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 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 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 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

2、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 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 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用 2 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 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 够深入了 解。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 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

3、大气圈 、水圈进行简洁而又 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 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不过于 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 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 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 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

4、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 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 有深入下去。因此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 2 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 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 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要通过各种案例分析 将“区域”和 “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

5、终把握住。 2、教学中,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 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 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 往往很多知 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 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具有明 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相互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

6、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 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 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作业:查找地壳、地幔、地核的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说一个煮熟的鸡蛋从里到外可以 分成几部分? 生回答 师:那么你们是如何知道答案的呢?生回答 师: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大家吃过的鸡蛋有一些相似之处。 板图:地球圈层结构圈层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师: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7、、地壳、地幔和地核六 个圈层,其中前三个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是我们目前可以比较直观 地 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显然,我们不能象剥鸡蛋一 样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呢? (生讨论) 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 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用了间接的方 法,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 组成。 师: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分为纵波和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 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为纵波,质点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为横波。在

8、不 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性不同。一般而言,纵波可通过各种介质,但 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科 学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的这种传播特性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特性的。 投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 1-4-1) 师:大家注意观察,从地面往下随着深度的变化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 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

9、圈层,它们 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 注意)此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必要时教师需进行讲解 生:(归纳整理) 师: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请同学们注 意观察在 2900km 深度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出现了什么明显变化? 生:横波波速突然变为零,纵波波速从约 13.5km/s 突变为约 8km/s. 师:所以 2900km 深度处存在一个“一级不连续面 ”,我们将其称为古登堡 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另一个一级不连续面叫莫霍洛维奇面,它是地 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请大家继续观察还在哪里波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生:1000km 深度处。 师:对了,这里也有一个不

10、连续面,但这个不连续面我们称为次级不连续 面,其以上为上地幔,以下是下地幔。同样的道理,地核也可以分成两部分, 请大家观察应该从多少千米深度处分开。生:大约是 5000km。 师 :对,这里地震波的波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活动:同学们根据课前作业说明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物质构成和特征。 圈层 分界面 厚度 (千米) 特征 组 成 物质 岩石圈 地壳 平均:17 大陆:35 大洋:7 上地幔 (软流层)地幔 下地幔 2840 外核 地核 内核 ( 界面) (33 千米) (60250400 千米) (1000 千米) 界面) (2900 千米) (5120 千米) 3500 师: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 石圈,因此,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区别。 三、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 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 P、S 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 S 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 四、思考探究: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 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 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五、作业:(见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