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吴晓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北宋的建立和意义,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宋朝科举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 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 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 2、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以史为鉴的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3、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情感态
2、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文官体制” ,了解“中文轻武”国策的两面性;懂得制度创设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完善” ,懂得其有利于公正和公平;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 体制的重要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官体制。 难点:宋初确立文官体制的原因。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PPT 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冻无衣,饥无食,” 刘允章直谏书 【说明】 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世到衰乱的转折点,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 大。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历经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混战不已,这种局面一直到北宋建 立才得以终结。
3、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 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这也是很多历史学家的共识。在 政治上,文官体制取代了贵族政治;物质文明也进入划时代的新阶段,三大发明的发展 和传播、造船技术、城市的繁荣等,都出现在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个时 代。宋代的繁荣,与它政局的相对稳定是分不开的。 2宋朝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开封) (2)割据局面的结束(基本实现统一) PPT 展示:五代十国地图(教师结合地图讲解) 【说明】 唐朝建立的时间 618 年,唐朝灭亡的时间 907 年,宋朝建立的时间 916 年。那么 9079
4、60 这段时间是段怎样的历史呢?学生齐声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唐末,各地 方及族群势力乘机取代唐朝,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 史称“五代” 。与此同时,南北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较大的割据政权:前蜀、吴、闽、 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史称“十国” 。 PPT 展示:宋辽时期全图(教师结合地图讲解) 【说明】 960 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 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教师结合图片讲述陈桥兵变的典故)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 本实现了汉族地区的统一
5、。从全国范围来看,宋朝建立前后,辽政权已雄踞北方,西北 党项族的势力范围也很大,所以宋朝的统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 等民族政权并立。 PPT 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图表 【提问】历史上这些政权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武将夺权、军事政变) 【说明】五代政权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其实所谓正统的五代,武夫专权,政治腐败, 除后周之外,很少可取之处;而所谓僭伪的十国,却颇有起色,令人刮目相看。五代十 国基本上全是地方节度使篡权,武夫乱政。比如自称“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 耶律德光的支持,割让幽云十六州。南唐后主李煜有极高的文学造诣等等。 (讲这些小 故事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那
6、么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 【过渡】这种方式对对宋朝的政治体制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3. 文官体制(重文轻武) 中央集权的加强 PPT 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 建隆二年(961)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提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说明】 宋朝初年,鉴
7、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 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 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 (1)中央:a、961 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c、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PPT 展示:杯酒释兵权图片、图表、文字材料 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 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 【说明】 (教师讲述杯酒释兵
8、权的故事)赵匡胤极富戏剧性的行为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宋太祖的“杯 酒释兵权”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 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 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么削夺兵权后,建立了怎样的调整体制呢?引导学 生小结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篡权在中央采取了以文制武的措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军事 制度的调整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 (2)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削弱地方军事力。 a、令各地拣选强壮
9、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b、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PPT 展示:根据宋史 卷一八七 志第一百四十绘制的图表 【说明】 引导学生小结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在地方采取了内重外轻的措施。 010 20 3040 50 6070 80 90 万 968976年 10171021年 中 央 地 方 (3)政治制度:a.基本国策:宋初以“重文轻武” ,防范武将专权, b.选拔途径: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c.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PPT 展示:图表、文字材料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 汪洙神童诗 【
10、说明】 宋代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 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 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PPT 展示:图表、文字材料 “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 9700 人,宋仁宗时增至 17000 人,宋英宗时增至 24000 人,这 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
11、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 数倍。 国史概要樊树志 【说明】 宋朝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教师介绍) 宋史上说,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 ,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 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 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
12、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 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 【提问】文官体制的形成对当时社会产生哪些影响?(组织学生讨论) (4)后果 积极:消除了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冗官” 官僚人数众多、 (积贫积弱) “冗兵” 军队数量庞大、 “冗费”财政负担沉重。 PPT 展示:文字材料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 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 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 【说明】 通过材料、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宋初的各项改革,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 和军人乱
13、政的隐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 导致官员人数大增,人浮于事(冗官) ;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 (冗兵)“冗官” 、 “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 ,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 ,最终形成 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3.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1)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2)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3)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能选拔治国之才 PPT 展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图表、文字材料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
14、90 266 6603 23(进士) 宋 320 130 正奏名 60000+ 340 (进士、 诸科)特奏名 50000 元 98 16 1139 (左右榜) 12(进士) 明 277 93 24624 89(进士) 清 268 114 26888 100(进士) 根据登科记考 宋史选举制等绘制 【说明】教师小结: 既然要建立文官体制,宋朝就得重用文臣,那么文臣哪来的呢?文臣通过科举考试 得来,这就一定要完善科举制度,宋朝承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 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1、考试制度:宋朝的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 举子增设“殿试” ,由皇帝亲临
15、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2、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由创设了“弥封” “誊录”等制度规则,以 保证科举制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3、考试内容: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前后也有很大的变化: 宋初进士考试,仍继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 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贴经” )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 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意义 PPT 展示:科举制漫画 【提问】为了使文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朝廷还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不断增加录 取名额,以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参加科举。这些措施对宋朝的政治、文化有什么影响? 【说明】 组织
16、学生讨论后小结: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 大 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 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 4。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完成小结表格: 军事 政治 文化 措施 中央:枢密院(使)掌管军事、 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 地方:把地方的精兵编入禁军, 又采取更戍法。 设参知政事(副 宰相) ,分割宰相 权利 官、职、差遣分 离 完善科举制 增设“殿试” ;弥封、 誊录的规则;“策论” 影响
17、 (意义) 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对抗朝廷 重文轻武 有利人才(官吏)选 拔 促进教育普及 【说明】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 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提问】 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 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里深远 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 【说明】 组织学生讨论。 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 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 “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 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 尽管宋朝 300 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 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