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哲学思想:核心:“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 师”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 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六经”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政治主张:仁政、礼法并重,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说(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伦
2、理观:“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道家:老子和庄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本原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统治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兴起(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 百家争鸣 原因 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表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形成百家争鸣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 传统 文化的源头 特点: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 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和
3、“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学 案 装 订 线 孔子的思想 孟子“ 亚圣” 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宋明理学 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汉武帝推动儒学的措施: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和建立 地方 教育体系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意义:从汉代始,儒学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形成:宋朝: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观点:“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 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
4、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和理伦道德直接联系, “人伦天理本为 一” ; “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观点:世界本源是人心;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 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积极方面: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 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 调“重义轻利” 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的
5、正统地位 明末李贽的“异端”思想 批判程朱理学,否定 “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否定“天理”的存在 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评价: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 本主 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唐甄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要点归纳 明 清 之 际 儒 学 继 承 与 批 判 宋朝程朱理学 明朝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 三大进步思想家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6、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 “仁”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 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 上主张施行“仁政” ,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荀子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 (3)西汉时期形成: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他主张“君权神授” ,宣扬皇帝 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 。他的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
7、 所采纳。从此,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 “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 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即理 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5)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明朝中 叶,王阳明在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内心反省” ,以“致良知”的主 张,即心学,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末
8、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儒学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 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获新生。 可见,儒学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通过对儒家思想 的演变过程分析,可以高度概括出思想的演变规律,即思想自身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 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二、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 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 、德治、维
9、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 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 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 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 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 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西汉后直到清末: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 阶级禁
10、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 千方百计的维护。 (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三、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 (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 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 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4)儒家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
11、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如儒家思想的统一 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 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 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 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 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 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
12、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及对其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 ,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 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 易混易错点警示 易错点: 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
13、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 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 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 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易混点: 1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的认识不清 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 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由
14、于墨家学派代表的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不为 统治者所重视。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 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 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 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 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 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 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
15、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 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 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3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理解 明末清初四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倡导“经世致用”,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主权力的理论设想。他们的思想具有 以下
16、特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 和设想,且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 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提倡“众治”反对“独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 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反传统和教条,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 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 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 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
17、主义体系。以“异端”自居的李 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 “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 士大夫惊惧。)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 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4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 “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 念,建立了一套以“心”
18、(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 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专题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D ) 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 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正确,不正确 D正确,不正确 2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
19、要说明了 ( C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D ) 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 4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D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阐释儒学 5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D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
20、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 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C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 宪制 7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 ) A要求严格遵守儒家经典确定的社会秩序 B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C在当时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D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动 作用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D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9 (2009 高
21、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10.(10 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 个新角度是 ( C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1.(10 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 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 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 是 ( B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2.(10 年浙江卷
2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 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 ,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 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 自然、崇尚无为思想。选项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 , “刍狗”指古代祭祀 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 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23、。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13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
24、易,唯古之圣人为能 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 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 分)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 局并分析原因。(4 分)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 分) (3)宋明理学各有哪些代表人物?(4 分)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有何贡献?(6 分) 14. (2009 高考广东单科)
25、(14 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 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 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 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 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 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 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 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 (1896 年) 这份奏折中,
26、孙家鼐认为中学比 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 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 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5 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 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 三个时期的变化。 (8 分) 15. (2009 高考山东文综) (25 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 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
27、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 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 的积极作用?(4 分) 16.(08 天津文综)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六经:易 诗 书 礼 乐 春秋 ) 。 据明史记载,明代
28、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4 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和“大一统”。孔子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 所以不被重视;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 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 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
29、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 疑。 (3)宋朝: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明朝代表人物: 王阳明。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 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4.【解析】第一和第二问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段材料,三种不同 的结论。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 三问首先要清楚,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实际就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 想的发展演变的表现。 参考答案:(14 分) (1)晚清组。 (1 分) (2)东汉组、宋代组。 (1 分)考生可从增加
30、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 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 2 分,共 4 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 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 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 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3 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 仍占主流地位。 (2 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5.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 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16.(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 。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 (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