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0695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并掌握汉代明清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和正确看待和继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重 点 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难 点 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作 业 如何看待和认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 (1)老子和孔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反对 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

2、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思想主张:提出“仁”的主张,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 ,维护周礼。这 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 仕”的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教学思想,都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古典文化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 尚书 礼 易和春秋五部书。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形成的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 力量,使各学派的代表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 即“百家争鸣”

3、 。 代表人物及主张 墨家(墨翟):代表平民的利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主张“兼爱” “非攻”和“尚 贤” 。 a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 子 b主张“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政” 、 “暴民” c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a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 b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a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b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 a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b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和“法不阿贵”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当时

4、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 发展儒学: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 成新儒学体系,主张: 为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规定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 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大一统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 五常。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 质和影响。 (2)汉武帝兴办太学:时间

5、、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3)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 【重点、难点破解】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 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 汉书董仲舒传);还要 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董仲舒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 (2)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

6、改 为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汉武帝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 家 荀 子 道 家 : 庄 子 法 家 : 韩 非 子 3 “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后世: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 3:宋明理

7、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第 3 课 宋明理学 学前思考: 宋明理学属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什么到这个时候会出现演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究 竟是怎样的社会存在促成了宋明时期主流思想的演变? 1兴起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 神,得到新的发展;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 学系统,即理学。 唐末权臣跋扈、藩镇割据,造成纲纪紊乱,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遭受极大挑战 加上当时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到宋明时期的演

8、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儒学要复兴,说明它曾陷入困境,那么它是怎么摆脱困境,重新复兴的?讲述本课的第二 个难题就是如何理解理学对儒学的传承和对佛道思想的批判性吸纳? 儒学要复兴,就必须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A 理学家们通过扬长 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道德与精神并将其精致化; B 补短建立对世界本原研究的理论体系,改变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弥补 其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并将其哲理化; C 吸纳 吸纳佛道的自身修养方法,并将其世俗化,使改造后的新儒学更加符合时 代的需求、百姓的需要。D “宋明学者都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 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

9、高度:就宇宙本原 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 2 主要代表和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本体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认识论-要把握“理” ,就要“格物致知” (认识事物的方法) 程朱理学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理学家;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10、” ,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理学的内涵、程朱何所指、 “二程”的理学主张、朱熹的理学主张、 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2)陆王心学:心学的内涵、陆九渊的主要观点、王阳明的主要 观点、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 (1)程朱理学:此部分内容很难,估计考查会流于表面,不会深挖,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 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2)二程和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11、: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朱熹是 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理学体系。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这 一观点的实质。 (3)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南宋以后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 (4)陆王心学:注意心学与理学穷理途径的不同:一是外求(向外探索) ,一是内求 (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注意: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在 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概念解读: 1、 朱熹强调的“格物致知”一般理解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12、现代汉语 词典解释为: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 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其 目的主要在于强调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但是,他们过于重视“格物“的追求, 因此,最终难免于只埋头研究儒家经书,陷入“支离”的窘境。 2、陆九渊强调的“发明本心”出自“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其意为本心即天理, 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用自己 的体验来印证各种观点、命题。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 到真善美,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工夫。 3、王阳

13、明进一步论证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命题,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 说。他认为, “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没有良知,天地万 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但是“,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如果人人都有良知,则“满街都是圣人” 。因此,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 “夫 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 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 知”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 ,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在封 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14、良知”的 完成。 思 考: 1、后来朱熹却被誉为仅次于孔孟的儒学代表人物伪学又是如何被定为官学的? 我们经过疏理,可以得出: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儒家思想有许多的不一致,加 上他的“格物致知”的观点在当时仍存较大争议,所以被确定为 “伪学” 。但他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 完全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以保证封建王朝的统治长治久安。把儒学的基本精神 提到天理的高度来认识,适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朱学渐成官方正统儒学,朱熹被 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一代宗师” 。 2、朱熹的主要观点是“格物致知” ,我

15、们如何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一观点?它与我们现在 提倡的“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我们可以借用朱熹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观书有感加 以挖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全诗虽以景抒情,但却深刻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格渠水之清,致源头活水之 知” 。推而广之,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但是“格物致知”和“实 践出真知”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 “理” ,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 的。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 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

16、生、发展的规 律。其前提是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如此众多的不同点,为什么都统称为理学? 两者的思想来源相同,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两者的根本目的相同,都要求 人们克服私欲,以 “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 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况且,两者追求的最高范畴都是“天理” ,虽然追求的途 径不同,但不影响他们对“天理”的共同向 往。因此,都属于理学的新范畴。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17、 ” 宋明理学的评价 材料一: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材料二: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戴震:“酷吏以法杀 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如何理解主流思想的演变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 理学家们重建儒家信仰,有利于巩固加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重视气节,强调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有利于中 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当然,他们遏制人的一些自然欲求,也禁锢人们的思想。 “传统文化 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 思维方式

18、、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 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 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3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考点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形成原因: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严重阻碍社

19、会发展和进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阶级: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思想: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默写、背诵提示】李贽的思想主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王夫 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重点、难点破解】 (1)复习时注意这几个人物的鲜明特点:李贽的离经叛道(离什么 经?叛什么道?如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批判 “存天理、灭人欲” 。

20、)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重要观点: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天下 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实践出真知、力求解决民生;“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2)结合必修一、必修二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发生变化的政 治、经济原因,可能考综合问答题。 (3)命题借助材料的可能性较大,复习时要注意材料 的使用,材料要常见,与教材高相关。 注意理解清初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他们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 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三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

21、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贽反对迷信孔子及儒家经典;鞭挞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抨击道学伪善,强 调个性发展;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君权,保证 人民基本权利;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作品是天下郡国利病书 ,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一 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共同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

22、经济的发展 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3影响: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启迪后世;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 础,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古代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2、东汉:王充代表作论衡,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 “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 4、明朝: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 的先驱。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6明清之

23、际: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 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他 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他要“趋时更 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是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排斥。 西汉: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引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新

24、儒学理学,朱熹是理学 的集大成者。 明清时期: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19 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 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注意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 封建思想的束缚。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1915 年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封建思想正统 地位。 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 、

25、 新学伪经考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 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 平等的公民道德。 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 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

26、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 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 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归纳比较】 一、从民族觉醒角度看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学西方求变革思想的萌发(从“师夷制夷”到“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走日本人的路”) 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影响(“走美国人的路”) 新文化运动的启承作用(“走俄国人的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重大意义(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4中西 1619 世纪情况对比 项目 国家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27、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闭关政策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占主导的是自然经济 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出现活跃的儒家思想。 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并完善 重商主义、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 工业革命进行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 5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 (1)“仁” 、 “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 要作用。 (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 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 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

28、有很大价值。 (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 “公民道德 教育” ,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要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 族统一、增强历史使 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

29、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 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 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 绝对否定。 宋明理学一课概念繁多,抽象艰涩。概念解读不通,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2010 年 高考浙江卷曾围绕该课内容出过一道试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 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 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30、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一首诗是神秀所做: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一首诗是慧能所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其意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 魔。这是一种入 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非常相似。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强调的是心的感悟: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 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与 陆九渊的“发明本心”说也是呼应的。 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1、 3 分,共 48 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 一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 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 A“敬人者,人恒敬之” B“

32、人无有不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李小倩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儒家经典讲过一个故事:齐国的晏子遇见卖身为奴的越石父,觉得他气质不俗,便把他 赎出来并带回家,到家后晏子没理他,独自进屋去了。越石父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不解, 派人问原因。越石父回答说:“任何人不能以为对人有恩,就可不尊重对方;一个人也不 必因受人恩惠而卑躬屈膝,丧失尊严。晏子赎我出来,是其好意。可他在归途中,一直未

33、 给我让座,我以为他一时疏忽,没有计较;现在到家了,他却独自进屋,竟连招呼也不打 一声,这不说明他仍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请晏子再次把我卖了吧!”这则故 事 A体现儒家思想的“民本”观,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B反映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是善的。实行仁政,进而扩充人的善性 C反映儒家思想反对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品质 D反映儒家注重道德,强调真诚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6 下图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 等儒家经典的墙壁。下列说法与之相符的是: 从中可以印证秦始皇对儒学打击的史实。 反映了儒学在当时的兴盛。为儒学成为正统 地位提供了重要基础。保护

34、了文献古籍,为 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A、 B、 C、 D、 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8下图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各级教 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 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 B C D 9某电视导演在一部即将拍摄的剧本中这样设计一组因果关系的镜头: 镜头一(因):科举产生的一帮士大夫们

35、,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 义的热衷成为时尚。镜头二(果):学堂上老师抑扬顿挫地给弟子们带读:“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0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 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 C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 D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36、 11、下列观点体现王阳明思想的是 A、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12、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 理,其谁怜之” 。对这两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13.下列表述不符合思想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的是 A.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B.孔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仁” C.朱子认为世界

37、的本原是“理” D.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 1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 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先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理 15王夫之在自画像上所题堂联为:“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意思是说把总结传统儒家哲学和开辟新 的、充满生机的认识论系统,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王 夫之“开生面”的贡献是: A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强调人的个性解放 B崭新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朴素民主思想 C开创一代朴实学风的先

38、河 D从哲学上批判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建立了朴素唯物辩证法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22 分)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 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 ;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 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

39、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 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10 分)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4 分)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6 分)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应是什么?(2 分) 检测题答案 1-5AACAD 6-10DCBCB 11-15CBBCD (1)不同点:孔子重“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治世。都为 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10 分) (2)鲁迅认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两者在实质 上是一致的。 (4 分) (3)朱熹认为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不可变更的,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 标准。这种不同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怀疑和动摇。 (6 分) (4)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