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版选修 3 第 2 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备课人 毕晓黎 教学目标: 课标: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 20 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一战的战场、战线及主要战役,一战的结果及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示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萨拉热窝事件”片断,设问:这段影片反映的是什 么事件?刺杀斐迪南大公的热血青年就是普林西比(图片) ,但是他绝不会想到, 他的行为引发了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世界大战。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 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提
2、出十项十分苛刻的条件,虽然塞尔维亚极力忍让表示 接受大部分,奥匈还是以未接受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大战由此爆发了。 讲授新课:设问:普林西比是战争的始作俑者么?萨拉热窝事件是不是战 争发生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一节的内容,总结原因,指出萨拉热 窝事件的发生是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矛盾的具体表现,只是大战发生 的导火线。 一、原因: 1、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发生的原因: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列强纷纷插手扩张势力。而 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
3、2)产生的影响: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刻意挑起战争,而打着泛斯拉夫主 义旗号扩张的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德、英等欧洲大国则因各自盟国的关系 参加战争,一战全面爆发。 二、经过: 1、开始: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大国纷纷加入。 2、相持:从马恩河到凡尔登的消耗战 (1)主战场及战线:欧洲成为主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英法对德的西线; 俄国对德奥的东线;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南线。 (2)战争中心的转移: 1914 年,西线是中心,马恩河战役。 1905 年德国早已制定了两线作战、速战速决的“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当 时是德军总参谋长。计划的特点是右翼兵力占百分之九十,左翼只有百分之十
4、 的兵力,但在实际作战中当时的总参谋长毛奇不断修改计划,削减右翼兵力, 使德军被动。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成功地侵 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兵分两路攻入法国,但是在 9 月 5 日,法国第六军向进 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法军还征用了 600 辆出租车 向前线运兵。德军被迫在 9 月 9 日至 13 日撤退,实质上宣告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破产,从此转入堑壕战即阵地战。 1915 年东线是中心,德国想要先打败俄国,但俄国国土辽阔,短期内无 法取胜,因此东线陷于僵持状态。 1916 年,西线再次成为中心。两场重要战役,一是凡尔登战役,双方伤 亡惨重
5、,接近一百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这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 为惨烈的战役,但是仍然没有一方取得决定性的优势。二是索姆河战役,这次 战役中英军使用坦克,使德军一时惊慌失措。 这两年多来的消耗战,越来越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使战前人们的狂热心 理逐渐被击得粉碎,各国都出现了反战的浪潮。 3、转折:美国参战,苏俄退出 (1)美军参战:出示威尔逊总统的图片和发言,让学生总结美国政策的变化。 威尔逊在大战爆发时宣布美国中立,使美国“免受痛苦与灾难” ,参战时又说美 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 ,说明美国由中立逐渐转变立场,最终对德宣 战。 设问:美国为什么会改变政策? 原因: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
6、切的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利益将受到 很大损失;1917 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德国采取无 限制潜水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契机。 作用:美国参战大大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善了协约国的经济 实力,使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集团一方;在美国影响下中国、巴西、利 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阵营; (2)苏俄退出: 苏俄的建立:俄国因为战争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发生了十月革命,革 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俄国。 政策: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也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生的政权,苏俄颁布 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大战;并于 1918 年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在 作出巨大让步的条件下
7、与德国单独媾和。 4、结束:德奥集团战败 原因:战争能力下降,无力回天;其他同盟国纷纷投降;国内发生革命, 基尔港水兵起义引发全国范围的十一月革命。 结果:德皇退位,新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 是,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者的胜利也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 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小结: 一战的惨痛经过给了狂热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分子以惨痛的教 训,从 1914 年到 1916 年的消耗战死伤无数,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德国速决 战计划的破产使其陷于被动;1917 到 1918 年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使战争发生 了决定性的转折,最后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板书设计: 第
8、2 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一、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经过: 1、开始:奥塞宣战,大国参加 2、相持:从马恩河到凡尔登的消耗战 3、转折:美国参战,苏俄退出 4、结束:德奥集团失败 附参考资料: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 年 2 月 28 日-1913 年 1 月 4 日 最高军衔:德国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1860);普法战争(1870-1871); 历史地位: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 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 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
9、,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 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施利芬自己一生没有上过战场,但“施利芬”计划 本身却使所有军人认识到制定战略的想象力和严谨程度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小毛奇尽管实施失败却不能抵消他的影响力。 1891 年,施利芬取代了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 任此职长达 15 年之久,直至其于 1906 年 1 月 1 日退役。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 战略家,尽管对战争伦理漠不关心,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却符合科学规律。在其 任总参谋长期间,研究了与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中的战略问题,提出了著名的 “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假设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即东线和西线。因为俄国
10、不可能 很快击败,所以他计划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 以侧翼的移动击溃法国。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 他只在东线安排 10 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这一战 略计划还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 在进攻法国时,他计划以距离巴黎 178 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 由重兵(79 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 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 8 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 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 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
11、,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他在退役后继续完善其计划,要求进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强右翼力量。 这是因为,如果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 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一开始向德国 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发被动。 他的计划也经常受到批评,因为其计划似乎流于刻板,忽略政治因素,例 如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而且对 20 世纪初的后勤保障和部队的机动能力估计也 不够现实。此外由于暴露出虚弱的左翼,在执行时还需要统帅具有很大的勇气。 当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这个计划在被修改之后付诸实施。但是一些因素导致 了它的失败,这些因素包括
12、:德军机动性的缺乏、俄军兵力的增强、法军有效 的抵抗,而且计划被施利芬后继者赫姆斯冯毛奇违背原意地修改,从而削 弱了德军的右翼,最后面目全非。 马恩河战役 1914 年 8 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 4、第 5 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 9 月初 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 J.-J.-C.霞飞将军 组建第 6、第 9 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 4 和第 5 集团军之间,准 备实施反攻。德第 1、第 2 集团军为追歼法第 5 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 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 1 集团军的右翼。德军总参谋长 H.J.L.von 毛奇获悉 法军即将反攻后,于 9
13、月 4 日命令第 1、第 2 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 3、第 4、第 5 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 6 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 军。但德第 1 集团军司令 A.H.R.von 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 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 5、第 6 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 德第 1、第 2 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 9、第 4 集团军牵制敌第 3、第 4 集团 军,法第 3 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 军 66 个师 108.2 万人对德军 51 个师 90 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 的两倍。 9 月 5 日,法第 6
14、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 1 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 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 1200 辆)把第 6 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 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 8 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 2 集团 军之间出现宽 50 公里的防御间隙。6 日,法第 5 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 间隙地带穿插,8 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 1 集团军的包围态势。同时,德第 2 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 日,德第 1、第 2 集团军被迫后 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 1、第 2 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 奇于 10 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会战以
15、德军失败 告终。英法联军在 200 公里的战线上推进 60 公里,伤亡 25 万人,德军损失 30 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 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 存了实力。 凡尔登战役 1916 年 2 月 21 日, 德军以 1400 门火炮猛烈炮击开始了历时十个月的凡 尔登战役。 战斗开始后,6 师德军向前推进。凡尔登地区法军司令贝当组织所 部拚死抵抗。德军多次猛攻,但只向前推进 5 至 6 公里。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 战并轰炸对方机场和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造成大量死亡与恐慌。 2-7 月,德军共发动 3 次大进攻, 均未能取胜。此后,德军攻势减弱,双方 固守阵地进行消耗战。法英联军于 6 月底至 11 月中旬在索姆河一带, 对德军 发动强大进攻,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坦克作战。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 10-12 月, 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被德军先前占领的大部分 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 役,也是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计划未 能实现。此后德奥军转入防御,国内反战浪潮高涨,德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 于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