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共性,那么由此就必然得出万物是相 互联系的看法。因为万物有统一性,所以万物相互联系。万物的相互联系是万 物统一性的表现。而联系包括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由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 发展是方向向上的运动。这样唯物论讲的统一性原则和辩证法讲的发展原则就 统一起来了。物质统一性联系运动发展。所以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 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
2、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 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这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角度分析联系。意思是说联 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联系和事物的存在直 接相关:事物存在着就说它联系着,无联系了也就不存在了,联系和存在同在, 所以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 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 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3、(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 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从无 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 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 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 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 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 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举例:
4、有句成语叫做“ 风马 牛不相及” ,它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 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指齐国),我住在南边 (指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方的境内。后人沿 用“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成 语做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 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但 用辩证法的观点,可能恰恰相反,正如凤凰卫视的首席 评论员阮次山经常所说的 “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 ” 达尔文发现食物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观察中达尔文发现一个现象, 2 即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多。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原来羊吃 的三叶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老
5、鼠为吃这种蜜蜂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老 鼠多了,蜂就少了,从而三叶草授粉的机会就会减少。相反,养猫愈多,老鼠就会 减少,丸花蜂也会愈多,三叶草就会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 自然就愈多了。因此, “猫老鼠丸花蜂三叶草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 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由此可以看出,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的确是有关 联 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 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 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 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条件性 条件是指与
6、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 要素的总和。任何具体的联系总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 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例:下雨好不好? (4)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 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 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 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
7、的相互联系,把对外 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 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 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 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转移。 例:
8、 刘表为何失荆州? 1 提起三国演议中的刘表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刘表为荆州刺史,字景升,山 1摘编自:赵建新 生活中的趣味哲学同心出版社 1999 年版 3 阳高平人(今山东鱼台人),乃汉室宗亲;平素喜好结纳天下名士,与汝南陈翔,同 郡范滂,鲁国孔昱,渤海范康,山阳檀敷,同郡张俭,南阳岑治并称为“ 江夏八俊”, 坐镇荆州,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辅,为一代儒将。根据三国志刘 表传记述其虽外貌俗雅,而心有疑忌,平素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究其一生的作 为,刘表治理荆州近 20 年(公元 190 年至公元 208 年),虽使荆州强大富庶,但他 仅仅是努力保住自己的领地,他不肯积极拓取,不肯以进攻
9、求防御。曹操将其 评 价为“虚名无 实” 。 荆州是一块“ 衢地” 。“衢” 者,四通八达之道路也。在隆中决策时,诸葛亮认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 荆州及其所属各郡主要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正值东南西北各路诸 候相互攻杀的中心地段,如同 东南西北各路的交汇口,并且荆州之地江山险固, 士民殷富。因此,荆州作为重要的 战略要塞,成 为各路 诸候相互争斗厮杀的必争 之地。荆 州的东面是据有江 东,已 历三世的孙权,西面有沃野千里,民殷国富, 驻 守益州的刘璋,南面有南越,北面有势力强大,野心勃勃的曹操、袁绍,他们深知 要想王霸天
10、下,夺得战争的有利地位就必 须把荆州纳入襄中。因此,在各诸候的 连连征战中, 荆州一直都处 在战争的风口浪尖之上。 野心勃勃的曹操,占据许昌后,挟天子以令诸候,势 力不断壮大,始终有着统 一全国的雄心。他既想北伐盘踞河北的袁绍,又想南征拥有荆州的刘表。然而曹 操深知,这两块“ 点心” 断不能一口吞下,只有先吃了这块,然后再吃那块。而 摆在 曹操面前的最大敌人便是河北的袁绍,他虎踞冀、青幽,并诸郡,带甲成肆,四世 三公,门 多故吏,部下能事者极多,其 对曹操的威胁 也是最大的。于是,曹操决定 首先消灭袁绍。就此时荆州 显示出其主要的战略地位,袁绍和刘备先后都派人到 荆州去向刘表招安,而刘表此时不
11、听劝谏趁曹操与袁绍相持之机而破敌,反而 “观其动静,再作商议” 。曹操因刘表不降极 为愤恨,但终因袁绍未平,而 暂且放弃 了讨伐刘表的作战计划。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袁绍起兵七十万, 战马万匹,企图复来攻打许昌,往 官渡进发。曹操 亲率七万人 马,前往迎 敌,留荀或守许都,由此袁绍、曹操官渡之 战拉开了 幕。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其老巢许昌相当空虚,刘表完全到以乘虚而 入。但是,尽管袁绍、曹操两家打得 难解难分,刘表却始终按兵不动,一而再,再 而三地失去了进攻许昌的机会。刘表以 为荆州既然无玷,那就不要去招惹事非, 幻想同曹操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然而,刘表不想 进攻曹操,不等于曹操不想进
12、攻 刘表。在曹操得知刘备逃往 荆州,投奔刘表,便欲引兵攻之。程显建议说:“袁绍未 降,而遽攻荆襄,倘若袁绍从北而起, 胜负未可知矣。不如还兵许都,养兵蓄锐, 待来年春暖,然后引兵先破袁绍,后取 荆襄:南北之利,一举可收也。 ” 曹操采纳了 这个建议。 此时的刘表还没有吸收必要的教训。公元 207 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 4 桓,远投沙漠,意欲彻底残投奔乌桓之时,曹洪等将曾反对此战,认为!“倘刘备、 刘表乘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而郭嘉认为:“刘表坐谈之耳,自知才 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 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 元忧也”。曹操对此深感有理,遂决定向乌桓进发
13、。也正如曹操等所讲,刘表因疑 忌刘备,加之后妻蔡夫人的挑唆,遂派遣刘备赴守新野。曹操北征乌桓再一次远 离许昌,这使刘表又获得了一次袭取曹操老巢的绝好机会。当时,客寄 荆州的刘 备急忙从新野赶回为刘表谋划道:“今曹操恶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从, 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然而刘表却回答到:“ 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遂拒 绝了刘备的建议。 及至袁氏彻底覆灭,此时曹操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 师回许都。而 此时的曹操,也已今非昔比,他拥有了袁绍的全部地 盘,平定了北方,占有冀、青、 幽,并四州,其实力在各诸候中已 经独占鳌头。曹操此时掉过头来准备大举进攻 荆州。这时 的刘表也渐渐省悟
14、过来,他在与刘 备攀谈时 曾讲:“ 近闻曹操提兵回许 都有,势 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同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 ”此时 的恍然悔悟,其为时已晚。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七月,曹操亲率 10 万大军出师南征,打算先灭刘 表,再击孙权 ,统一南北。在曹操大 军压境之下,刘表忧心如焚,终于一病不起, 于同年八月去逝。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等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 州之主。刘琮终因曹军之势难 以抵挡,遂决意投降, 荆州归曹操所有,然而刘琮 与其母蔡夫人终究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赴青州的路上,被禁 杀害。刘表定不 会想到因其过错累及其家人。 讨论题: 1.当曹操北征袁绍、讨
15、伐乌桓, 许昌相当空虚之时,刘表为什么始终按兵不 动?对东汉末年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刘表是如何认识的?又是如何指导决策的? 2.你认为刘表的最根本失误是什么?这段历史所蕴含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和 学习又有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了荆州刺史刘表由于没有对时局的充分认识和对发展趋势的正 确预测,屡次错失攻打曹操的良机而造成领地不保、家破人亡的惨重后果的事例, 充分说明了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 全面的眼光来观察问题、思考 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国时期,野心勃勃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作为交通要道的荆州虎视眈 眈,统一全国的野心显而易 见。作 为荆州的刺
16、史,刘表对曹操的威胁熟视无睹, 始终没有把东汉末年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 有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把荆州的安危和存亡放到整 5 个战争态势中去考虑,消极观望, 稳坐钓鱼台,一次次错失进攻良机。在曹操与 袁绍相持之际,刘表“观其动静”;建安四年,在曹操大战袁绍、老巢空虚时,刘表 “按兵不动”;公元 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再次远离许昌,刘备“急忙” 赶回为刘表谋 划,若“乘间袭之,大事可就” ,而此 时的刘表依然镇 定自若“ 我坐荆州足以,岂可 别图?”。这种孤立的看待事物的眼光严重阻碍了他 对整个战争局势的准确把握 和全面认识,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
17、。同时,刘表又以静止的眼光指导决策,认为 既然现在荆州安然无事,就不要“招惹是非”;却没有意识到,战争态势不是一成 不变的,战争双方的是军事实力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曹操北征袁绍、 讨伐乌 桓之时不进攻荆州,荆州安然无事,并不意味着将来永远也安然无事。当曹操 彻 底打败袁绍,占领其全部地盘, 军事势力空前壮大之后,掉过头来大举进攻荆州 时,刘表方才“渐渐醒悟”过来,不过此时悔悟已晚。最终刘表在曹军大军“ 压境之 下”郁郁而终 ,家破人亡。造成如此的下场,实在可悲可叹。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示我们:在 实际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要自觉地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8、,用发展的 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 同的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 和现象的变化,比如四季更迭就是由此引起的。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 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 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 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举例:世界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
19、的 2008 年北京时间 6 月 13 日凌晨,古巴小将罗伯斯在捷克俄斯特拉发田径大 奖赛男子 110 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 12 秒 87 的成绩,这一成绩也打破了刘翔保 持 12 秒 88 的世界纪录。这 一个突如其来的新的世界纪录,恐怕不得不打破男子 110 米栏的沉静。 在此之前,男子 110 米栏的世界纪录一直由刘翔保持。2006 年 7 月 12 日他 在洛桑创造的奇迹,不但打破了沉封 13 年的纪录(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打破 了英国名将科林 杰克逊 12.88 秒的世界记录),并且至今都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 6 傲。没想到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男子 110 米栏的世界纪录
20、竟在悄然之间改姓。 这, 太让人讶异了! 想必,在罗伯斯跑出 12 秒 87 新的世界纪录时,中国田联、 孙海平、刘翔,以 及亿万中国人民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自从刘翔在雅典奥运会跑出 12 秒 91 平当时的世界纪录之后,到刘翔在洛桑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这几年的时间里, 男子 110 米栏的霸主地位一直都由刘翔统治着。尽管在之间的一些比赛中,也会 有其他对手比刘翔发挥更出色,但是无论是哪一次对手的胜利,都不会让我们高 呼狼来了,因为刘翔才是世界 纪录的保持者。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
21、东西;旧事物是指丧 失历史必然性、同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 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 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 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 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 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
22、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 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 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 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 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从内容上看,发展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从形式上看,发展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 间上的广延性的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曲折的过
23、程: 从力量对比上看,任何新事物开始时总是弱小的,而旧事物则是强大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往往要受到旧事物的强烈抵抗。 7 新事物总是存在着某些缺陷,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人们接受新事物往往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 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3、方法论意义 (1)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
24、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其次,要树立长远的观点; 再次,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事物运动发展总体上说,无非是三种方向:单 一水平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的变化。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向低级的运 动。上升的运动。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最后,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2)过程论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认识事物时把事物当成一个过程来分析; 其次,用动态的、循序渐进的眼光看待事物; 最后,防止把过程和结果分裂开来。 思考: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 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相机选择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
25、律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线,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间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些规律,对于正确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
26、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 8 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分析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
27、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 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 又称同一性。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或哲学范畴的矛盾,即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它与逻辑矛盾 有本质区别: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违背思维逻辑规则的自相矛盾,是不允许 的而且应该排除的;但是,辩证矛盾作为客观事物(包括思维)在运动发展过程 中的客观矛盾,是必须承认且不可消除的。因此,任何科学的认识都必须研究 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 “一阴一阳之 谓道” ,“阴阳不 测之谓神” 。-易经 “万物皆各有耦 ” ,“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 “无独必有对 ,万物皆有两端
28、。 ” -朱熹 赫拉克利特认为“ 统一是由 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 立面就暴露出来了” ,“宇宙中的各个部分都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 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 赫拉克利特认为“ 同样的事物可以 为是,也可以 为非。”然而古代最伟大的思 想家亚里斯多德却认为,“既是双非是、既在又非在” 的描述是违背形式逻辑的。 显然,他把辩证矛盾与形式 逻辑矛盾混为一谈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 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
29、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南朝的王籍祸写道:“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赫拉克利特说,“没有哪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互 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疾病使健康舒服,坏 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以 前 在 北 边 的 边 塞 地 方 有 一 个 善 于 推 测 人 事 吉 凶 祸 福 的 人 ,大 家 都 叫 他 塞 翁 ,有 一 天 ,塞 翁 的 马 从 马 厩 里 逃 跑 了 ,越 过 边 境 一 路 跑 进 了 胡 人 居
30、住 的 地 方 ,邻 居 们 知 道 这 个 消 息 都 赶 来 慰 问 塞 翁 不 要 太 难 过 ,塞 翁 一 点 都 不 难 过 , 反 而 笑 笑 说 :“我 的 马 虽 然 走 失 了 ,但 这 说 不 定 是 件 好 事 呢 ? ” 9 过 了 几 个 月 ,这 匹 马 自 己 跑 回 来 了 ,而 且 还 跟 来 了 一 匹 胡 地 的 骏 马 ,邻 居 们 听 说 这 个 事 情 之 后 ,又 纷 纷 跑 到 塞 翁 家 来 道 贺 ,塞 翁 这 回 反 而 皱 起 眉 头 对 大 家 说 :“白 白 得 来 这 匹 骏 马 恐 怕 不 是 什 么 好 事 喔 ! ” 塞 翁
31、有 个 儿 子 很 喜 欢 骑 马 ,他 有 一 天 就 骑 着 这 匹 胡 地 来 的 骏 马 出 外 游 玩 , 结 果 一 不 小 心 从 马 背 上 摔 了 下 来 跌 断 了 腿 ,邻 居 们 知 道 了 这 件 意 外 又 赶 来 塞 翁 家 ,慰 问 塞 翁 ,劝 他 不 要 太 伤 心 ,没 想 到 塞 翁 并 不 怎 么 太 难 过 、伤 心 ,反 而 淡 淡 的 对 大 家 说 :“我 的 儿 子 虽 然 摔 断 了 腿 ,但 是 说 不 定 是 件 好 事 呢 ! ” 邻 居 每 个 人 都 莫 名 其 妙 ,他 们 认 为 塞 翁 肯 定 是 伤 心 过 头 ,脑 筋
32、都 糊 涂 了 。 过 了 不 久 ,胡 人 大 举 入 侵 ,所 有 的 青 年 男 子 都 徵 调 去 当 兵 ,但 是 胡 人 非 常 的 剽 悍 ,所 以 大 部 分 的 年 轻 男 子 都 战 死 沙 场 ,塞 翁 的 儿 子 因 为 摔 断 了 腿 不 用 当 兵 ,反 而 因 此 保 全 了 性 命 ,这 个 时 候 邻 居 们 才 体 悟 到 ,当 初 塞 翁 所 说 的 那 些 话 里 头 所 隐 含 的 智 慧 。 老子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老子又说,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 周易里有“ 驳极必复” 和 “否极泰来”的话,都是期望向好的方面
33、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 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涵义的哲学范畴。其具体的表现是多种多样 的:不同性质的矛盾,斗争性表现不同;同一性质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 斗争性的表现也不同;作为哲学范畴的斗争与作为政治生活用语的斗争,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 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 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4、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 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 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 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 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 10 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 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 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 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
35、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 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 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 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种矛盾统一 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 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 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 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
36、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 面。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 -史 伯 (3)方法论意义 充分认识矛盾,不回避矛盾; 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 解决矛盾有两种方式:激烈斗争的方式、和谐的方式。 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矛盾与和谐, 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 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 博大精神。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也是 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 为事物的发
37、展创造条件。 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矛盾。 遵循矛盾规律,分工合作、平衡协调、兼收并蓄、优势互补,促进发展。 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和谐共处,构建和谐世界。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抓住主流和关键。 案例:“九道门 ”的追求 “九道门”的追求:一男士来到一家婚姻介 绍所征婚,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 根据不同的征婚条件设置了不同的小房间,请他根据自己的择偶标准和房门上 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房间。该 男士首先看见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漂亮的;另一 扇门上写着:不太漂亮的。男人推开了“漂亮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 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了“年轻 的”门。接
38、着又是两扇门。一 扇写着:温柔贤惠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温柔贤惠的。男人推开了“ 温柔贤惠的”门。 11 接下来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有钱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有钱的。男人推开了“ 有 钱的”门 就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依次推开了漂亮的、年轻的、温柔贤惠的、 有钱的、忠诚的、勤快的、文化水平高的、身体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门。当 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只见门上写着一行字:你追求的过于完美了,本所无法提 供合适的人选,请你到大街上去找吧。原来,他已 经 走到了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案例点评: 该男士没有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不同于理想中的人。现实中的人, 优点和缺 点、长处 和短处兼备,即人们常说的“人无完
39、人” 。该 男士的“ 追求过于完美”,故此 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案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 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 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对人对己,都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 评价。评价自己,既不 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看待他人,不可苛求于人,要善于学习他人之长以 弥补自己的不足。 利用对方矛盾分化瓦解对方。 注重对立面转化,抓住时机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变,防止事物向不好 方面转化。如,乒乓外交,防止乐极生悲和忧伤过度。 乒乓外交在中美关
40、系突破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被誉为“ 小球推动大球”。而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正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英明决策。 1971 年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中 国队与美国队曾多次相遇。当中国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之后,中美两国运动员在 游览时又碰到了一起。爽朗的美国青年笑着问:“听 说你们已邀请我们的朋友(指 加拿大队和英国队)去你们国家访问,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 中国代表团团长赵 12 正洪答道,会有机会的。此后,中国乒乓球选手庄则栋与美国选手科恩在乘车时 主动交谈,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留作纪念,此事又被当地各大媒体突出报道。 中国队的友好态度,深深触动了美国代表团副
41、团长哈里森,他来到中国代表团驻 地,提出访华要求,代表团立即向国内报告。 4 月 3 日,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写报告给周 恩来总理, 报告认为目前时 机尚不成熟,其依据是,在 1960 年 2 月中美大使级第 九十六次会谈和以后的几次会谈中,美方曾企图绕开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台湾 问题而提出开展互派记者等民间活动。中方在第 100 次会谈中提出台湾问题不 解决,其他问题都不谈的原 则, 这成为 11 年来一直遵循的原则。其次,当 时美国 还在侵略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威胁我国安全,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第三,不少人 认为,美国人要来应首先派高 级人物来,而不是 乒乓 球队。
42、4 日,周恩来将圈阅后 的报告送毛泽东审批。 毛泽东把文件压了 3 天,反复考虑后还是在报告上画了圈,同意上报的意见。 然而,在报告退回外交部后,毛泽东仍在反复斟酌这 件事,他 联系到自 1969 年 8 月起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不断传递过 来的信息和美国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的松动措施,看出了美国是真的想在中美关 系上取得突破,以改变在美 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被动局面。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 百万,对 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 胁,中美有共同的 战略利益。这个时候的形势已不 同于 1969 年 8 月以前,更不同于 1960 年。在邀 请美国官方高层领导人访华以前, 邀请美国
43、民间人士先来中国,既可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又可造成中美 和解的氛围,以利于官方高 层交往。 现在美国乒乓球 队要求访华,是一个极好的 时机。于是他立即要身边的工作人员吴旭君赶快通知外交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 13 访华。此时的毛泽东已按习惯服用了安眠药,准 备就寝。毛泽东曾交待身边工作 人员,在他服用了安眠药后说的话不算数。 这让吴旭君十分为难:现在主席说的 算不算数呢?她迟疑着没有动身。毛泽东看见她没有动,就催她:“ 你怎么还不动 身呀?”吴旭君 试探着反问 :“主席!你刚才说了什么呀? ”毛泽东又复述了一遍。 吴旭君还不放心,又说:“主席!你以前说过,你服了安眠药以后说的话不算数,
44、这次算不算数呀?” 毛泽东 把大手一挥:“ 算数,赶快办!要不就来不及了。”吴旭 君立即把毛泽东的决定通知了外交部。外交部负责同志及时把毛泽东的决定告 诉周恩来,周恩来立即给中国代表团发去紧急指示。 美国代表团收到邀请后一片欢腾。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大使馆关于中国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后,立即向白宫报告,认为这次邀请的用意“ 起码 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国最近采取的主动行为的一种姿态”。尼克松 总统在深夜 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指示 发加急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通知他白宫的意见是: 乒乓球运动员务必去北京。接着他召开国家安全特别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对华政 策。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
45、动行动 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 得到实现。 ” 美国乒乓球队于当年 4 月 10 日到中国访问,与中国队进行了友谊比赛,参 观了清华大学、故宫、颐和园、天安 门广场、 长城。4 月 14 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 们,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这句话来表达对美国队的欢迎之情。4 月 17 日, 美国乒乓球队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离开中国。4 月 21 日,周总理乘着“ 乒乓 外交”的东风 ,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给美国白 宫传去口信,提出中方愿在 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或总统本人,以讨论解决美国从台湾撤军这个根本问题。 14 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传话,终于实现了 1971 年 7 月美
46、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 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 1972 年 2 月的中国之行打下了基础。 参与过打开中美关系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乒乓外交”是一项富有戏剧 性的、启示性的外交举措,它体现着中国领导人的某 种个性:精明老练、聪明过 人、富有智慧,有“小中见大”的战略谋划意识。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 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 “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 这个成 语的典故:战国时期, 齐威王 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 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
47、 10 万大军,吓 退了楚军。当然, 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 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 地问淳于髡:“ 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 ”淳于髡 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 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 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 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 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 所以我得 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 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 一样,超 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 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
48、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 反面的恶习。就这样,“ 乐 极生悲” 这成语由此而来。 乐极生悲释义: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辞源解释】据辞源“ 否泰 ”条解释:“否封名(注,指周易中的两个卦名) 天地交谓之泰。天地不交谓 之否。故以言运数之 穷通。亦曰否泰。”今之解释,即 “泰”就是顺利;“ 否”就是失利。意思是事物 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转化到 15 这个事物的对立面。周易六十四卦圆环中, “否” 卦之后是“泰” 卦(”泰“ 轮回一圈 后才会再变成“ 否” ),是易经阐述的自然道理。唐朝韦庄在湘中作诗日:“否 极泰来终可待。” 否极泰来,是 辩证的规律,即是信仰的理性、理
49、想的寄托、精神 的支柱,也是忧患意识的表征。体现了价值观的内涵。 否极泰来: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 转化。指坏运到了 头好运就来了。出自中国典籍 周 易否 和周易 泰。近义词:苦尽甘来。 【成语解释】否极泰来是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尽 头好运就来了。 理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在思想认识上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 现实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并非都是非此而彼、径渭分明的。例如, 当我们考察从红色至紫色的整个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任一 小段时,在任何两种不同颜色之间,必定存在颜色不完全确定的中间地带。诸 如;秃与不秃、年轻和年老、生与死等都是不能做完全对立区分的模糊概念。因 此,在现实生活和科学领域中除了有“非此即彼”的鲜明对立外,还有大量的 “亦此亦彼”的中介过渡。恩格斯就曾指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 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 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 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 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